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侯瑞霞
春寒虽料峭 真情却温暖
——中国农村科技创新之新年回溯点评
文|本刊记者 侯瑞霞
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农村科技创新的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里程,实施创新驱动的国家发展战略,指针拨向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若干意见》的指导精神,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科技部推动农村科技创新工作在历年辛勤耕耘的基础上,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回首过去几年,农村科技创新的大业从陈肥中生长出新蕊,在农村广袤的原野中钟声鼎鸣,就让我们拨开过往的帘幕,盘点一下近两年来农村科技创新之路上的点片足印吧!
自从2010年6月,科技部(国科党组[2010]63号)确定农村领域开展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先行先试创新组织管理方式以来,科技部农村领域计划管理改革领导小组以科技项目的评审入库、项目立项、推广应用为切入面,为彻底解决民间技术与院所科技隔离、科技研究与实践应用脱轨问题,通过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简化立项流程、强化过程管理等一系列手段,力图开拓出一片科技计划管理的新局面。
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是科技界的共同期待,因为只有在解决了制约科技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的基础上,农村科技创新之路才会宽敞明亮。此次改革着力于解决科技界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那就是——科技工作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脱节问题;社会各种力量和各类组织在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动中参与度低的问题;由于科技项目指南繁琐、流程复杂,科研人员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在了申报和“跑路”方面;长期疏于项目的过程管理和信用管理,导致项目绩效水平低,成果产出和转化应用差、农村科技缺少金融支持等。
观光与旅游农业侧影
四年过去了,这项改革在不改变现有国家科技计划框架和定位,不改变支撑计划、863计划管理办法下,获得了89.2%的满意度,并被归纳总结出“七大亮点”来:一是重点专题的顶层设计做法,解决了科技计划聚集不够、资源分散问题;二是推行“无障碍项目申报”机制,简化了项目申报的复杂性和限制过多问题;三是采取公开征集和多渠道推荐的做法,提供了项目申报质量,解决了项目申报渠道“少”和“滞”的问题;四是推行电话和视频答辩评审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评审公正性问题;五是建立了国家预备项目库,全方位掌握了科技资源情况;六是实行项目法人制改革,推行“两次授权”试行“双指标”课题研究任务,提高了资源的使用率,促进成果产出:七是推行项目过程管理和绩效管理改革,有效解决了重立项轻管理问题。
但是,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农村科技计划改革的过程也必然是拔萝卜带泥的过程,在先行先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集中表现在了落实不同科技计划资源的统筹配置方面的难题,比如在973、863、支撑计划表现出三大计划“两堵墙”的局面,同时不同部门的科技资源统筹共享不易实现,说到底,就是科技计划行政建制的隔离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科学规范的项目形成机制、责权利统一的项目管理制度和课题管理制度、科学可行的计划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都需要加强和完善。
在这次成套的改革部署中,首先的举措是聚焦于具有全局战略性的重大科技任务,提出了14个重大专题的总体设计。在14个重大专题中,围绕粮食安全设立的生物种业和高效生产两大专题成为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项目,到201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发布的第11个中央一号文件中,再次将粮食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中国的商业化、国际化新型的种业体系怎么构建才能适应中国新的食品安全战略?对这个问题,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首先要把握种业的主动权,这就需要种业掌握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因此推进现代种业创新体制的改革就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种业体系商业化、国际化再造。
食品安全要进行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这是因为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出自于发展模式的问题,而要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进行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这个顶层设计也包括推进国家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的建立。
2013年12月30日,由科技部牵头推进的中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北京成立,标志着中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工作从由政府主导的行政化管理开始向联盟主导的社会化管理模式转变,这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重大改革。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于2001年启动,目前全国各地园区数量已经达到118个。用科技聚焦农业创新和扩大商业市场,这在传统的工业化、城市化推进过程中是没有先例的。中国工业化可以以行政区划来做,而现代农业涉及一二三多个产业部类,同时又是一种靠规模和集约经营来获得相对低收益的产业,所以只有跨行政区域发展才能获得信息传递、市场联动和外部环境协助等的支撑,因而118个园区组成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在多方联动和促进下应运而生。这是科技部推动农业科技园区工作的一次大胆尝试,联盟的运营开拓是以管理公司的方式跨越行政区划统一进行,正像科技部部长万钢所说,它是一次体制创新的重大改革,发挥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作用,以体制变革为手段,创造农村经济科技驱动的内生力。
持续推进科技园区的运营发展,不仅可以从源头上支撑粮食安全,还可以集聚农业经济的创新要素,加速成果转化,助推产业结构升级。据不完全统计,到2013年底,园区累计引进培育新品种3.82万个,推广新技术1.6万项。园区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约占70%,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60%。园区入驻涉农企业达6376家,年产值4627亿元。园区累计培训农民超800万人,2013年园区吸纳农村就业人数达到76.3万人,园区平均农村纯收入高出周边地区30%以上。
科技创新的成果,体现于科学进步、技术突破以及制度创新的三螺旋结构的升级过程。而创新成果想要占领至高点,就需要瞄准世界最前端的科技和最前沿应用市场,怎样才能在有限空间的一隅占领无差别的科研阵地和获得高效无阻碍的市场资讯呢?
