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意识 创新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我省现代种业做大做强

2015-12-17 17:17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8期
关键词:种业农作物种子

农作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我省着力强化管理服务,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突出科技支撑,优化品种结构,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推进我省农作物种业的发展,为我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品种审定机制袁加大品种示范推广力度袁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显著提升

农作物种子是农业科技重要的载体,是种业发展的核心和命脉,是提升种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基础保障。为选育出好的新品种,我省从强化管理措施入手,不断改进完善试验审定办法,加强试验网络建设,提升优良品种的选育审定能力,做到科学设定标准、认真执行工作程序、公平公正审定品种。目前我省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优质品率达到80%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3%,自育品种本省占有率达45%以上。一是完善试验管理办法。根据《种子法》和《吉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先后制定了《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试验管理办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文件,并逐步完善,进一步明确了品种参试条件、申请程序及要求等。近年来,我省每年参试品种一般在1200份左右,最多年份达1400多份,每年参试单位达到260多家。二是健全和完善试验标准。根据农业生产和试验实际情况,制定《品种试验审定标准》,每年都在对一些重要指标不断进行完善和改进,使品种评价指标日趋完善,更加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自1984年《吉林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颁布至今,我省共审定玉米、水稻、大豆品种1446个,为农业生产源源不断提供了优良品种。三是加强试验网络建设。依据我省的气候特点、生态区划和生产实际,对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每年在涵盖各生态类型区的全省9个市(州)38个县(市、区)近100家承试单位,开展玉米、水稻、大豆三大作物区域试验,试验达到400多组。我省已构建了覆盖全省各生态类型区的试验网络,拥有一支业务水平较高、综合能力较强、较为稳定的试验技术队伍。四是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实现“六统一”。即:统一编码和种子包衣、统一DNA指纹检测、统一人工接种抗病虫害鉴定、统一田间鉴评、统一收获测产、统一品质检测,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规范性。五是创新新品种推广方式。通过新品种展示示范,筛选适区品种,优化品种布局,引导农民正确选择优良品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优良新品种推广。2014年,省市县三级种子管理机构新品种展示示范点63个,展示名优品种272个,面积达到1197亩。科研单位及种子企业新品种展示示范点183个,展示名优品种452个,面积达到6000多亩。六是建立审定品种退出机制。对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种性严重退化、未按要求提供标准样品、审定年限已超过8年并失去使用价值的玉米、水稻、大豆、高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品种强制退出种子市场。近几年,全省共退出主要农作物品种9批次,退出品种780个,占审定品种数量的52.3%。七是开辟品种审定绿色通道。根据国家的品种审定标准,制定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实施方案,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开辟了品种审定绿色通道。

创新种业发展扶持机制袁加快种业体制改革和重组袁促进种业做大做强

为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精神,我省采取了一系列的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我省种业做大做强。一是设立种业发展基金,扶持种业发展。201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5000万元的种业基金,加大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投入。2014年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正式列入省级粮食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率先研究利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建行、基金公司按照比例扩大资金规模,通过市场化运作,以股权或债权投资形式,建立吉林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将资金滚动使用,支持、促进种业发展壮大。二是实行事企脱勾,推进种子科研体制改革。通过积极为企业争取有利政策条件,推进相关科研单位与企业陆续剥离,人员将得到有效安置,企业保持应有后劲。同时限定种子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有效期限,到2015年底将完成所有科研单位与所办种子企业分离工作。三是建立科研人员流动培养引进机制。支持从事育种的科研单位或人员进入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科技资源合理流动。鼓励种子企业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培养建立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科研拔尖和管理精英人才队伍。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配偶工作、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特殊优待,保障研发经费,为高端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四是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调动金融机构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对满足种业发展的固定资产购置、基地建设、品种研发和种子收储等符合贷款条件的项目简化贷款手续,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利率,真正解决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对资金的合理需求。五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种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特别是大型工商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农作物种业。支持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联合、入股等方式,集聚资本,增强实力,扩大经营。扶持发展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上市融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促其加速发展、迅速壮大。目前,全省注册3000万元以上种子企业已达76家,注册亿元以上企业4家,进入全国50强信誉骨干企业有2家。全省种子企业资产总额达101亿元,年销售额达40多亿元。我省种子企业2014年种子销售总量2.82亿斤,其中:杂交玉米种子销售总量2.22亿斤,占全部销售总额的78.77%;常规水稻种子销售总量3794万斤,占全部销售总额的13.48%;大豆种子销售总量714万斤,占全部销售总额的2.54%。endprint

