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斌+江晓慧
【关键词】兴趣;生疑;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2-0079-01
“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习与问题应该是相伴相生的。所谓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并自主地探究问题,特别是提出问题最为重要。可是令人疑惑的是,现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自己不善于甚至不会主动提出问题,更多的是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
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它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如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这种内驱力会激发学生产生许多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该首先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兴趣。
第一,源于生活,激发兴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政治教学的源泉。在政治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知识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赋予学科一定的生活气息,那么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就能调动起来了。比如:在上“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这一框题时正是寒假后开学第一课,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寒假文化生活。这立即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争先恐后介绍各自的寒假生活,有的赶了庙会,有的看了电影,有的参加了旅游等等,由此导入这节课,学生立即被带动起来。在教学此框题的“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这一知识点时,笔者引入了央视的春晚这一热点,学生就在兴趣中产生了问题:为什么春晚的满意率在降低?人们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文化?顺着这些问题正好引入下一个知识点“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第二,用于生活,发展兴趣。我们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而实现知识迁移则是运用的表现之一。在学习中,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体会到政治知识的重要性,才能得到深化、活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更高层次发展。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就能在生活中很好地指导我们,而学生则很少能自觉体会到。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小论文《生活中的哲学》,给学生一次自觉思考哲学作用的机会。后来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说“经过自己仔细思考之后,才真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哲学的踪迹”“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哲学”,许多学生还表示对哲学很感兴趣。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高涨,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完美的?哲学是智慧之学,那么学了哲学是不是就是智慧之人?这些问题的讨论探究又进一步巩固了哲学的学习。
第三,深入生活,稳固兴趣。政治学科生活化,不应仅仅是从生活的角度解读和运用知识,更应深入生活归纳知识演绎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必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股票”知识教学时,我指导学生制作《家庭投资方式问卷调查表》,对本班进行调查,提炼制定了一张饼状图。上课时,学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展示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兴趣大增。学生根据这份调查图读到信息:很多家庭对投资股票感兴趣,但购买却相当少。为什么呢?疑问产生了。学生讨论、分析后总结:股票价格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引起波动的原因有很多,原因越多,风险也就越大。
由于有了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不会仅仅囿于表象的刺激,而会自发地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而这种疑问会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兴趣与问题的互动将会产生巨大的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天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