中国银行业的冬天—基于上市银行的分析

2015-12-17 12:12明刚欧庭基
银行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不良率不良贷款银行业

明刚+欧庭基

随着上市银行交出三季度“答卷”,银行业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了。数据显示,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与之相应的则是不良资产率的快速提升,这两个指标的一降一升,被认为是银行业入冬的信号。同时,网上有文字称,2015年内已有近40位银行高管出走,而基层员工也出现“排队”离职现象。有人将银行高管离职和2015年银行惨淡的前三季度成绩单联系起来,似乎更让人体会到银行业严冬的阵阵寒意。

其实,在经历了十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之后,在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放缓和结构转型之后,银行业冬天的到来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早在前两年,银行股票估值一直较低,而且从2014年中国信达、2015年前不久中国华融这两家不良资产处置公司在港发行上市受到追捧之事也反映了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的悲观预期。

资产质量继续恶化

不良资产上升和资产质量恶化的问题早在2013年就开始了,从沿海到内地逐渐蔓延。2015年前三季度的情况更加严重。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表明,2015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已经承受了巨大压力,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绝对额均出现了明显上升,商业银行整体的拨备覆盖率大幅降低,风险抵补能力有所减弱。截至2015年第三季度,我国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达11864亿元,比年初增加3438.4亿元,增幅达到40.80%,不良贷款余额连续第四年上升,且增加额、增幅持续扩大;不良贷款率达1.59%,在连续三年保持基本稳定后较2014年同比上升了0.39个百分点(见图1)。

也许从上市银行的角度,我们能看得更清楚一些。目前, 在境内上市的银行共有16家(其中部分还在香港与境内同时上市),仅在香港上市的中小银行五家(重庆农商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和盛京银行)。上市银行结构中,基本上有五家大型银行、八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六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一家农村商业银行,后两者可以合称为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上市银行占有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因此,他们的情况基本上代表了中国银行业的整体情况。可以这样说,如果他们表现较好,全国银行业不一定好;但他们情况不好,其他银行就好不到哪里去,可能会更差。

从已披露三季度报的16家境内上市银行和两家香港上市银行(重庆农商行和重庆银行)的情况来看,除宁波银行的不良率略有下降并在0.88%外,其他银行的不良率都呈上升趋势。当然上市银行的1.33%的平均不良率仍然优于整体水平的1.59%。从单个银行来说,除了农行超过2%,招行和兴业分别超过1.5%之外,其他银行都在1.5%以下,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重庆农商行以及重庆银行的四家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率仍在1%以下。

鉴于不良率指标有较大的操控性,观察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构

图1 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演变图

可能更有意义。由于季度报告中没有披露更详细的这方面信息,我们以半年报为例说明。虽然关注类贷款不属于不良贷款,但有朝不良贷款转变的趋势和可能,关注类贷款的增长确实值得关注。除了北京银行关注贷款的增长是下降的(-13%),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图2)。

不良率上升的同时,反映风险抵补能力的拨备覆盖水平的下降也是一个不好的趋势,不过仍然远在安全区域内。好在中国商业银行总体保持着较高的拨备水平,否则,遇到当前经济形势恶化和不良资产上升的情形,就会大大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从全国商业银行来看,2013年9月底的拨备覆盖率为190.79%,仍高于150%的监管要求。拨备覆盖率的下降与不良率的上升是相伴而行的,曾经大部分银行拨备覆盖率在200%以上的情形开始变化,有11家银行的拨备水平下降到200%以下,其中,工行、农行等开始接近监管标准(见图3)。     此外,银行也普遍增加了资产损失的计提。其中,光大银行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44%, 南京银行和平安银行分别达到103和105%,而招商银行也接近100%。在三季度报中,对此的解释基本一致,即宏观经济下行后不良贷款增加,并出于对行业和企业前景的审慎预期,加大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这既是对现有不良贷款增加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未来风险持续增加的审慎考虑。

