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质量的模式探索

2015-12-17 10:03张清安张晓莉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23期
关键词:工程硕士导师制专业学位

申 辉,张清安*,张晓莉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为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于1991年开设首个专业学位,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扩充专业学位种类。教育部于2009年下发通知,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并计划到2015年使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基本持平。此举的目的是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硕士研究生的类型结构,逐步增加应用型研究生的比重,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招生规模、类型结构、培养质量、社会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人才保障体系[1]。

食品工程硕士作为专业硕士的一种,主要是为食品企业、科研院所及相关事业单位培养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2],以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行业健康稳定发展。笔者结合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在近几年的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及培养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出现的问题,探讨食品工程硕士培养的新模式,以期提升学院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同时也为相关院校、科研院所提供有益参考。

1 食品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现状

1.1 生源的选拔 由于专业硕士是新型的研究生教育形式,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所以在近几年的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并不多。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专业学位录取要求低,很多考生选此作为进入名校攻读硕士学位的捷径,最终录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由未考上学术型研究生的考生调剂而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内容与学术型几乎一样,并未考察考生的工程实践潜力。

1.2 理论教学与科研 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时间为两年,有半年的理论授课时间,进一步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了解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理论素养。专业硕士有近一年的时间来完成所承担的导师的科研项目内容,并撰写学术论文。由于培养时间短,工程硕士承担的研究课题相对较少,研究往往不够深入。在单纯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便落后了很多。

1.3 单一导师制下的企业实践 由于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食品工程硕士的科研及毕业也就由校内导师全权负责。陕西师范大学要求食品工程硕士的企业实践时间不少于3个月,而学生多因为校内科研任务重,时间紧,校外实践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学生的企业实践大多目的性不强,有的实践内容甚至与研究课题毫无关联,工程硕士的实践质量无法在制度上得到保证,再加上学校与企业的沟通渠道不通畅,企业实践也就往往流于形式。

2 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培养方案不完善,职业发展缺乏引路人 没有针对培养目标制订一个完善的培养方案,是食品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类型及层次进行了准确定位,而高校多没有就这一目标制订全面的培养计划,培养层次达不到要求。学生入学后,由导师直接负责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并对培养质量负责。由于缺乏学校层面的监管,因此导师的不同也就容易引起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差异。

工程硕士教育过程中的具体细则由校内导师负责,一般是根据自身承担的科研项目,分给学生部分课题进行研究,多是沿袭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此外,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的职业定位及职业发展,也缺乏合适的引路人。学校缺乏针对某个固定专业的人生规划讲座,也没有就业引导机制,往往会让学生走很多弯路。由于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时间短,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无法得到保证,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就业竞争中与学术型相比往往处于劣势。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原因在于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重点不突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单一、不成熟。

2.2 双导师制落实不到位 导师制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全日制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实行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模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研究、自主创新转变。校内导师是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第一指导老师,校外导师则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通过双导师制来促进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转化。但在食品工程专业硕士的实际培养过程中,双导师制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基本是由校内导师主导负责。校内导师多为学术导向性,知识结构单一,很少主动区分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差别,学术论文也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衡量指标。此外,由于校内导师的时间都分配在了课程教学、项目申请、学术研究上,无法及时跟进食品工程领域的知识进展,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无法与实践相结合,造成培养目标的偏离。而校外导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则是食品工程硕士获得实践知识的捷径,因此,双导师制的落实及完善显得尤为重要[3]。

2.3 企业实践环节有待完善 实践教学是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的显著差别,也是专业硕士培养的重要一环。而现在的食品工程硕士参加企业实践多是由于毕业要求,实践时间短,目的性不强,无法与研究课题有机结合,实习多流于形式。由于企业本身存在完整、稳定的运作模式,所以工程硕士的实践多是去参观实习,学生也难以在实践中得到真正锻炼。实践基地多为与校内导师有课题合作的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所思考,在实践中培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领悟科学原理在生产工艺中的体现,进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而校外导师是工程硕士企业实践的关键,他可以引导学生对食品企业的生产运作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指导学生如何对生产工艺中的关键点进行控制,有助于激发食品工程硕士利用自身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自学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优势在企业发挥作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岗位。目前食品工程硕士多因为自身繁重的科研任务,不得不挤压实践时间,而且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校外导师,导致食品工程硕士综合素质的提升,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得不到基本的保障。

