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平
美的盛宴
——我看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
文/刘东平
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National Gallery of Art),其魅力始终吸引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目光。不久前,笔者也带着仰慕之情来这里观赏,一探这座世界级艺术圣殿的奥秘。
国家艺术博物馆坐落于美国国会山附近,背依宾夕法尼亚大道,面向国家广场的宽阔绿色草坪。进入门内,你便被带入了浓厚的艺术氛围之中。
精美的画作,优雅的艺术品,一幅幅,一件件,或悬挂,或安放在敞亮的艺术展厅内,在聚焦灯光下,让你凝神静心地欣赏……
这座浩瀚的国家艺术博物馆藏品多达4万余件,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印象派、巴黎派到现代美术,几乎包罗了各时期的精华作品,收藏精品有凡·爱克、达·芬奇、拉斐尔、提香、格列柯、罗丹等诸多大师的作品。
其中镇馆之宝,要数达·芬奇的画作《珍妮维拉·德·本茨》。这幅画表达了一位贵族女性的气质和美,人物的嘴角、眼角细腻传神,让人沉醉。画作虽然不大,却在美国人心中享有和《蒙娜丽莎》一样的尊荣。因此每天慕名来一睹这件作品风采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有许多人甚至只为参观此画而来。这幅珍贵画作是国家艺术博物馆于1967年花费了当时创纪录的500万美元从列支敦士登王室购得并永久收藏的。
这些精心收藏的艺术作品,并非像早期欧洲艺术博物馆那样,以珍奇异趣作招徕,仅供少数特权阶层观览,而是以美国建立博物馆的初始理念——吸引和服务普通大众为目标,因此艺术博物馆不仅免费参观,而且允许拍照。这对热爱艺术的普通大众,以及艺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其难得的便利条件,他们能够与艺术精品亲密接触与交流,在艺术的熏陶中深化对作品的理解、对美的感受力。
不仅普通参观者如此,就连美国总统也不例外。据说,当年杜鲁门总统就有在早餐前参观艺术博物馆的嗜好,博物馆也允许总统在清晨单独出入。杜鲁门总统常会在巡赏一番名画后才匆匆赶去白宫处理公务。也许政治家也会从艺术欣赏中汲取智慧和灵感呢。
艺术博物馆之美不仅在于藏品的精美浩瀚,它的建筑本身即是美的载体,庄重大气又新颖灵动,彰显了艺术博物馆70多年的发展历史和引人入胜的美丽个性。
诞生于1937年的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由美国国会创建,其第一幢建筑,外形有着古希腊的建筑风格,被称为西馆,而这座建筑东侧,是一幢充满现代风格的玻璃三角形建筑,被称为东馆。西馆建筑由建筑师约翰·卢梭·派普设计,于1941年建成对外开放;东馆建筑则由著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于1978年落成。
提起别具一格的东馆建筑,还有贝聿铭大师的一段佳话。1968年,国家艺术博物馆将进行扩建,新建东馆置于国家广场最后一块空地上,它包括陈列馆和学术研究中心两部分,这个馆既要适宜展览和研究功能,还要与老馆衔接、与周边环境和谐,这无疑给设计者出了一系列难题。
贝聿铭大师巧妙构思,将一个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大的等腰三角形建筑做陈列馆,小的直角三角形建筑做研究中心。整座建筑都由三角形变化而来,外观是大理石立面,造型简洁厚重,坚实锐利,步入展馆,内部空间高大宽敞,通透明亮,避免了一些传统艺术馆内部的阴沉压抑之感。新馆老馆之间由地下通道相连,地面广场上凸起的三角形玻璃塔即是地下通道顶部的采光天窗,这种用现代材料构成的金字塔式结构成为贝聿铭建筑设计的风格特征之一。
1978年,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落成开幕时,美国总统卡特亲自剪彩,并称赞这座建筑是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博物馆。正是这座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的杰作,一举奠定了贝聿铭世界级建筑艺术大师的地位。2003年,美国建筑师协会宣布,贝聿铭设计的艺术博物馆东馆荣获“AIA25年建筑奖”,这是一个专门用来表彰经历了25年到35年时间考验的优秀建筑设计的重要奖项。如今,国家艺术博物馆东馆的“精美三角形玻璃塔建筑”,已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世界现代建筑史上标志性的经典作品之一。
