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①

2015-12-17 07:57文海林田夏黄邓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信息技术

文海林 田夏 黄邓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体育艺术部 湖南长沙 41020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

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缺陷和不足,传统教学理念与体育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日渐显露。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教学模式的五大构成要素,即教育思想或理论、教学目标、教学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为模型[2],采取归纳法,建构以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整合为基础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1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1.1 建构主义学习法,或者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constructive)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数学教育领域,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学习是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学习者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如借助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即学习环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包括学习搜集与分析资料、提出与验证假设、学习成果的评价等。协作过程中“会话”是必不可缺的环节,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有效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与教师之间通过会话探讨学习心得和交流学习体会,会话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手段。“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与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图1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逻辑思路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运用探索法、发现法建构知识的意义,根据所学内容主动搜集和分析相关资料,提出假设将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进行联系并加以验证,结合“自我协商”与“相互协商”,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机;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提出适当的问题,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诱导学生发现规律、纠正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2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内涵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系统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性的形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着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是联系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的纽带,具有完整性、个性、简明性、操作性的特点[3]。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模式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

3 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整合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高校体育教学课堂,运用网络和视频反馈技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一些抽象的技术动作通过集文字、图像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搜集、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3.1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逻辑思路

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建构的逻辑思路(如图1),第一阶段“基于网络平台设计教学任务”(预习、反馈和调整);第二阶段“课内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师授课、解答和学生分组讨论);第三阶段“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小结”(反馈学习体验和学习情况)。

3.2 教学目标

任何一个目标均由目标要素和目标水平组成,目标要素系目标体系的组成部分。由于高校的校园文化、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以及地域性均存在差异,在构建教学目标体系时,强调“个性化”与“多样化”相结合,强化“差异性”。现阶段,中国学校体育仍然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其次是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以保证终身健康。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设置以运动与健康为两条主线,将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和筛选资料,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的运动技能及训练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培养其运动参与意识和终身体育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从成功中体验到运动的快乐,提高学习自信心,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与身体自尊的相关性,合理调控自身情绪变化;通过技术反馈和分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其沟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3 教学程序

3.3.1 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设计

网络可以有效实现资源的最大共享。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内部互动的媒介,大家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空环境中,形成“生态多样性”的交流与沟通。

3.3.2 教学实施的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体育课程的特点和实践性要求,开展多媒体交互式启发教学。将自己研制的课堂教学资料、相关技术的完整与分解动作示范以及课堂现场视频上传到校园网络服务器,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提供资料。学生也可根据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地摄取相关的知识信息,填补知识盲点,自主控制学习进程、选择学习途径和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初步学习体验过程中,将自己面临的问题以及学习体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馈,教师或者其他学习者根据反馈信息,通过网络会话,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法,或者适当调整教学策略。

将学习方法与调控活动有机地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挂图演示、现场模拟、讲练结合、教学视频等多种手段,充分发挥信息化学习优势,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敏锐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以及学校现有条件等分阶段分层次灵活选择教学方法。

首先,技术动作的初学阶段,由教师负责,采取“探究式”教学方法。利用外界条件,如挂图或者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建立动作的初始结构,接下来由学生自行模仿。练习一段时间后,学生体验了技术动作练习后,由学生口述学习体验,引导练习者将技术动作进行分解,提示各技术要领,最后由学生结合自己已掌握的动作技术,将分解的技术动作整合成一个完整动作,进一步加深对动作概念和动作结构的理解。

其次,初步掌握技术阶段,采取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教师发挥其组织、协作、指导、帮助等其他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学习情景和学习过程、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等。网络环境拓展了参与者的交互范围,方便快捷的交互为学习者缩短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创建协作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习者相互合作完成真实而有意义的项目。将全班同学按照4人一组,男女比例大致相等进行分组,组长由体育骨干担任,负责督促本组组员练习,练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须及时指出和改正练习者错误的动作,练习后,围绕各自在运动技术练习中所获得的认识展开小组讨论,每个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将受到其他同伴以及教师的考察和评论,共同探讨最佳学习方法。

最后是技术动作的提高阶段,建立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实行分组微型课教学。每一组成员轮流担任“施教”者,内容和方法由学生自己制定,教学时长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一般在10~15min左右。要求学生按组别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练习方式,在这一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可通过多种方式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而解决。正式“授课”时,分组进行录像,内容包含学生的“授课”视频和练习视频。课后,教师将编辑好的视频上传到网上,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观看,把学习以及“施教”情况及时、全面,直观地反馈给学生,“施教”学生和小组其他成员对学习情况和“施教”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装入学生学习档案袋。

3.4 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4],对教学活动产生检查、反馈、激励、研究、定向、管理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调节、改善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3.4.1 采用评价主体多样化

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组内组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以教师评价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技能、态度、情感表现与合作精神四个方面,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客观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组内互评各占20%,组间互评占10%,教师评价占50%,学生通过网络评价平台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组内其他成员,提交评价结果后,系统自动统计分数,有效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自我认识力,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3.4.2 评价方法多元化

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终结性评价占40%,采取集中考核、考教分离形式,由多年担任该项技术教学或训练的教师完成,确保考试的公正、准确。形成性评价占60%。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档案袋,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观察法,用文本的形式记录学生学习情况和进步的轨迹,不仅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还包括学生兴趣、课堂积极性、情感、态度,记录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情况、努力情况、达成目标的情况;学习小组组长记录小组成员课堂上以及课后练习情况,并做简要评价;学习者记录自己的课堂感受,最后将记录的这些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网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和不足,促进练习者加强课后巩固练习,有针对性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动作,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和进步的幅度将作为学期或学年的考核依据。

4 结语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发挥其开放性、交互性、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改革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管理制度、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为切入点,基于问题逻辑和反馈的教学方式,构建师生互动型的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达到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Z].

[2]杜恺琳,朱丽,王恪.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定义与构成要素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4):372-376.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59.

[4]黄甫全,王本陆.现化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25.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信息技术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DiscussiononBusinessEnglishLearningBasedonTheoryofConstructiv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