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党省,马永华,张鑫科,亢晓琳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汉中723000)
2010年以后,新农村建设发展迅速,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带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奔小康。高职涉农专业只有先通过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提高服务农业产业的能力,然后围绕产业开办相应的专业,依托涉农专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陕西省延安、渭南、宝鸡、汉中等四家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情况统计发现:2011~2014年,涉农专业招生主要集中在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和园林技术三个方向;三年制高职招生人数从2009年的700余人降低到2012年的不足300人,有的学校部分涉农专业招生人数不足10人;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数据虽然达到97%,但详细调查毕业生去向表明,82%在小企业或其他非农行业工作,仅36%的学生从事与所学专业对口的行业;90%以上的学生毕业后不想去农村发展。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每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100万人,实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到1 800万人的目标,服务现代农业和新一轮“米袋子”、“菜篮子”工程建设”。然而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倾斜以及对农业的大力扶持,却没有盘活相关的职业院校涉农专业。
农业产业未来发展的实际是:①畜牧产业的兴旺;②无公害蔬菜、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等趋于流行;③现代人对生活、居住环境的美化追求;④节水农业的兴起;⑤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要求强烈;⑥农业生产风险抵抗能力不足,生物入侵损害严重[1]。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是涉农高职难得的机遇。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汉中市农业部门每年约需2 800个岗位,主要集中在生猪养殖、园林花卉、经济植物栽培、饲料加工等行业。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一些中心城市已经非常拥挤和混乱,分流一部分劳动力扎根农村发展农村经济是必然趋势。然而滞留在农村的广大农民“盼致富、无思路;想致富、无技术;求致富、无门路”的现状成为限制其奔小康的瓶颈。
高职涉农专业招生与就业的矛盾既与人们传统的就业观念有关,又与涉农专业办学特色缺失有关,将高职教育办成了本科教育的缩小版,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高职涉农专业只有增强创新意识,加强自身内涵建设,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能力,才能走出困境。
2.1 做实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所开设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的形式,集中体现了学校的育人思想和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总体实施蓝图和根本性的指导文件。不断修订、完善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与农业生产岗位要求无缝对接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首要任务。首先,汇集职业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涉农企业行业负责人、生产岗位技术能手、学院主管领导以及专业教师,组成强大的涉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全权负责涉农专业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发展。其次,由系部牵头,专业教师负责深入农业企业生产一线,广泛调研农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标准,为确定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由专业教师和农业技术能手按照工作岗位知识、能力和素养标准制定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然后由行业企业负责人负责修改完善,最后由教育领域内专家学者审定,经过一轮教学实践验证后,再进行循环修改和完善,最终确定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2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职业教育的特色主要体现为实践性、技能型和职业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途径。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实施的“百县千企联盟”工程,在原有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的一方,形成“政校企”合作方式,由学院、地方政府、主管厅局、企业、行业协会等捆绑在一起,通过招生就业、校企校际校政合作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其实施。深圳市宝安职业技术学校采用“企业校区”合作方式,把课堂开设在企业,将其建成教、学、做合一的“工学一体化教室”[2]。这些成功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一定时期内推动了学校的发展。然而多数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走了许多弯路。试图以政府干预促成学校与企业的联姻,结果是政府缺乏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同时缺乏对企业持续的政策支持和利益保障,导致学校、政府方面热、企业方面冷的尴尬局面;试图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来增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力度,结果是大多数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没有实质的现实利益驱动,企业不愿接纳高职学生实习,也不愿参与校企合作。为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出了“组团建园”的校企合作新模式。“组团”即:由学院牵头组建汉中市职业教育集团,搭建起“政、校、行、企”四方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平台。“建园”即:建立汉中特色农业产教园,产教园涵盖汉中畜、药、茶、果等特色产业。畜主要以生猪、肉牛的生产与繁育为重点。建立现代中药材试验基地,中药材主要以天麻、杜仲、五倍子、山茱萸、西洋参为主。打响“汉中仙毫”绿茶品牌的同时,借助农林科学与技术系的科研力量,研究并积极推广具有该院知识产权的“控量富硒茶”的市场占有率,研制并积极向市场推广以橘子花为主的花茶等保健茶。果树以发展汉中橘子、核桃,板栗为主,带动其他肉果、干果的协调发展。“组团建园”模式尽量将经济利润保留给企业,学校收获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汉中市政府促进了行业经济发展,收获了政绩,实现“三方共赢”。
2.3 优化高职涉农专业的教学内容 涉农专业紧密联系农业管理部门(目前的问题是涉农职业院校隶属于教育部门,日益被当地农业系统边缘化),以农业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按岗位需求开发课程,增添规模种植业、规模养殖业、农产品、食品检测与深加工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修、农村经济管理等农村急需的课程和技术,解决当前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技术人员匮乏的问题,使教育内容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同步。让学生、农民按各自需求得到相应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满足新农村建设对不同层次人才标准和规格的要求。例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园林技术专业根据农业生产的岗位特点,将各个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以岗位专项技能培养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依据建立课程标准,整合和刷新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有四大模块,共开设41门课程,层层推进,紧密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为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占总学时28.85%;在完成大学通识教育的前提下,设置了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该模块是专业认知学习,占总学时18.13%;对应未来就业岗位(群)所需的专门技能,设置了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占总学时40.28%;为了扩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又设置了技能拓展课程模块,占总学时的12.74%。