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
吴 珂1,王筱春1,宁奉菊2
(1.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1;2.泰山学院旅游学院,山东泰安 271021)
摘要在回顾已有产业结构趋同测度方法和有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在二位数、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上,采用Krugman指数对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西双版纳存在一定程度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分析了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原因,一是自然环境原因,二是资金投入不足,三是市场推动作用,四是优势产业缺乏,五是服务体系滞后。据此,提出了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趋同;Krugman指数
中图分类号S-9;F304.1
作者简介吴珂(1990- ),男,湖北汉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土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
收稿日期2015-06-12
AnEmpiricalStudyofAgricultureIndustrialStructureConvergenceintheXishuangbanna
WUKe1, WANG Xiao-chun1, NING Feng-ju2(1.SchoolofResourceEnvironmentandEarthScience,Yunnan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 2.TourismSchool,TaishanUniversity,Taian,Shandong271021)
AbstractIn the review of exist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in measure and relevant research based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convergence, 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and Cod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uses Krugman index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n Xishuangbanna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it was found that Xishuangbanna exists certain degree of convergenc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The causes for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convergence were analyzed, including natural environment, insufficient funds, market driven, lack of advantages industry, lag of service system. Finally, some relevant policies for Xishuangbanna agri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Agriculture;Industrialstructureconvergence;Krugmanindex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构建,西双版纳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各国便捷通道、东南门户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伴随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快速发展,以及昆曼大通道的建成,规划中的中泰高铁,以及周边领过缅甸、老挝经济相对不发达,农业生产较为落后[1]。在此背景下,推动西双版纳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对西双版纳甚至云南省农业“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国土面积19 124.5km2,2012年末全州总人口为114.9万,城镇化率为40%,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636 9亿元,三次产业比为29∶29∶42,第一产业依旧占有较大比重。目前,西双版纳形成了一批以橡胶、香蕉、茶叶、蔗糖为代表的传统优势产业。随着“十二五”进入收官之年,云南省各州市“十三五”进入关键期,有必要对西双版纳州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趋同的现状进行测度。笔者采用Krugman指数(克鲁格曼指数),对西双版纳1市2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益参考。
1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产业结构趋同是指各地区的产业结构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共同倾向性,它是一种动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区际产业结构差异趋于缩小,产业的地域特点不明显,各地区产业门类齐全并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的空间分布均匀化,集中度下降,相互间缺乏应有的分工与合作[2]。表现在3个层面上:首先是区际结构差异表现为缩小的趋势,产业的地域特点表现不甚明显;其次是各地区产业门类逐渐发展齐全,逐步演变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最后是主要行业和产品生产表现出空间分布均衡化,集中度下降等特点[3]。
产业结构趋同主要通过以下指数测度结构相似系数、产业结构差异度指数、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区位熵法、霍夫曼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指数等[4]。国内外许多学者利用上述测度方法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实证研究,但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研究还相对较少[5]。我国最早关注这方面研究的是贾生华[6],他对农村存在的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定性研究。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制约农民增收[7]、影响新农村建设[8]等。
王丙毅等最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定义,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就是指区域间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构成形式、比例关系趋于相同,即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确定及产品结构安排等方面的雷同现象[9]。他们基于山东省农业产值数据,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对山东省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测度分析,发现山东省中西部地区主要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较大,且整体上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趋势有所增强[9]。何有良等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对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广西自治区整体上农业产业结构的趋同表现明显,部分区域存在明显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10]。宋瑞敏等利用结构相似系数对河南省“地域-地域”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研究,发现基于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计算的产业结构趋同较为严重,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对农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其负面影响却更明显[11]。陆建飞等从区域农业结构出发,定性分析其非合意性趋同的原因为农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主体的局限性、地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市场信息导向的局限性,认为区域农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会导致部分地区农产品生产能力过剩,影响农业区域分工协作,阻碍特色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农业结构优化升级[12]。
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研究主要是采用结构相似系数对二位数产业分类层面进行分析测度,还没有深入到行业内部,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趋同,完善相关领域的研究。
2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分析
2.1研究方法与对象选取为了对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深入、全面地测度,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编制和颁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02),在二位数、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上分别考察了西双版纳1市2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趋现状。为便于数据的收集以及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研究的特殊性,在二位数和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表1)。同时,采用Krugman指数作为测度方法,公式如下:
(1)
式中,KIab表示地区a和地区b之间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KIab的取值范围为0~2,KIab越趋向于0表示2地区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越严重;反之则说明产业结构趋同程度越低。Krugman指数通常用来衡量区域间行业分工的程度,也用来衡量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度[4]。
表1 农业结构趋同研究的行业选择
2.2结果与分析
2.2.1基于Krugman指数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分析。根据Krugman指数的计算公式,利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2)》 中相关数据,对西双版纳1市2县在二位数和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的Krugman指数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西双版纳1市2县之间的 Krugman指数
