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霞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安徽警官职业学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
王明霞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1)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在我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社科类专业。既要了解创新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还要就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创新思路进行分析和探索,进而找出一条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和体现学院专业建设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公平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七大更是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了全面部署。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而城市社区又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社区建设发展越快,对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就越突出。鉴于些,安徽警官职业学院于2014年申请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正是为了适应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需要。但新专业建立之初,我们面临的困难还很多,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跟上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学团队,尽快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创新理念等,成为我们亟待探究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开设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创新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贯彻执行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理论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文件、政策和法规。如《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 【2000】2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等。通过认真学习这些文件精神,强化对高职教育相关方针政策的理解,可以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不断树立开拓创新意识,坚定地为社区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既是贯彻执行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专业今后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二)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促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客观需求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建设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层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转移到社区。因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社区服务的意见》等,都将加强社区管理与建设当作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就目前的整体现状来看,我国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水平较低,而就我省而言,与国家要求、居民需求以及与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社区服务人才短缺、素质偏低、结构有待优化等成为制约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持续发展的瓶颈障碍,社区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在内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已经被纳入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正因如此,尽快为社区建设培养一批专业素质高、创新意识强、服务技能精、年轻富有活力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大学生,则是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是从基础素质、基础能力、专业基础素质、专业核心能力几个方面着手,面向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司法所、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物业公司等,培养具有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掌握相关工作政策法规及管理操作技能,能够胜任社区管理、法律服务、人民调解、社区矫正、物业管理等岗位工作要求的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
国家教育部日前印发的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突出强调了要产教融合,要把产教融合这一理念落实到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因此,我们应顺势而为,针对社区建设和发展需求,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作为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改革原则,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一)专业设立时间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专业性需要加强
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于2014年9月开始招生,初次招生只有一个班级56人。加上2015年招生的两个班级108人,目前在校生仅有三个班级共计164人。该专业在申报过程中,因时间较紧及相关条件的限制,专业调研的充分性不足。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虽由我院法律二系专业教师及实务界的专家共同决定,但实务界的专家在专业建设中,尤其是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还不够充分,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专业性、职业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师资队伍结构不甚合理
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现有师资主要是由几年前的司法助理教研室教师组成。而本专业现有专职老师大多都是法学专业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年龄层次已显断档,知识结构较为单一。面对新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学科领域,教师自身也需要有一个重新学习提高的过程。在申报新专业及专业建设过程中,大家克服了种种困难,如专业建设经费缺乏、实验室及实践教学基地有限、专业申报经验不足等情形,迎难而上并最终顺利完成了新专业的申报工作。然而在新专业建设之初最突出的问题是社会的认知度低,师资力量的薄弱,尤其是社会学和管理学等方面专业教师人才的缺乏,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速度。
(三)重视理论教学,实践运用技能的培养没有相应的保障
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设在法律二系,位于学院东区。由于教学场地的限制,导致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至今无法实现。教学形式目前主要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多数课程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在课程考核上,多采用传统试卷卷面考核模式,以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为主的考试改革模式,尚未得到有效推广。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一)在专业建设上,多渠道广泛开展宣传,不断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增强社会认同感
据调查显示,我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立之初2014年第一届新生入学,全班56名学生,只有14人是第一志愿填报本专业,仅占专业人数的25%。并且录取学生多为专业调剂而来。然而经过一年的专业宣传建设,到2015级新生入学时,两个班级108人中,已有46人是第一志愿填报本专业,占到专业人数的42.6%。通过填报第一志愿学生的人数比例这一变化,我们认识到强化专业认同教育和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的重要性,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发展前景。
(二)在办学模式上,鉴于专业管理与服务对象的区域特征,需逐步建立“政企校联动”的运行机制
学院应高度重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并努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政府主导、行业引领、学院推进”的“政企校联动”开放式办学平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区发展的需求,离不开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学院应积极建立政企校合作的协调机构与行为机制,主动协调和积极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专业建设中来,并在课程建设、团队建设、能力评价、实习就业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解决社区工作需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而使专业建设及发展可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