创新种子生产机制袁推进种子生产标准化袁供种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种子生产是保障供种数量和质量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种子生产机制也发生新变化,已不单单局限在本地区域由企业自己制种生产,而是多种形式生产,特别是玉米杂交种生产主要是以跨区域委托式基地化生产。一是科学规划制种布局。根据区域生态条件和农作物制种特点,按照“优势区域、企业主体、规模建设、提升能力”的原则,分作物、分区域科学规划农作物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二是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积极引导种子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长期租用等方式建立相对集中、长期稳定、具有一定规模的种子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机械化水平。三是发展外阜种子生产基地。遵从企业的意愿,根据市场需求,支持制种企业在新疆、甘肃等地建立长期稳定良种繁育基地,已建设杂交玉米制种生产基地25万亩,充分利用我国西部地区光热等有利环境条件,提高良种的综合生产能力。四是打造省内种子生产优势基地。我省洮南市种子生产基地已被农业部正式确立为国家级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年产种子超过2500万斤。五是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鼓励种子企业加强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全省有15家具有实力的种子企业在海南建立育种基地,大大地缩短了杂交种子繁育周期,加快良种繁育步伐。六是建立并实行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制度。重点做好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种子储备,同时增加短生育期的杂粮杂豆种子储备数量,保障灾后恢复生产和市场调剂。通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省种业生产能力、贮备能力、供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一是种子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建立省内和省外长期稳定的种子基地面积达40万亩,年生产加工能力达到3亿多斤,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需要。二是贮备能力得到提升。完善种子储备调控机制,年储备种子240万公斤,落实种子贮备经费340万元,提升了农业救灾备荒种子供应能力和市场调控能力,保证了用种安全。三是供给能力较大提升。目前我省种子企业不仅可以为省内提供良种,还可以为省外供种1亿斤以上。

创新质量管理机制袁加大种子质量监管能力袁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种子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增收。我省始终把种子质量视作种子监管工作的底线,不断创新监管措施,着力提升质量监控能力和水平,切实加强种子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全程监管,确保农业生产用上放心的种子。一是健全种子监督检验网络。加强省级种子检测中心建设,加快市、县两级种子检测分中心的建设。目前已建成以省(部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为龙头、市县级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省级)为主体的全省种子质量检验体系,年均检测种子样品量达15000余份,代表种子数量1.5亿斤,有效提升检测水平和效率。二是实行种子全程质量监管机制。建立种子田间、收获、加工、贮藏、经营等每个环节的全程质量管理机制。在种子生长季节,开展种子田苗期、花期质量检验。组织对种子田苗期去杂去劣、花期去雄、隔离区设置等进行检查,坚决报废不合格种子田。在种子上市前,开展冬季入库种子质量企业检查。组织对种子企业加工的种子进行抽样检测,对发现问题种子不得出库销售。在春季种子上市销售时,开展市场种子质量全面抽样检测。通过种子质量全程监管,使假劣种子无处藏身,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三是开展种子质量海南种植鉴定。对重点企业、重点品种、种点区域的种子进行抽样,到海南进行种植鉴定,对质量不合格种子进行召回,坚决杜绝劣质种子下地。近两年,省内种子田抽检覆盖面达到90%,报废不合格种子田150多亩,其中停止生产110亩。共扦取样品达4万余份,室内鉴定样品3.8万余份,海南种植鉴定样品1600余份,种子入库检验达到100%,市场抽检覆盖率达到85%以上,检测出不合格种子40批次,召回不合格种子200多万斤。

创新市场监管机制,加大打击侵权套牌等违法行为力度,种子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

赢造良好的种子市场秩序,实现种子市场依法诚信健康发展,始终是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尽全力实现的目标。近年来,我省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严厉打击了侵权套牌和制售假劣种子等违法行为,种子市场得到进一步净化,侵犯品种权和假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明显减少,有效规范了种子生产经营行为,保护了农民利益。一是建立跨省监管机制。建立种子产销省际联合执法机制。去年12月我委与甘肃省农牧厅共同制定了《种子打假监管省际联合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在信息交流、跨省案件线索通报、跨省案件协查、跨省联合办案等方面全面加强沟通协作。建立省际执法协调配合机制和反馈的信息在打击侵权套牌和制售假劣种子专项行动中发挥了作用。二是建立入户倒查机制。针对当前种子经营直销入户比例逐年增大,相当比例的种子不通过门店,直接通过订单形式直接进入农户家中。为消除管理盲区,我省建立了主要农作物种子倒查机制。每年春耕前在全省开展了下百乡进千村入万户倒查活动。通过进入农户检品种、看票据、查标签,对发现的问题追根溯源,查处种子经销门店。三是建立品种信息公示机制。印制并下发了《致全省农民朋友一封公开信》,张贴到每个种子销售网点及主要村屯,公开我省审定及国审适合吉林省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名录以及退出品种名录,并就农民如何科学选种、用种给予提示。四是建立种子管理基础工作规范机制。在全省实行了统一种子备案条件、统一备案证明、统一种子包装标签模板、统一种子销售凭证、统一种子经营档案的“五统一”工作模式,进一步规范了全省种子市场监管工作。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开展打击侵权套牌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的专项行动中,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6712人次;出动执法车辆3532台次;检查种子市场3121个次,检查种子生产企业438个次,检查种子经营门店19271个次,入农户倒查96264户次;检查品种7918个;查处假冒品种5个,查处未审品种31个;查处不规范种子标签183个;清理销毁虚假宣传单(画)36052张;取缔无证经营种子业户42家;查处案件143起,涉案金额330.76万元,没收种子21.07万斤,收缴罚没款53.42万元,约谈企业34家,召回问题种子8.71万斤。endprint

猜你喜欢
种业农作物种子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桃种子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