从总体上观察,景洪-勐海、景洪-勐腊、勐海-勐腊在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的Krugman指数都比二位数产业分类层面的数值略大,说明深入到三次产业分类层面时,农业产业结构趋同会有所减弱。而景洪-勐海、勐海-勐腊之间的Krugman指数在二位数和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都比景洪-勐腊大,且都大于1,说明景洪-勐海、勐海-勐腊之间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没有景洪-勐腊明显。其中,景洪-勐腊在二位数和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的Krugman指数相对较小,说明两地之间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明显。
2.2.2基于农业产值构成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分析。利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统计年鉴(2012)》计算出2012年西双版纳1市2县三位数产业分类中农业各行业中占各地区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选取1市2县中农业各行业产值排名前5的行业,如表3所示。
表3 西双版纳1市2县农业产业占比情况
由表3可知,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的农业产业结构都有所集中。景洪市农业总产值中占据第一位的是林产品的采集(53.46%);勐海县农业总产值中占据第一位的是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39.53%),其余4个行业的比重占到40.09%;勐腊县农业产值中占据第一位的是林产品的采集(60.06%)。其中,景洪市与勐腊县都集中表现为林产品的采集比重最大,且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都超过一半,且在各地区农业产值排名前5中还都包括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的种植,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的种植。由此可以发现,林产品的采集,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的种植,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的种植等行业是景洪市和勐腊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主要推动力,且这些产业在西双版纳州1市2县都占有一定比重。
在利用Krugman指数和农业产值构成2种方法对西双版纳1市2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进行分析后发现,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在二位数和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都有所体现,呈现出局部趋同的现象,在整体上表现为深入到三位数产业分类层面时,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有所减弱。只有景洪市与勐腊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景洪市与勐海县、勐海县与勐腊县之间不存在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景洪市与勐腊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表现为以林产品的采集,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的种植,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的种植等行业为主,特别是林产品的采集。定性地从农业产值构成来看,西双版纳州1市2县农业产值排名前5的行业都包括林产品的采集,水果、坚果、饮料和香料作物的种植,谷物及其他作物的种植,蔬菜、园艺作物的种植等4个行业,农业产业构成极为相似。但通过定量分析后发现,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仅表现为局部地区有所趋同,不过仍然需要重视农业产值构成过于集中且相似的现象。
3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原因分析
3.1自然环境原因农业生产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为明显,这又会直接体现在产业结构上面。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缘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1市2县不仅在地理位置和地理气候上相似,而且地形、土壤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绝大部分地区适合种植茶叶、热带水果、橡胶、蔬菜和经济林等。并且从历史上来看,西双版纳地区种植茶叶、热带水果等的历史悠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现在的农业产业结构。
3.2资金投入不足西双版纳作为我国西部边疆少数民族众多的欠发达地区,与老挝、缅甸等国接壤,一直以来农业都极为重要,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地方财力有限,农业投入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速度以及财税收入的影响,总体而言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依旧有待提高,表现为长期以橡胶、香蕉、茶叶等为代表的低层次农作物种植为主。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依靠原有的农户自有资金已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省市加大对该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解决农民面临的贷款难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3.3市场推动作用西双版纳作为传统的粮食和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区,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香蕉、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市场价格不断上涨的影响,农户大面积种植橡胶和香蕉,从事低层次的种植和销售,缺乏深加工和品牌效应。相对于其他地区已经进入到规模、品牌等方面的竞争,西双版纳地区依旧处于农产品生产的初级阶段。不仅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进一步导致区域农业特色和比较优势无法发挥,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受阻。
3.4优势产业缺乏西双版纳作为我国气候条件优越的热带地区,具有发展热带农业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但在具体的政策导向和决策规划中,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农业发展中政策制定与决策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导致各地区农业产业特色不明显,优势产业缺乏,产业规模较小,特别是热带现代农业发展定位与规划存在明显不足,自身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加上位于边远地区,离农产品消费市场较远、交通不发达,以及农户对于传统生产技能产生依赖,进一步加剧了农产品结构的单一化。
3.5服务体系滞后由于对于农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信息渠道建设不完善,农民无法及时获知市场、流通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针对农业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严重不足,农户对于市场的需求、价格变化、物流信息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的满足。且存在农业服务人员也相对较少、水平不足、服务范围较小等问题,缺乏对于农户信息获取技能的培训。特别是在农业科技的推广示范方面,过度依赖政府,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化的推广体系。
4西双版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尽管西双版纳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经济发展较快。但农业产业结构并未得到明显优化,体现为各地区农业产业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要求各地区合理定位,西双版纳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区,应加快以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如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各地区农业产业的错位发展,是西双版纳州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针对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方面的现象,应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专项扶持资金与放宽对农户的信贷,从政策上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与服务作用,明确西双版纳农业发展的自身优势和比较优势,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打造具有西双版纳1市2县各自的特色农产品品牌,突出展现区域特色和热带优势,着力培养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制定符合各地区实际情况的农业发展规划;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祖文龙,依光香,杨丽,等.西双版纳传统农业产业承载地探究[J].云南农业,2011(1):55-56.
[2]刘杰.山东省西部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经济地理,2013(9):101-106.
[3]韦智兰,陈君,封永梅.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J].改革与战略,2006(3):21-23.
[4]关爱萍.产业同构测度的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7(19):32-34.
[5]周一欣.西北地区工业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2.
[6]贾生华.现阶段我国农村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倾向[J].经济纵横,1990(7):52-54.
[7]蔡红霞.当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前沿,2009(17):35-37.
[8]傅忠贤,易江莹.论“一村一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0(7):32-33.
[9]王丙毅,徐鹏杰.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负效应与政策建议——基于山东省农业产值数据的分析[J].农村经济,2008(2):35-38.
[10]何有良,张翼.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4):7599-7603.
[11]宋瑞敏,刘文谦,汪彬雯.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6):3703-3705.
[12]陆建飞,宋奇,陈品.区域农业结构非合意性趋同的成因、危害与长期性[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