不管是从全国商业银行的整体来看,还是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与国际水平相比,或者与中国银行业的过去相比以及从经营现实上相比,这些数值似乎并不可怕,不良率仍然在2%以内,而拨备覆盖率仍然在150%以上,尚得不出银行进入高风险期的结论。但是,当前人们担心的主要是两点:一是不良资产的数据是否真实,风险是否得到了充分暴露;二是不良资产恶化的趋势还会持续多久。这两个担心都是有道理的。对于第一点,通过技术处理调整不良资产数量的做法很多,为了监管达标、投资者满意,一些银行管理者可能会采用,因此一些看似不太好看的指标银行可能被进行了处理。而对不良资产率持续上升的担忧则是基于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仍然乏力。只要中国经济增长乏力,那么银行业就得继续接受不良资产上升的事实。中国经济面临的长期动力机制转换的结构性问题,仅靠基于短期的宏观经济工具也不会有太多效果,经济增速的放缓还将持续,即使回到以前的增长模式。从银行采取的会计方面的处理措施来看,基本上对于经济前景仍持审慎态度。

从季报和此前的半年报披露的措施和银行信贷风险恶化的情况来看,银行早就采取了相应的预案。系统性风险到来之际正是检验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之时。经历过十多年的持续增长之后,真正考验银行管理能力的时候到了。

盈利能力令人担忧

由于利率市场化到来,同时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企业对经济前景的担忧,银行贷款议价能力也在变弱,银行利差水平的下降不可必免;另一方面,出于风险的考虑,银行贷款的增长也变得更加审慎,因此,银行收入水平增长幅度的下降自然在情理之中。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925亿元,同比增长2.21%。2015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0%,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6.68%,同比下降3.11个百分点。而从上市银行的情况来看,同样有这样的情况。

尽管上市银行盈利仍保持一定增长,但绝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增速均有所下滑,11家银行同比增速低于6.87%的平均水平,7家高于平均水平。其中,大型银行共实现净利润7579.15亿元,较去年增长0.71%,增速回落7.34个百分点,各银行增速均在0.5%~1.2%之间,接近零增长水平。其他上市银行除了南京银行(24.60%),宁波银行(16.53%)、平安银行(13.04%)、北京银行(12.47%)、重庆银行(10.40%)等6家银行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余都在个位数,中信银行只有1.77%的增长速度。也就是12家银行的盈利能力的增长都在个位数。这不仅与前些年30%左右的高速增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与2014年同期的增速形成了鲜明对比。与2014年同期相比,15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速出现了下滑,平安银行下滑幅度最大,达到21.14个百分点,宁波银行利润增速略微提高了0.25个百分点,平安银行增速提高2.85个百分点。大型银行增速下滑幅度情况较为相近,农行下滑幅度最大(9.69个百分点),交行下滑幅度最小(4.66个百分点),其他三家大型银行下滑幅度均在7.2~9.2个百分点之间。其他上市银行中,除北京、南京增速逆势提高以外,其他10家增速下滑情况呈两极分化态势,平安银行下滑幅度最大(21.14个百分点),达到两位数的还有兴业银行(16.61个百分点)、华夏银行(12.98个百分点)和招商银行(10.04个百分点),其他6家下滑幅度则均在2~5个百分点之间(见图4)。

相应地,净资产收益率有明显的下降。根据那些将净资产收益率进行了年化处理的银行来看,与去年同期相比一般都下降一个百分点以上,一些银行还超过了三个百分点(图5)。除了重庆银行依然保持20%以上的净资产收益率外, 大部分在15~20%之间, 有两家银行已经低于15%。还有一些银行未进行年化处理,就前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来看,大部分也是下降的,浦发银行净资产收益率为14.37%,比2015年同期下降了1.55个百分点,华夏银行这一指标为12.90%, 比去年同期下降1.57个百分点,北京银行为14.38%,下降0.94个百分点,宁波银行为14.65%, 减少1.95个百分点,兴业银行为15.75,比去年同期下降1.79个百分点。南京银行可能是唯一的例外,未年化的净资产收益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35个百分点达到14.77%,年化后达19.69%。