2.4 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 学校跟企业的合作没有一个政府性质的平台,合作渠道不通畅。学术会议、自主寻找便成为教师与企业建立合作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校企合作支持平台以及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便无法形成一个良性的生存土壤,也就无法从制度上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食品工程硕士校外实践的基地几乎是清一色的食品企业,与食品专业相关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却很少涉足,而这些单位也是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之一。

2.5 工程硕士在产学研环节无明确定位 各高校都在强调产学研合作、成果孵化基地的建设,很少考虑食品工程硕士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产学研环节是最能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差别的,却没得到学校及相关教师的足够重视。工程硕士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点,而产学研合作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的最佳模式。如何利用好合作平台,建立起有效的培养制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4]。

3 培养建议

3.1 思想教育要到位 无论是在个人修养,还是在专业认知上,都要始终坚持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关乎食品安全、人民身体健康的食品专业,所以研究生教育应该努力把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高层次食品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的不仅仅是技术人才,更是有高尚情操、职业修养的道德楷模,他们能在职业岗位上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更多的成绩。高校是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地方,所以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定不能缺失。

3.2 制订完善的培养计划 由学校制订培养框架,导师负责完善培养细则。培养计划的制订要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为基础;研究课题的确立要结合实习企业的生产实际,争取具体到某个生产环节、某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提升理论水平,提高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学校针对企业需求,对食品工程硕士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然后由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为企业解决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学生也在实践中了解生产实际,积累工程项目经验,发现不足,进一步学习,如此循环,便可达到培养食品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3 双导师制的落实 导师的个人修养、学术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选择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关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一定要执行严格的双导师制,即实行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重指导[5]。校内导师的学术水平无需质疑,重点在于校外导师的选定及培养上。企业导师要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具有丰富的食品工程项目实践管理经验,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素养。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不局限于食品企业。要制订严格的校外导师选定程序,学校与实习单位要严格把关,共同确定。同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让校内外导师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现在的实际情况,及时制订下一步培养计划。在学校整体的培养框架下,由校内外导师共同确定工程硕士毕业的要求及条件,并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共同负责。

3.4 考核方式的转变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时间短,学术论文要求低,而工程实践环节又无法保障质量,因此食品工程硕士呈现宽进宽出的状态。对应于培养方式的完善,食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及毕业要求应凸显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两方面并重的原则,以是否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结果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并进行质量控制。对食品工程硕士的考核应包括专业知识、科研论文等校内环节,也应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等校外环节。考核应突出重点,真正把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今后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制订,学术论文,工程实践,学位授予等方面,都要严把质量关,真正把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成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5 完善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工程硕士培养的特殊性,需制定一系列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管理模式及监督机制,以保证培养质量。这就需要学校与实践企业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建立并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细则,突出食品工程硕士在校企合作中的纽带作用。同时,要争取有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培养基地,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和企业对研究生进行共同管理,努力建立起一套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以便双方及时了解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在的培养状态,进行有效的过程监督。

4 结语

食品工程硕士的培养应结合高校的办学条件及专业特色,通过制订科学的培养方案,建设稳定的实践基地,落实双导师制,转变考核方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专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真正把食品工程硕士培养成高层次的食品应用型专业人才。

[1]教育部.关于做好应届本科毕业生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Z].2009-02-28.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Z].2009-05-06.

[3]谢蕴江,刘雁红,任海霞.关于食品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1):63-66.

[4]张志红,潘紫微.全日制专业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2-136.

[5]武晓维,陆兆新.建立食品工程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9(2):33-34.

猜你喜欢
工程硕士导师制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安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四位一体”动态培养模式的构建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喜报:我校新增水利工程、化学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