整个课程体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涉农专业改掉了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施“多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园林技术学生可以获得园林花卉工、园林绿化工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2.4 调整涉农专业教师引进和培养方式 高职涉农专业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一留、二引、三培养的人才建设体系,利用人才效应扩大学院知名度。打破传统人才招聘方式,主动聘用农业科研、推广、生产单位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聘用农村的“土秀才”、致富能手来分析职业岗位群;利用特设岗位聘任领域内知名教授和具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做学科带头人。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原汉中农业学校)曾在九十年代初引进教师时,坚持新分配的教师必须在学校农场锻炼一年、必须下基层到农村或者乡镇企业蹲点一年、必须到科技扶贫县进行一年农业科技推广的做法,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活跃和振兴农村经济和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起到了极大推动的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核心任务是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3]。高职涉农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如果能充实到新农村建设中成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在乡村经济发展与管理中切实发挥作用,势必提高农村的精神文明和管理民主化的程度,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改革要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和办学特色,探索出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得利,学校壮大的有效途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帮助区域内农民快速致富。
3.1 多开展科技含量高的实用技术培训,增加农民致富门路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农业技术是增收增效的关键。涉农专业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为农民提供科技含量高的实用技术培训,引领农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重点引进推广高新技术;以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科技园为依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抓好种苗工程,推动农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运用杂交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重点培育和引进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质新品种[4]。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科学与技术系专业教师积极受聘担任政府和企业的专家顾问,开展应用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科技成果推广等,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参与汉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送现代农业技术下乡入户,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应城固县山花茶业专业合作社和汉中市山花茶业有限公司的邀请,前往开展技术培训,针对春季茶叶生产和加工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机械制茶关键技术要点、春季茶园管理技术要点的讲座,针对茶园病害防治、提早采茶的措施等与茶农们进行指导。徐凯明教授先后被聘为汉中市专家服务团特聘专家,省“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行动省级首席农艺师,陕西茶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应邀赴西乡参与茶艺师考评,作为主考,全程参与理论和实践操作考评,为规范汉中茶业从业人员持证上岗,提高茶业职业技能人才业务水平,支持汉中茶业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受到市、县有关人员的好评。黄庆林教师作为学院扶贫包村工作组成员,赴宁强县阳平关镇酒房坝村逐户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协助村两委,制定了酒房坝村三年发展规划,并为他们选择了适合本地发展的天麻、魔芋、核桃、元胡等项目,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园林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依托汉中市茶叶研究院开展“汉中白茶”、“汉中红茶”、“汉中花茶”等新品茶叶研发,多次荣获“汉中市科学技术奖”,其中“汉中富硒绿茶”、“汉中富硒绿茶花茶”和“汉中富硒绿茶红茶”等多项技术已全面推广应用,上线投产,2013年带动相关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企业实现产值1.9亿余元,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涉农专业通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推广一门技术,带动一种产业,富裕一村农民。
3.2 多开展经济形势分析、创业和就业指导,给农民致富思路 农民从事生产往往容易盲目跟风造成损失,职校应引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多做经济形势报告、创业就业指导,为农民当好参谋,帮助其拓展致富思路,使其增强判力,避免盲目性,保护生产积极性。2005年起汉中地区经济动物养殖流行饲养娃娃鱼,当地农民听说饲养娃娃鱼经济前景诱人,一时间开山凿洞办场遍地都是,4年以后,一些养殖场纷纷关闭,许多养殖户亏损巨大。2011年当地农户捕捉到“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信息,大面积种植大蒜、生姜、绿豆,然而从2012年开始,这类产品价格持续走低。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富民教育,职校教师应当承担起农民职业分析师的角色,对职业市场有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力,依靠信息优势服务当地农民。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随着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都市农业市场广阔,应适时引导农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大受推崇,应帮助农民开发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打造绿色食品品牌;随着农村都市化,超市农业应运而生,可引导农民按需就业;有的地方出现假日型农村经济,涉农专业应敏锐地引导农民开发生态观光旅游、农业休闲产品,抢占旅游市场。争取做到指导十位农民创业,吸纳一百农民就业,挖掘一千农民辅业。
3.3 多开展农副产品营销、加工包装类技术指导,给农副产品拓广销路 农副产品的产出季节性很强,收获季节供大于求明显。解决农副产品供求关系,能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农民对市场营销知识的欠缺,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技术方法落后、设施简陋,农产品损失浪费惊人。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每年产后粮食损失150亿~225亿kg,蔬菜约1亿t,水果约1 400万t,马铃薯约1 600万t。另外每年还有7亿t左右的秸秆、1 000万t的玉米芯、1 000万t的米糠、1 000万t的麦麸和700万t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在实施针对农民培训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时,应一方面培训农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包装技术的培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保证农民增收又增效。涉农职业院校应努力做到帮助农民打开一条渠道,畅销一种产品,活跃一村经济。
[1]俞利荣,张晓伟.农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0):56-57.
[2]张俊玲.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案例评述[J].职教论坛,2013(3):21-24.
[3]凌云,高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职业教育应先行:上[J].职教论坛,2007(3):48-51.
[4]陆祖明.涉农专业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理念创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