盈利能力的放缓,当然与净息差水平下降有关。根据部分公布了前三季度净息差银行的数据,大部分银行的净息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也有小部分例外,如招行、南京银行(见图6)。

盈利能力下降既与不良资产质量恶化有关,也与银行利率市场化有关,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经济形势下行、合格的借款人的贷款需求下降。由于风险因素的加大,银行的信贷政策变得更加审慎,银行贷款增速将继续回落,虽然央行非常努力地为银行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但银行贷款似乎并不给力。决定银行贷款的毕竟是实体经济的现实需求。在经济困难时期,银行更会收紧信贷政策,这种顺周期性是天生的。正因为如此,银行试图进行业务模式和盈利结构的转型。商业银行投行化的转变、打造轻型银行和财富管理银行的转变,是银行转型的现实选择。从上市银行手续费与佣金净收入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趋势。从增速来看,除了大型银行外,股份制银行都有接近20%及以上的增长,其中南京银行的增速达到76.9%,从而使手续费与净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大大提升,中国民生银行这一指标达到33%,除了重庆农商行之外,都在10%以上,大部分银行接近甚至超过20%(见图7)。然而应当看到,一些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和某些中间业务的风险性可能存在,甚至还有部分与信贷业务挂钩的业务混在其中。但不管如何,向中间业务要效益应当是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必然选择。根据国务院刚刚发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稿,加快直接融资已成下一步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融资结构的变化已经发生而且还会继续。中国银行业必须适应这种变化,尽可能在中间业务上有更多创新和突破。

银行如何过冬

对于中国银行业的这个冬天既然早有预期,在精神和财务上有些准备,然而,冬天真正到来时,还是需要认真对待的,既要充满信心,也要认识到这个冬天可能有点长,应从长计议,精心准备。除了进行相应的战略转型,我们认为下面四个方面非常重要。

首先,对中国银行业还是要充满信心。无论如何,中国银行业的能力和基础条件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不良率的水平在理论上和国际上处于较低的水平,净资产收益率仍然在国际好银行的标准之上。当前的回归属于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基于此,银行的管理者要有定力,不能慌张,不要动不动采取一系列动摇军心、力度太大的改革措施。否则,信贷风险暴露之时,还会引发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其次,对存量风险要摸清家底、分类管理。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应坚持充分暴露的原则;然后根据不良资产的形成原因、期限特征、收回可能性、借款主体特征、担保性质等确定不同的处置原则,最好交由内部专门机构专门打理。以证券化的方式来处理或交由专门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置也是重要的选项。

再次,调整信贷结构减少新增风险形成。基本上所有的银行在风险来临之时会做出如下选择,即根据风险的产业特征、区域特征、企业特征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来调整信贷结构。需要根据国际产业发展趋势、“十三五”规划和银行自身情况调整信贷结构。同时,严格信贷流程,上收信贷权限。根据暴露出来的风险进行研究,找出原因,优化流程,降低新的风险。

最后,强化管理基础寻求可持续发展。在宏观经济处在下行趋势之时,适当放下发展节奏是可以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谁发展得慢就是风险。然而,当整体经济增速放慢时,如果快速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此时,更好的选择是强化内部管理,梳理内部流程、制度以及执行情况,从而进一步完善制度、落实制度。同时,加强员工基础培训、特别是针对未来业务发展方向和业务模式以及可能的金融创新进行培训,让银行员工占得先机。

(作者单位:外交学院,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猜你喜欢
不良率不良贷款银行业
全球银行业AI的商业价值将创新高
银保监会上半年开出14.3亿元罚单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不良率农行最高
给银行业打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