走进艺术博物馆那布置精当、光线和谐的展厅,你的心会顿时沉静下来,听凭眼睛和心灵在艺术作品间穿行,尤其当你靠近名作时,灯光会感应聚焦,让你眼前一亮,愈发凝神屏气地去欣赏。在展厅一隅,有一位举止优雅的中年女士,她站在画架前,不时眯起眼睛,仔细端详作品,再扬起画笔在画布上涂抹,那陶醉于艺术之态,极富感染力;又走过几个展厅,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缓慢推着坐轮椅的老太太在一幅幅作品前挪步欣赏,还有几个花季少女干脆跪在地上仰目凝神观看名画。这情景和氛围,不由得让人内心有所触动。
来到艺术博物馆东西两馆之间的大厅花园,中心有一个男孩铜像,他右手食指扬起指向天空,左手手执蛇杖,左脚足尖踏在水面上,右脚向后弹起,向上跳跃,浑身充满了欢乐气氛。这个欢乐男孩与周围池水喷泉、绿树花草交相映衬。
花园周围还摆着一些长椅,人们走累了,就在椅上小憩。运气好的人,还能赶上小型音乐会:珍贵的名画,悠扬的音乐,再佐以香醇红酒,那真是人间难得的美的享受。
镇馆之宝达·芬奇画作《珍妮维拉·德·本茨》
为了方便观众,馆内不仅可免费寄存衣服和各类物品,还提供儿童、残疾人、老年人使用的儿童车和轮椅,为满足世界各地观众的不同语言需求,博物馆还为观众配备了多种语言解说工具。对一些需要细看的展品,展厅备有供观众使用的高倍放大镜。考虑到让观众更好欣赏和仔细品味展品,展厅内专设了角度最佳的观赏艺术品的座位。这些细节的营造,无微不至的服务,无不带给观众方便和轻松愉悦的心情。
看到这景象,不由得也会想起国内博物馆一些常见的怪象:大声喧哗,躁动追跑,到处留影,甚至污损艺术品……两相对比,反差强烈。可见营造氛围之美,不仅在于环境,更在于意识和人的文明素质。
馆内时常可见艺术家临摹经典作品
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因拥有大量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师作品而跻身于世界一流美术馆之列,然而它的创立却是始于一个美国人的个人理想。
1937年,曾任美国财政部长和驻英国大使的安德列·W·梅隆,将他的私人艺术收藏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并出资建造艺术博物馆。1941年当艺术博物馆的主建筑落成之际,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美国人民正式接受了梅隆先生的慷慨捐赠,此后美国许多收藏家和私人机构也纷纷将藏品捐献出来,使得艺术博物馆的馆藏迅速增加,形成规模。尽管与欧洲历史悠久的大博物馆相比,美国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历史短暂,但它的藏品之精美丰富却毫不逊色。可以说,是一群美国人的理想和奉献,烘托出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国家艺术博物馆,也为全世界更多的人们带来永久的美的享受。
美国向来有个人藏品向社会机构捐赠的优良传统。美国许多艺术博物馆也都是依赖于社会私人捐赠而建立和发展的。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仅1965至1975年10年间所收藏的1.5万件艺术品中,就有85%来自于礼品捐赠或私人遗赠。据统计,1986至1988两年间,个人捐赠艺术品价值占美国所有艺术博物馆购藏艺术品价值的一半以上,如果包括个人捐赠现金用于博物馆购藏绘画艺术品的话,这个比例还会更高。
我在东馆参观期间,正赶上一位大收藏家的遗赠作品展览,这位收藏家将数量可观的西方现代艺术收藏全部捐赠给了国家画廊,其中包括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波普艺术等多门类的艺术收藏。
美国人将个人财富捐献社会的优良传统由来已久,通过艺术博物馆所展现的这种人类精神之美,不是也带给我们有益的精神启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