答案无疑是,要建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全方位信息化体系!
信息化通过快速整合和提炼科技资源而使得科技成果的生成周期缩短;信息化大大缩短产品的市场周期而使农业以多样化和个性化引领产业趋势;信息化以无差别的过程管理推进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从而促进制度创新……
2013年12月17日,科技部联合中组部、工信部共同发文批复浙江等五省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依托的基础体系是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
试点工作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村社会管理开展,通过加强科技专业服务网络资源和远程教育网络资源的有效链接与集成,实现综合性的省级信息服务平台与乡村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型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等发展社会化、专业化信息服务站点,以逐步形成能够促进农民信息消费、可持续运营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
科技部张来武副部长多次强调: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的工作,应该由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以求“三网融合”,“一网打尽”,由此信息化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
10年前,宁夏政府部门在推进农村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越是边缘地区越需要信息聚集和系统设计;新农村建设需要在信息化引领下推进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可以打破数字鸿沟,使得农业布局更加合理;发现唯有信息化才能让宁夏的乡村小孩和美国小孩接受到一样的教育…….于是,宁夏的网络三农呼叫中心服务平台建立,这个平台的成功运营说明了一个道理: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不同,它们更鲜活,更个性,因此对信息化要求更高,新型农民最重要的体现是对信息和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终究会在信息化时代被填平。
到2014年底,科技部、中组部和工信部联合启动的国家农村农业信息示范省建设工程,已在山东、湖南、安徽、河南、湖北、广东、重庆等七个省(市)组织实施,并取得初步成效,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优秀的示范。在对各地区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经验总结和成果交流的基础上,科技部农村信息化领导小组一年来组织各地区相关部门相互考察学习,召集权威专家给予悉心指导,为农村信息化示范工作倾注了心血和不懈的努力,力求因地制宜地发掘出区域特色,做好帮扶领带工作,希望通过3~5年,在全国范围内把农村信息化都做起来,让成千上万的“小农民进入大市场”。
中国有几千年的农业耕作历史,成体系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却仅有几十年。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采用美国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实行苏联模式,前者由高校和农业院校构成,后者则由政府设计的农业科研院所构成。
我国的科研院所尽管在适应市场方面有不少问题,但是也已经成为科研力量的重要支撑。那么,怎样加强涉农高校的科研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应用?2008年,科技部提出与教育部联合推动以高等学校为依托的新型农业推广和综合服务模式。经过3年深入调研、反复论证,教育部和科技部起草形成《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方案》(简称《方案》),并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到2012年2月,在高校踊跃申报和两部门慎重遴选基础上,确定了由中国农业大学为首的10所高校首批开展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工作。
回溯高校服务于新农村的建设,其历程可谓久远:1993年,我国颁布实施《农业技术推广法》,以农业部门为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始布局。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涉农高校纷纷建立了新农村建设研究院,探索出许多有益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如南京农业大学的“科技大篷车”;四川农业大学在雅安、广安等地建立的33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西北农林大学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推广网等。到2010年,包括其他农业院所设立的在内,全国已经形成300多个农业院所,4万多个乡镇的新农村推广站。
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涉农高校在发展中还依旧萦绕着一些解不开的难题:如何让在一、二线城市办学的涉农高校真正走进田间地头?如何让科技服务方式从传统个体化、自发化向系统化、有组织的方向转变?如何让高校农业服务形式从间接式、短期性向与农村发展相结合的长期性转变?如何让高校农业服务从单纯依靠农林类高校向多学科集成、多高校联合、产学研用融合的方向发展?
