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2015-12-17 02:54苏益民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教育转化困难辅导员

苏益民 陈 璐 赵 宝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论社会支持理论视角下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转化

苏益民 陈 璐 赵 宝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

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转化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重点,探寻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的新思路与新举措是全体高校教育管理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深入剖析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并将社会支持理论运用到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中,提出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需要凝聚高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合力,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施个性化的辅导。

社会支持 学习困难 教育 转化

过去的十几年间,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数量迅速增加,各地大学城纷纷兴建,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导致高校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录取生源质量下降,各种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学生数量增加。学习困难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给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才能做到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发展。社会支持理论与实践为深入分析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和对其的教育转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分析框架。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

本文所讨论的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因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实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目标的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要表现有:学习态度不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清、学习方法不佳和学习成绩不良,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学习困难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产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很多,我们尝试运用社会支持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说,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1]。

(一)社会因素

1.招生规模扩大影响。近年来,高考录取率不断提高,高校在校生人数成倍增长,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师资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学习困难。自1999年以来,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为高水平的“大众化教育”,正在向“普及化阶段”快步迈进。以江苏省为例,全省普通高校从1995年的67所增加到2010年的124所,在校生人数从1995年的21.9万增加到2010年的177.49万,均位居全国第一。录取率从1995年的47%增加到2010年的8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2005年提高了8.5个百分点[2]。

2.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普及,校园周边网吧扎堆,校园网络管理相对宽松,大学生在便利地获取网络资源的同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一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迷恋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社交网站等,他们白天在课堂上玩手机或者打瞌睡,甚至旷课,晚上通宵达旦地沉迷于网络,养成了不良学习生活习惯,荒废了学业,最终导致学习困难。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家人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以父母为主,其次是兄弟姐妹。有恋人的大学生,恋人给予的社会支持仅次于兄弟姐妹,最后是其他亲属[3]。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期望和要求、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庭关系等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些家长在子女填报高考志愿时,未能很好地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对子女的兴趣和特质缺乏科学的评估,往往选择公众普遍认为热门的学校和专业。加上很多考生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没有主见,盲目跟风,到大学学习一段时间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或不适合已选的学校或专业,甚至自身能力无法完成专业学习任务,导致丧失学习动力,学业上出现困难。一些家长认为子女苦读十几年,终于考进大学,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子女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不闻不问,未能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因而对子女在学习上缺乏自制力和主动性等情况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还有的学生受到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父母遭遇重大疾病或意外等突发事件的干扰,不能全身心地专注于学业,导致学业困难。

(三)学校因素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高校不能在教育教学、制度设计和管理方面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将会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困难。

1.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在大学生入学后,高校有一系列的制度和规范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这些规章制度对凝练学生品性、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和有效性的学习困难学生管理制度比较少。多数高校在学生手册上仅涉及留级的界定、选课等学籍管理规定,缺乏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预警,更很少涉及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管理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统一,教学、管理、后勤三大部门相互独立,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单独承担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担子重,压力大,经常出现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4]。高校的教务部门往往都是等学生的学习困难到达一定的限度,一纸文件,通知学生办理留级或退学的相关手续,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几乎全部由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或班主任承担。高校的辅导员至少要负责200名以上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和各种事务性工作繁杂,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2.教学质量的下降。教学相长,学生学不好,教师也难辞其咎。目前多数高校在对任课老师的考核评价上偏重科研成果,直接导致部分教师注重科研,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学态度不够端正。一些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在科研上,不愿在教学上投入太多时间,甚至放弃教学,将主要教学任务交给经验不足的年轻教师。很多高校采取大班上课,一两百名学生在一个大教室听课,如果任课老师不注意教学方法,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的辅导,而只是照本宣科,非常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出现开小差、逃课等情况,如此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良。

3.考试制度的弊端。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学分制,不同学科间相对独立,往往一门课用一学期或一学年时间全部学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仅仅是一两次考试。很多学生认为平时怎么学不重要,只要考试考出好成绩就行了,因而忽略了平时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把宝压在考前几周的时间,进行强记、抢记。部分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都能蒙混过关,但是少数学生平时养成了懒散贪玩的习惯,即使到了复习考试阶段也无法收心,无法进入学习状态,最终出现多门功课不及格。各高校普遍有补考、重修和毕业前清考的制度,这样让一些学生觉得即使平时不认真学习,考试不及格了,还可以补考、重修,实在不行就在毕业前参加清考。如此,一些学生的不及格科目越积越多,疲于应付,顾此失彼,最终只能留级甚至无法毕业。

(四)自身因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外因的作用无论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它决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我们借助社会支持理论分析的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都可以称为外因,而学生的自身因素则起到了决定作用。各高校学习困难学生人数一般不会超过在校生总人数的10%,是全体学生中的少数,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最重要的是从自身查找原因。

1.角色转换不良。大学生要顺利完成学业,首先要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若这个角色转换不良,会产生很多严重后果。在高中时代,家长和班主任管得严,学生的生活单调枯燥,除了学习就是吃饭休息,唯一的目标就是考取理想的大学,所以学习的目的性强,自觉性好。但是进入大学后,一下子没有了家长的叮咛和班主任的督促,加上大学里文体、娱乐和社团活动丰富,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要么不知所措,要么分不清主次,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之外的其他事情上,而忽略了学习这个最主要任务。有些学生不能适应大学的教学方式,固守高中时的学习方法而不及时调整,导致跟不上大学学习的节奏。还有的学生对大学的生活环境和管理规定不适应,在生活上习惯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也给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2.心理素质欠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心理素质欠佳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学业。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学习生活上往往一帆风顺,很少经受过挫折,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对大学生活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容易受到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学业困难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出现心理问题。出现心理问题后如果不能及时寻求帮助和自我调适,往往会使得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此外,有的学生因没有被自己中意的学校或专业录取,对所学专业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想象中的大学跟现实相差太大,产生失望情绪;还有的学生在高中时出类拔萃,但到大学后,发现学习压力大,就业前景黯淡,产生悲观情绪。这些负面情绪会造成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从而对学业产生不利影响。

