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朱 玲 罗闵华 戴 霏 朱春艳
加快青年成长成才是加强“三个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发挥好这支生力军的作用,国网德安县供电公司结合企业发展建设思路和实际状况,成立了由青年技师、青年生产技术骨干、营销技术骨干组成的“创新工作室”,创建以创新课题攻坚为手段、以成果发布会为展示平台、以成果推广运用为导向的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近几年,随着国网德安县公司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不断优化,35周岁及以下青年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有35 岁以下青年员工87 人,占员工总数的31%。他们年富力强,学历相对较高,创新能力和求知欲强,是企业的重要力量。但受专业领域局限,青年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平台和载体,各项技术未能形成合力,创新创效成效不够明显,各项成绩不够突出。
通过整合人、财、物资源,成立“创新工作室”,为青年员工在管理、生产、营销、优质服务等领域实践及提升创新能力搭建“零门槛”平台。“创新工作室”以服务企业创新创效、增强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方向,将服务企业、培养青年、创新创效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原有党团工作的基础上广泛吸纳青年群体,壮大工作队伍,使之成为党团组织的有效补充和延伸,形成“青年组织青年、青年管理青年、青年服务青年、青年凝聚青年”的格局。
建立支撑系统,给工作室以全方位的支持。为把创新工作室建成敢于攻关、善于创新、富有竞争力的优秀团队,该公司相关部门联合发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实行由“党群工作部统一领导、技术能手引领负责、青年成员自己实施日常内部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由党群工作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探讨工作部署,在管理、技术、人力、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对工作室给予全方位支持,形成党委重视、行政支持、团委组织、青工参与的良好运作格局。
强化机制建设,为工作室运作提供人财物保障。从管理、奖惩、考评、推广四个方面,全方位制定工作室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奖励制度、成果评审制度、业绩考评制、成果推广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开展创新活动有准确、详实的资料记录;建立创新工作室和成员档案,全面反映工作室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状况;不断完善组织机构、总体目标、研究项目、工作目标、工作职责等展示内容。
创建激励评价工程,让青年员工在实现自身价值中成才。立足企业经营发展实际,大力营造创新工作氛围。通过“技术能手引领+团队创新”模式,在科技创新方面提供优越条件,出台多项奖励措施,搭建员工创新创效平台。将创新奖励纳入员工绩效考核,对大力推进创新工作的典型个人予以绩效加分,并将创新成果评选作为各类评先选优的条件之一。
推行项目责任制,把各创新项目分配给每一位创新小组成员,在该项目的实施推进中,负责项目的员工是第一责任人,分工到人、责任到位,争取让团队每一位青年员工都当上“项目责任人”,在项目成果实施完成后持续推行成果命名制,以创新者的名字进行命名和表彰。
建立成果评审、推广机制。每年组织开展创新成果项目申报、注册、评审工作。以创新工作室为平台,以解决生产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青年员工力量,鼓励和带动员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使创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另外,建立创新成果推广库和推广目录,及时为成熟的创新成果申报国家专利,加快成果转化推广使用进程。
“创新工作室”主要是将服务青年成长成才工作融入企业安全生产、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三大阵营。
融入安全生产。解决德安县公司在生产实践中碰到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营销服务和技术难题;对现有生产设备、优质服务暴露的问题予以解决,提高电网运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管理创新作用,减轻员工劳动强度,保障员工在操作时的安全,从而开展系统创新活动。
融入队伍建设。通过“创新工作室”开展“师带徒”、“一帮一”、班组“微课堂”、早间课堂、人人上讲台、技术交流座谈会、员工品德培育等活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员工学习积极性,拓宽员工成长成才渠道,为激励青年员工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融入文化建设。以典型引路,大力促进员工技术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全面提高青年员工综合素质,夯实企业管理基础。设立技术攻关、青工成长、青工旗帜三个工作小组,培养青工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共同研究,发挥集体智慧优势。
截至今年8月,该公司青年员工在行业内外崭露头角,12 项技术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获得35 项重要荣誉,其中2项成果获全国电力系统职业创新成果三等奖,2 项成果获江西省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一等奖,1项成果获江西省电力公司青年创新创效三等奖,2项成果获江西省电力公司QC 发布一等奖;2 名成员先后获评国网九江市供电公司优秀专家人才,1名青年骨干成员走上中层领导岗位,1名青年骨干成员荣获国网公司技能人才后备,1名青年骨干成员荣获江西省电力公司管理人才后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