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是我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经过近年来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苏南自主创新成绩斐然,已成为国家高新区最密集的地区和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最重要的基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意味着以创新驱动为内核、以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新苏南模式”正式开启,对破解苏南发展瓶颈、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探索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全国首个跨行政区域、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苏南无疑将会在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提供现实样本的过程中,为苏中、苏北的发展提供多个维度的示范和引领。
一、注重顶层设计和区域协同,为苏中、苏北跨行政区的自主创新合力形成提供有效参考
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整个苏南为空间范围,涵盖5市10县(市)以及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园区,跨越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不仅空间范围百倍于其他示范区,而且区域内部差异很大,人均GDP最高的县域是最低的2.7倍。广阔的地域范围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但由于跨越多个行政区域,这就既要求所有区域、所有主体探索自主创新的有效路径,又要在正视区域差异的前提下通过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来提升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其示范引领作用突出体现为:
首先,强化联动发展,加快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苏南的科教和人才资源多集中在南京,而其他城市主要优势在于雄厚的产业基础,因此整合区域创新要素就必须优化空间布局,执行科技集聚战略、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和基层科技提升战略三个不同层次,设立创新资源和要素交易中心,以市场化方式促进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大区域范围内合理流动,创造出创新资源与创新要素不断优化组合的效应。
其次,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限制,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苏南各市在开展自主创新,发展创新型经济过程中,既注意在相关产业领域展开公平竞争,维护城市自身利益,又注重在重大自主创新项目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攻克创新难关,提升区域整体综合自主创新水平。5市按照“要素集聚、资源共享、错位竞争、联动发展”的要求,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效应,推动城市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横向错位融合、纵向分工协作,构建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一区一战略产业、一县一主导产业、一镇一特色产业”的发展格局。
再次,以9个国家级高新区为核心,强化协同效应,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打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核心要义之一。随着区域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进程的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城市之间、园区之间的竞争关系,正由以往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演化为互赢共进的“正和博弈”,城市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横向错位融合初见规模,纵向分工协作也开始显露端倪,如南京的智能电网、苏州的纳米科技、无锡的物联网、常州的光伏、镇江的智能装备等产业已形成先发优势。
二、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为苏中、苏北自主创新的微观生态建设提供现实借鉴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为了实现这“四个对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理应率先探索、作出示范。
第一,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探索产学研合作、科技企业孵化、新兴产业培育等新模式,制定实施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机衔接。开展科技研发资金管理机制改革,建立无偿与有偿并行、事前与事后相结合的财政、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着眼从“科学”到“技术”的薄弱环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了“一所两制、项目经理、合同科研、股权激励”的新模式,通过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破解企业不会做、高校院所不愿做、政府不能做的制度瓶颈以及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制约,推动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
第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体系和服务体系,构建公开、公平、高效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和多层次的创业融资平台、产权交易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服务、管理服务、信用服务,全面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通过大力发展中介机构,苏南创建让科技创新项目顺利获得市场“赢利支撑”的模式,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依托各类大学创业园、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和载体,建设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示范园地,带动科研人员和创业人员共同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第三,完善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体系,构建覆盖创新链全过程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好政府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融资、股权众筹融资等多样化的科技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实现科技与金融两大要素的良性互动,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鼓励商业银行加强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发挥省天使投资引导资金作用,推进发展科技支行、科技信贷业务部、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完善“苏科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更多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第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中国”苏南创新创业示范工程,是国家首个区域性示范工程。“创业导师+种子资金+专业服务”的孵化模式,“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链条,苏南全球创客马拉松赛等,都极大地提升了创业链全程服务能力,把苏南打造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天堂”。如金鸡湖的创业长廊、启点咖啡、创客邦、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器,构建了一批适应“草根创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众创空间”。
三、通过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实践,为苏中、苏北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助推模式
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仅是苏南地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第三次转型的重大机遇,对江苏全省在新常态下创新经济增长动力和模式,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也具有重大意义。构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现实效应,便是通过转换经济发展方式来集聚创新要素,建立起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推进的示范机制,成为辐射和带动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源。
一方面,通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现发展动力的转化,可以重塑江苏发展领头羊。加强自主创新,是完成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跨越的应有之义。苏南地区是技术引进发展经济的典型范例和重心区域,特别是在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技术引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外向型经济的表面繁荣并不能掩盖技术对外依赖的脆弱,苏南要转型发展必须舍弃技术引进的惯性,走自主创新的道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以自主创新的生态体系建设取代简单的技术引进,集聚自主创新要素,强化自主创新机制,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化解既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空心化”危机,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也唯如此,新常态背景之下,苏南、苏中、苏北的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才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和具体指向。
另一方面,在极化效应的基础上凸显溢出效应,苏南地区可以向苏中、苏北地区更好地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和对口扶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更加注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构建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核心的新型产业结构,大量传统制造产业和一部分苏中、苏北地区更具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加速转移,为苏中、苏北地区的跨越发展提供产业支持。同时,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将会进一步提高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升苏南地区支持江苏落后地区的能力;通过与对口支持地区联合共建自主创新功能区或者联合开发自主创新项目,直接支持苏中、苏北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通过自主创新加快转型升级,为苏中、苏北抢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供示范路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苏南凭借地处东部前沿阵地的制度优势和区位优势,走以低级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随着国内外产业分工的深刻调整,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考验。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国际大背景和国内新常态,都要求苏南经济增长转换新的动力,加快探索抢抓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有效路径。
第一,探索自主创新与外向型经济的结合机制,实现开放创新,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提升创新驱动能级。突破依靠低成本的单一引资优势,引导外资由成本取向转为市场、创新和高科技取向,促使产业链高端环节、研发和营销环节的进入,努力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突破以绿地投资为主的单一利用外资方式,拓宽利用外资的渠道,鼓励外资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产业链,提升产业水平。加强内外资企业配套协作,发挥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在价值链上的关联效应,扩大技术溢出效应,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和生产体系。
第二,探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产业高端化发展机制,积极抢抓全球产业布局调整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培育自主品牌企业,探索自主品牌企业国际化融入机制,建立政府科技经费购买专业服务机制,增强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活力。完善制造业产业链,从制造环节向服务延伸,使加工制造向投资、品牌和生产性服务升级,提升技术水平,创新商业模式,发展新的业态。以推进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为着力点,推进智慧园区建设,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
第三,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制,实施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构建覆盖完整创新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地域产业创新联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构建更多体现市场评价的创新能力评估体系、成长力评价体系和信用评价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大政策、资源等倾斜力度,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合作及学术交流,培育新兴产业和自主品牌企业,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区域主导产业。拓展与先进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创新合作、产业与技术交流,培育若干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集群,形成创新的吸附效应、聚合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执笔人:王晓红)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