为把学校办在农村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中,使大学推广模式成为公益性推广的一部分、成为新农村的智库和培养农村创业人才的基地,科技部和教育部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抓手,大力推进公益性大学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新型农村科技大学推广服务模式开始踏上征程。
《方案》的实施将“需求和服务”落在关键之处,《方案》的“姿态”是以“反弹琵琶”进行顶层设计和共同策划,要求以市场需求为脉点,将技术、金融、信息融合在一起,以第三产的发展来引领一产、二产的发展。目的是把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成研究型、实战型、市场型、产业型院所,成为带领农村创新创业的龙头。
2013年下半年,为落实中央1号文件,第二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申报建设工作再次启动。在高等学校积极踊跃申请和省级有关部门认真组织推荐基础上,经认真遴选,科技部、教育部正式发文同意北京大学等29所高等学校成立第二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张来武副部长在阐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工作内涵中强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首要任务是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要在吸收美国、印度等国大学农技推广模式的经验上,突出我国特色,实现教、科、推有机结合。因此,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必须要将富于创新性、特色鲜明的申报方案落到实处。
丝绸之路复兴计划。
在2014年11月的全国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上,张来武副部长再次强调,现代农业是一个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的产业体系。全产业链的维度不仅包括一二三产的融合,也包括四五六产的渗透,其中第五产业就是以文化公共服务为基础的创意服务业,精神文化价值的体现是将人们的精神需求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品牌的形成和提升不仅是工业和服务业产品引领市场的必要门径,同样是现代农业市场链范畴更需要培育衍生的内容。
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物质本身蕴含的精神成分就成为市场挖掘者所聚焦的内容。而精神需求的成分与品牌建树息息相关,从整体上引动现代农业产业链对于品牌建树的全面认知,同样需要“顶层设计”的推动。
2014年9月17日,“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活动周”启动了,这是科技部牵头联合国家民委、质检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组织举办的一次大型品牌推展活动,本次活动采用视频网络互联互通形式,在北京、新疆、宁夏等5地联合举行。
“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活动周”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指示精神而组织发起的,通过网络平台、展览平台等多种手段,深入挖掘各地特色产品的市场潜力,尤其是民族特色产品,以提升其品牌竞争力。品牌行以特色农产品、医药、食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品为主,以全国农高会集中展示及各地巡展、北京品牌展、民族特色展等为载体,将实物展示、现场交易、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观摩体验、服务培育等功能有机融合,为产品品牌培育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多语言、全方位、全链条、全球化的服务。信息化大大拓展了品牌服务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活动期间,4部门主要负责人通过视频共同见证了新疆电子商务科技园区与阿里巴巴合作签约,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埃塞俄比亚图瑞公司合作签约等。
“品牌引领—科技聚集—产业升级—经济跨越”,这是一份整合有致的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结构图,其中品牌引领俨然是这张结构图中天女下凡的舞蹈袖带,这条袖带的拂来为业界期盼已久,在2014年6月,科技部等4部门《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动方案》一出台,就迅速得到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甘肃、贵州等新一带一路沿线省份的积极响应。在活动周期间,各地先后开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暨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门户网站展示、创新品牌网上电商交易、创新品牌企业发布、创新品牌精品体验等活动。同时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结暨品牌行科技金融对接活动、农村科技创业大赛优秀项目推介也洋洋洒洒的开展,同时中国与塔吉克斯坦、阿拉伯、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签约等也为品牌周书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活动获得了圆满的预期效果。在丰盛成果的昭示下,4部门表示:力争用2~3年的努力,将创新品牌行动扩大到全国范围,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过往的几年,在中国农村科技创新的大路上,走过的是一段不平凡的里程,在这岁末春寒之际,新年的钟声又要响起。2015年,对于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三农”经济的永恒话题而言,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呢?我们期待去记录这一新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