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2015-12-16 03:50孙亚娟陈倩齐晓红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静息性功能变异性

孙亚娟 陈倩 齐晓红

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孙亚娟 陈倩 齐晓红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CR)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已确诊冠心病的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无冠心病的正常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运动平板试验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记录两组的心率(HR)、血压变化、运动时间、代谢当量,计算运动后峰值HR变化和CR指数,HRV指标包括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和频域指标(LF、HF),并进行心率变异性的参数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静息HR增高,峰值HR降低,峰值静息HR差值降低,CR指数降低,变时性功能不全(CI)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心率变异性指标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CR及HRV指标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灵敏有效的指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且CR与HRV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冠心病 变时性功能 心率变异性

当人体运动或者受到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时,心率(HR)可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适当增加的功能称为心脏的变时性功能(CR)[1]。CR是心脏电活动和心脏节律方面的一个重要功能。CR不全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和诊断有重要价值。研究证明,CR不全与心肌损害、心肌缺血、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关系密切[2,3]。而HR变异性(HRV)是临床检测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无创性指标之一,HRV 降低说明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本文对冠心病患者行运动平板试验及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的心脏变时性功能及HR变异性进行对比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在本院怀疑或确诊为冠心病并完成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47~70岁,平均(56.3±7.8)岁。合并高血压23例,陈旧性心梗15例,血脂异常34例,其中单支病变19例,双支病变21例,3支病变9例。冠心病的诊断依据选择性CAG结果显示冠状动脉狭窄≥50%者确诊为冠心病。并选择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40例,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45~68岁,平均(52.6±6.4)岁;经病史、体检、胸片、心电图等检查无心脏病。所有患者均进行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运动平板的检查,48h内未服用影响自主神经与心律的药物。排除糖尿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影响自主神经功能的疾病,以及基本心律为非窦性心律(如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传导阻滞、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

1.2 方法 (1)CR的检测:采用GE T2100运动平板仪进行平板运动试验,选用Bruce方案。达到HR>85%为目标HR。记录静息心电图、血压、运动中HR及血压变化、运动时间、代谢当量,计算运动后峰值HR变化和CR指数[4]。极量运动HR=220-年龄,运动后峰值HR变化:包括峰值HR较静息HR增加的绝对值及相对HR的比值。CR指数:指达到分级运动第二阶段后或运动代谢当量>7.0Mets的患者HR与代谢储备之比。HR储备率 =(实际达到HR-静息HR)/(年龄-静息HR)×100%;代谢储备率 =(实际达到的运动当量-静息运动当量)/(最高运动当量-静息运动当量)×100%。正常参考值为0.8~1.3,当变时性指数CR<0.8时为变时性功能不全,CR>1.3时为变时性功能过度[5]。(2)HRV的检测:动态心电图采用采用英国牛津公司生产的Holter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处理进行分析,获得HRV各项指标,并记录两组的HR变异性指标进行分析,包括时域指标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50mm的N-N间期所占百分数(PNN50),频域指标低频功率(LF),高频功率(HF)。其中SDNN反映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总的作用,SDANN、LF主要反映交感神经张力的活性,rMSSD、PNN50、HF主要反映迷走神经张力的活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参数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各项参数比较(x±s)

2.2 两组患者的HRV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HRV比较(x±s)

2.3 两组CR与HRV的相关性 见表3。

表3 两组CR与HRV的相关性

3 讨论

心脏变时性功能(CR)反应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HR的调节作用,是心脏的一种重要功能,也是评价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重要指标。在未使用影响HR药物的情况下,如果人体HR对运动的反映能力下降,即运动中无法达到预测最大HR的85%,CR指数<0.8,称为变时性功能不全(CI),CI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认为与年龄、心肌缺血、心肌损害、窦房结功能障碍、药物的负性变时作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原因有关[6]。CI不仅在冠心病诊断中有重要价值,而且是冠心病死亡率的预测因子[7]。本资料中,观察组的静息HR增高,峰值HR降低,峰值静息HR差值降低,CR指数降低,CI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存在CI的改变。

HR变异性(HRV)主要反映自主神经中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的平衡关系,以及神经体液因素对窦房结功能的调节,可以帮助了解自主神经功能的缺损情况,对判断心脏病变程度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资料中,冠心病患者的HRV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提示冠心病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失调,迷走神经的活性减低,从而失去维持心脏电活动平衡的主导地位,导致其心律失常、猝死的机会增加,成为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8]。研究表明,心脏疾病患者随着HRV的降低,心脏功能亦下降,猝死的发生率逐渐上升,因此HRV的降低是预测心脏病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9]。另外,本资料发现,心脏CR与HRV呈正相关,冠心病患者CI增多,HRV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当人体运动时,HR上升是由于迷走神经抑制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的共同作用,存在变时功能不全者运动中峰值HR达不到预期HR,考虑一个重要原因是迷走神经功能受损,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使运动HR上升缓慢。而运动中交感神经张力增强缓慢,限制了HR的上升。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及HR变异性变化的探讨,发现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是HRV降低及CI发生的重要因素,CR及HRV指标作为反映自主神经功能调节的灵敏有效的指标,有较大的应用价值,且CR与HRV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1 郭继鸿. 心脏变时性. 临床心电学杂志,2003,12(4):267~276.

2 冯应君,杨汉东,闵新文,等. 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的临床意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34(10):895.

3 汪宏.合并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心脏变时性与HR变异性变化.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0,19(5):367~369.

4 Bruce RA. Methodes of exercise testing step test bicyclie treadill isometrice. Am J Cardiol, 1974,20(33):715~720.

5 Laure MS,Okin PM,Larson MG,et al. impaired heart rate response to graded exercise.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Circulation,1996,93(8):1520~1526.

6 Roche F, Pichot V, DA Costa A,et al. 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relationship with the cardiac autonomic status. Clin Physiol, 2001,21(3):335~342.

7 Dresing TJ, Black stone EH,Pashkow FJ,et al.Usefulness of impaired Chronotropic response to exercise as a predictor of mortality,Independent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m Coll Cardiol, 2000, 86(6):602~609.

8 陈军喜,刘艳阳,葛玉芝,等.高血压病并发冠心病患者HR变异性与心律失常分析 .两江医药,2007,42(5):400~403.

9 夏文书,王雪胜,段蕴.高血压和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HR变异性相关分析.医学创新研究,2007,4(35):31.

100017 北京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零五医院

猜你喜欢
静息性功能变异性
心率变异性和NT-proBNP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新文科建设探义——兼论学科场域的间性功能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从三焦论治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理论探讨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有些慢性病影响性功能
运动与性功能
运动、健康与心率变异性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