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文化介入

2015-12-17 19:59:39孙玉凤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全球化语境

简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文化介入

孙玉凤

(福建师范大学 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

摘要本文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以西方文化为主、融合中国文化元素的双重文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且从改革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模式和测试内容六方面阐释介入双重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大学英语教学;双重文化介入

中图分类号H315

收稿日期2015-04-26

作者简介孙玉凤(1987-),女,福建福鼎人,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助教,硕士。

一、双重文化介入的理论依据

(一) 濡化思想

陈国明和安然(2010)在合著的《跨文化传播学专业术语解读》中将术语acculturation译为“濡化”,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文化变迁[1]。根据另一位研究跨文化适应的专家Young Yun Kim(1977)的濡化(acculturation)观点,濡化是一种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aptation)的过程[2]。在新的文化语境下,学习新的文化体系是跨文化适应的一部分。但濡化不等于同化,濡化是为了更好地在新的语境中适应和生存,同时把原有文化带入新的文化,使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感到轻松自如。

从语言教学角度来说,Kim的濡化观点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即在跨文化语境中,交际者接受新的文化不等于放弃原有文化。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接受西方文化不等于放弃或忽视中国文化,单一文化的主导模式无法与双重文化或多元文化实现“对话”;而外语教学过程中,介入中西双重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二)语言与文化的双重性

著名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教授(2005)在《近现代中国与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一文中提出:“如若将文化视为特定时代、特定民族的观念、习俗、技艺、艺术等等,语言则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3]。”文化双重性指一个人对两种不同文化的共时性参与,语言双重性指一个人对两种语言的使用。语言双重性是文化双重性的一个有力的、具体的例证。一个既使用英语又使用汉语的人,不可避免地要参与这两种语言各自所蕴涵的观念和思维过程。因此,一个双语者几乎必然也是一个双重文化人。黄宗智教授的“语言和文化双重性”观点为本文所提出的外语教学中介入双重文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双重文化介入的现实依据

(一)大纲指导

2007 年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4]。”

在这样的教学大纲指导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必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技能、轻文化,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问题。加上强调应试教育,重视四、六级考试和专四、专八的通过率,学生重视英语学习的工具性,重视考试成绩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大学英语教学中工具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文化教育、人文素质培养难以推行。

(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影响

从2013年12月开始,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进行了再次大“变脸”。这其中,最大的“变脸”应属翻译部分,改革后的翻译分值提高到15%,和 “写作”并驾齐驱。翻译分值的提高体现了对提升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重视;而从翻译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国情、文化和历史方面的内容,这反映出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既能够应用英语自如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同时也能应用英语传播中国本土文化。相应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中西文化的双向交流。

(三) 新高考英语改革影响

2013年10月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征求意见稿)》,率先拉开了高考英语改革的大幕。此次改革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自2016年起,高考英语分值由原来的150分降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受此影响,多个省份相继传出正在酝酿新的高考英语改革方案的消息。

高考历来是我国教育方向的“指挥棒”,新高考的改革也是对教育前行的实践论证。国家通过这次及后续的一系列改革让英语学科回归本来的位置,以考改促教改,同时也促使大学英语的教学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的本义。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已不能局限于以往的单纯的语言(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训练,更应倾向于综合应用能力和双重文化传授。

(四)中国文化的缺失

张红玲(2001)对上海 33 名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严重不足[5]。南京大学从丛(2003)的研究显示,有些博士生有较好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 ”[6]。宋伊雯和肖龙福(2009)对山东 2 所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等进行调查[7],结果显示:现阶段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较好,但欠缺用英语表达的能力。究其原因,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知识涉猎不足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此外,部分大学英语教材虽加入了文化内容,但主要是以英语国家的文化为主,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作业测试都少有中国文化内容的补充。由此可见,英语课堂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外语教学只有摆脱工具主义之困,祛除应试教育之魅,才能回归英语教学的文化本真上来,才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彰显本土文化,实现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有效融合。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重文化(dual cultural involvement)介入的实施

语言文化教学应是双重文化的教学,不仅包括目的语文化,还包括母语文化,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我国外语教学在“文化教学”上长期以来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偏向。概括地说,就是在英语教学中突出西方文化的输入,或者说西方文化单一文化的主导模式,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师的教学、教材和评价体系等都是由英语主导。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化,大学阶段的双重文化介入显得日趋重要。

(一)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虽然2007 年《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提出的教学目标与 1999 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已经有了较大调整:开始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即仍然重视应用性、技能性的能力培养,但无法体现在这些能力背后的文化认知基础上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此外,两次大纲都提到“提高文化素养”,但仅仅是简单提及,没有具体的或很少有具体而实质性的内容教学的设计。对此,修订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设定显得愈加必要。在培养目标方面,必须能够反映当前全球化语境下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能够反映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目的方面,必须能够体现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的统一,其中特别强调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体现目的语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统一。

(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触和学习文化的主要途径,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对文化教学的内容反映很少,尤其是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传播意识仍有待提高。对此,应通过选修类、拓展类或第二课堂逐步、多渠道地介入双重文化,例如:开设《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讲座,开展“中国文化英语节”系列活动等等,英语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西方文化为主的中西方兼容教学,实现通过英语语言传播双重文化的目的。