3.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将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工作和学习效率低下,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一些调查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表明大学生群体中的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比较普遍而不容忽视的重要健康问题[5]。缺乏体育锻炼、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不吃早饭、暴饮暴食、盲目减肥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生活习惯,长时间上网、迷恋网络游戏或小说等现象在大学生中也占有相当比例。长此以往,就会导致亚健康状态,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严重的就出现学习困难。

4.躯体疾病。一些学生会出现烦躁、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失眠、记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从而导致学习困难。一些起病缓,病程长,症状隐匿的慢性疾病不容易引起重视,倘若这些疾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会给学生身心带来很大伤害,并且给本想努力学习的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例如贫血、鼻窦炎、甲状腺疾病等是在大学生中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更为多见,该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为疲劳、嗜睡、记忆力下降、怕冷、水肿、食欲减退、体重增加、月经紊乱、脱发等。该病在女性中发病率为5%,但由于初期症状隐匿,患者往往会将之与其他疾病相混淆,甚至把出现的初期症状归咎于所谓的“亚健康状态”[4]。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对策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高校在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大学生在高校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为同学、朋友和老师。一项调查发现,大学社会支持来源最多的是同学朋友(45.06%),其次是父母(36.96%),其余的按序依次是兄弟姐妹(6.59%)、恋人(2.96%)、老师(2.64%)、亲戚(1.30%)[6]。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需要凝聚高校、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合力,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实施个性化的辅导,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早日摆脱学习困境。

(一)建立学业预警制度

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对学习困难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能够提高教育与转化的效率。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认真讲解《学生手册》中的学分学籍管理条例,详细讲解专业课程设置、各科难易度、学习特点等,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辅导员对学风不佳、学习态度不端正、时常有违纪行为的学生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对多次教育效果不佳的学生,必要时及时联系其家长,邀请家长协助管理。最后,辅导员要在考试成绩出来后及时通知有不及格科目的学生,督促其在假期里认真复习准备补考;对不及格超过两门或者在补考后仍不及格的学生,辅导员要通过电话或信件联系家长反馈情况,必要时邀请家长来校面谈。

(二)建立学习帮扶制度

整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同学等支持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帮扶,可以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尽早改掉不良习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辅导员在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及时将学习困难学生的情况反馈给专业课教师,请专业课教师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辅导,帮助他们梳理学科的脉络和关键知识点。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开展“多帮一”的帮扶措施,选拔热心助人、责任心强、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与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将帮扶工作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早日走出学习困境。

(三)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导师制

学校可以选拔专业课教师、研究生、辅导员兼职担任学习困难学生导师,全面具体地帮助指导学习困难学生,促进其早日完成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导师应该从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指导关心学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又有利于减少管理中间环节,便于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导师在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时要做好辅导记录,定期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学校要对工作出色、成功转化学习困难学生的导师进行表彰奖励。定期开展学习困难学生导师研讨会,对转化效果显著的案例进行宣传和学习,对转化困难的案例开展研讨,探索有效的转化方法[7]。

(四)建立考核办法与奖惩制度

如果高校能够建立一套较完整且适合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管理的考核办法与奖惩制度,那么教师在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将更加得心应手。学习困难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倦怠,他们对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行为已经司空见惯,如果没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单凭辅导员的批评教育,收效甚微。高校应针对学习困难学生制定详细可量化的考核制度,将学习困难学生可能出现的违纪现象都尽可能地罗列出来,根据严重程度逐级加强惩罚力度,有效减少学习困难学生的旷课、夜不归宿等违规违纪行为,从而纠正学习困难学生的不良习惯,端正其学习态度。高校要定期评估学习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通过专业课教师、导师、辅导员、同班同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测评,设立学习进步奖学金,对部分转化效果显著的同学进行表彰。这一方面是对学习困难学生为改善学习所做努力的肯定,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习困难学生中树立典型和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加倍努力学习。

(五)建立家长督导制度

家长督导制度可以在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请家长共同教育转化学生,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都存在自制力不强的问题,这些学生的家长一般在初高中阶段对学生的学习抓得比较紧,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严格。大学期间,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很多家长鞭长莫及,对子女的督促和教育仅限于电话交流。学生一旦脱离了家长的严厉管束,来到相对宽松、需要自主学习的大学,可能就会出现无法自制、放纵贪玩、不思学业的情况。辅导员要及时将学习困难学生的基本情况反馈给家长,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习惯,请求家长协助教育。必要时邀请家长到学校面谈,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引导家长对学生冷静克制、宽容理解、信任支持,详细讨论并制订学生的下一步教育和帮扶计划。辅导员需要与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也要在情感上鼓励支持学生,在学习上督促指导学生,在生活上帮助照顾学生,定期主动联系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近况,条件允许的可以定期到学校探望学生,与辅导员当面交流。

学习困难学生是各高校都存在的特殊群体,产生学习困难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如何针对不同的学习困难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转化对策,是值得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课题。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整合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才能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

[1]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6):25-31.

[2]江苏教育发展概况[R].http://www.ec.js.edu.cn/col/col40 65/index.html.

[3]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3):48-49.

[4]王学斌,万兰芳.论高校留级生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98-199.

[5]范存欣,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市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4):10-11.

[6]程虹娟,方晓义,蔺秀云.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55-57+62.

[7]徐红波.留级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1):57-59.

基金: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4SJB149)

猜你喜欢
教育转化困难辅导员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选择困难症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也谈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