(三)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努力营造专兼并重、双管齐下、齐抓共管的局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实用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充分发挥行业专家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即专业教师与行业专家联手共同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行业专家的建议和意见,切实找准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注重专业教师理论教学功底培养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和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开展实践锻炼,将教师教学、科研方向与专业建设并轨,合理使用校外师资,认真做好新教师的到岗与培养,积极构建“双师型”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努力营造“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办学渠道和人才培养氛围。
(四)在教学形式上,充分利用现有教学条件,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学院东区目前的现状是地方小、条件差、教学资源较为单一。所以在短时间内专业要发展,则必须考虑逐步实现校内外师资队伍、教学场所的有机整合,有效探索“教、学、做”各环节的有机衔接。近期可通过加强与周边社区的沟通和联系,初步尝试进行局部有效的教学置换,逐步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启动“政企校联动”机制,制定出符合岗位技能要求的课程标准,改革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指导、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基地的一体化,把来自社会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社区管理干部纳入兼职教师队伍。部分实训课程由兼职教师参与,在社区进行现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以实战的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五)在课程建设上,通过强调对接行业,进一步推进专业课程建设
国家人事部和民政部2006年7月20日印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等文件,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据此,我们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精心设计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社区工作综合能力、社区工作法律与政策、社区工作原理与实务、社会心理学、社区矫正、劳动和社会保障、民法原理与实务、刑法原理与实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原理与实务、人民调解工作实务、文书工作与档案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选修课程中,主要开设了物业管理学、社区活动组织策划、现代办公技能等几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
国家教育部在 《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也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要“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六)在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四阶交互,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阶交互,能力递进”应该说是一种很有实践针对性的教学样式。四个阶梯,即专业认知、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四个阶段,一个梯级比一个梯级深入,最后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具体而言,构建“四阶式”实践教学模式,首先必须确保实践教学时数占到总学时数的40-50%。其次,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可尝试采用“2+1模式”来加以实施,即第一、第二学年先在校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职业素质、基本技能的培养,第三学年进入社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训练职业能力,并能独立完成社会调查、社区救助、社区文化活动策划等多项实际工作任务,为毕业后快速进入职业角色,实现就业的“无缝接轨”做好准备。
(七)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亟需建立院内综合实验室和社区实习实训基地,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其职业技能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可以说是以职业基础为依托,突出的是职业使命。为此,这就决定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培养方向上,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要求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和一般原理,而是要做到理论讲授点到即可,以培养学生社区工作的应用能力为主,突出强调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是通过不断完善院内实习实训条件,加大专业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信息化。同时积极与学院周边街道社区等加强沟通联系,尽快达成共建协议,建立社区实习实训基地。这样既可以为学生暑期见习、实际操作提供有利的条件,也可以满足社区居民文化教育、法律服务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让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前社区所采用的网络化、扁平化、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真正内涵。
(八)在服务意识培养上,针对社区建设需求,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社区”是继“单位”模式后,成为连接人们情感和满足人们需求的新的纽带和载体。“小政府,大社会”为社区建设带来机遇。随着城乡社区建设的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区人”,社区工作不仅要为社区的人服务,更承担着信访、民政、低保、就业、党建等多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既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政策水平,又要有正确的工作方法和乐于助人的思想境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进一步变化,未来社区的服务内容,将会在传统的商业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有更大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社区管理专业人才,既是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的又一发展空间。
(九)在专业技能培养上,提倡逐步建立“多证并重、以赛促学”的长效机制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以能力为基础,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培养目标。为了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学生的技能培养尤为重要。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他们还可以在社会工作者资格证书、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资格证书、心理咨询资格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物业管理员资格证书等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中加以选择。通过考证,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展其专业技能,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学院也可以尝试联合社区定期举办社区管理业务知识和技能竞赛,以职业标准为考评依据,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既可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干的舞台,同时也可以不断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检验和提升。
总之,积极探究和不断创新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是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我院新专业建设和完善的当务之急。人才培养模式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而人才培养计划则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我们期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会愈加完善和切合实际,我们也坚信通过不懈地努力和实践,一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
An Inquiry of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the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rogram i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 as an Example
Wang Mingxia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Hefei Anhui 230031)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is a university program of social sciences,bor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necessity to reform the cultivation mode of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rograms in vocational colleges,and to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nnovative ideas of i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and then find out a way to meet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lege’s program construction.
community management and service program;talent cultivation mode;inquiry
G642
A
1671-5101(2015)06-0091-04
2015-10-16
【教研项目】本文系安徽警官职业学院2013年院级教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
王明霞(1964-)女,安徽巢湖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法律二系副主任、法学副教授,法律硕士。
(责任编辑:唐世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