(三)优化大学英语教学内容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是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重要语言形式。在过去长期的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很少反映“中国英语”。李文中将“中国英语” ( China English)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行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8]。“中国英语”是在中国语境下交流时所使用的,能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是英语的“中国化”,是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是中国语境下规范的特殊英语变体,而这种变体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地位的不断提升而变得越来越重要。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些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指引学生在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中学习。如 Four Books(四书),May 4th Movement(五四运动),jiaozi(饺子,jiaozi 比 dumpling 更易被英美人所接受),Hope Project(希望工程),Eight Honors & Eight Disgraces(八荣八耻),seeking truth from facts(实事求是)。首先,具体教学上,教师可以通过翻译、写作、对话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能力。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途径、自主地学习“中国英语”,鼓励学生阅读英文版或英汉对照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及中国文化读物,引导学生通过报纸(如《China Daily》《21 世纪英文报》)、电视(CCTV-NEWS)、互联网等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法,加大中国文化的输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选编大学英语教材

教材是文化教学内容最直接、最重要的来源和媒介,然而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所使用的教材都偏重语言训练和语言能力的强化,忽视语言的社会文化环境,忽视文化内容的多样性和双重文化介入。

以笔者教学所在学院现阶段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为例[9]:《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包括 4册,每册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2篇课文组成,共80篇文章。文章内容以单元为主题,涵盖社会、经济、科学、教育和文化等领域,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信息、科学、社会生活等内容。其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题材占78.75%,而有关美国文化的篇章占62.5%;提到“中国”这两个字的文章有4篇;纯粹讲述中国家庭观念和饮食文化的文章只有1篇,占1.25%,并被安排到sectionB,而不是教师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另外,此套教材的文化内容在教材中大多以注解的形式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不成系统;配套的教师用书中也未明确列出每单元的文化教学目标。这不仅不利于教师对文化知识的总体把握和传授,不便于学生多视角地了解我们本民族文化和习俗,也无益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材的选用和编写必须改变目前单一文化主导的模式,将西方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有机结合,恰当融入中国元素。我们应探索形成以中西文化主题为主线,语言系统为暗线,以文化为内容、语言为手段的新教材,并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恰当地用英语传达中国文化内涵,切实地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五)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现阶段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学英语实行两年制,每周4课时的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建议实行分级教学模式。通过多样化、立体化、个性化和互动性的教学,因材施教,由表及里,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意识及认同感,批判地吸收英语文化精华,反思母语文化,从而提升跨文化敏感度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具体实施建议如下:大学一年级,以加强和巩固英语基础阶段能力学习为主,紧扣教材主题,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初步涉猎中西文化。二年级,学校以英语四六级成绩作为参考值,根据自愿原则,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即425分及以上)的学生可申请免修大学英语课,但仍需选修一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大学英语的后续选修课程仍是英文授课,介入中西双重文化,如:中西文化英语阅读,中西文化概览,戏剧表演、演讲等,让学生通过研读、赏析和虚拟体验,近距离地感触中西文化魅力,感悟文化精髓,消除语言障碍,学会用英语流畅地表达社会与文化现象,为全球化多元时代的融合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个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增加“中国英语”测试内容

测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教学内容的保障。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测试,尤其是全国性的权威性的英语测试,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自2013年12月进行了一次“大变脸”,特别是翻译部分的改革。从翻译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的是中国元素。鉴于此,笔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测试内容大胆提出建议:一方面,在一年级的英语综合课程测试中增加一些有关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词汇填空、英语阅读理解和英语作文写作等内容;另一方面,对开设中国文化类英语课程的二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专门的中国文化英语课程测试,进而促进学生重视“中国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考试内容的改革,既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对异国文化教与学的意识,同时也使学生通过更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情境提高了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也为“中国英语”教学提供了保障,最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陈国明,安然.跨文化传播学关键术语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Kim,Y.Y.Ideology,Identity,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 Analysis of Differing Academic Conceptions of Cultural Identity[J].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07(3):237-253.

[3] 黄宗智.近现代中国与中国研究中的文化双重性[J].开放时代,2005(4):43-62.

[4]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 张红玲.从跨文化角度看中国外语教学改革:中国外语教学中文化现状调查[M].//吴友富.外语与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 从丛,李咏燕.学术交流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 宋伊雯,肖龙福.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状调查[J].中国外语,2009(6):88-92.

[8] 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9] 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Analysis on introduction of dual cultural involvement 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UN Yüfeng

(Minnan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FujianNormalUniversity,QuanzhouFujian36233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at discussing the necessity of dual cultural involvement teaching model,which is given priority to western,combining with Chinese culture.In addition,this study propos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rom the teaching syllabus,curriculu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aterials,teaching mode and content of the test.

Key wordsglobalization;context;college English teaching;dual cultural involvement

(责任编辑:刘士义)

猜你喜欢
大学英语教学全球化语境
新旧全球化
英语文摘(2019年6期)2019-09-18 01:49:16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5期)2019-07-13 05:50:24
全球化陷阱
商周刊(2017年8期)2017-08-22 12:10:06
翻转课堂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多模态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认知构建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6:38:31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全球化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IT时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18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