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走出去”的组合拳

2015-12-16 08:34:13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4期
关键词:蓝星中铁走出去

文/本刊记者

央企:“走出去”的组合拳

文/本刊记者

2000平米的央企展区,中国南车、中国北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集中展示了动车的车模、盾构机的模型、修建青藏铁路的短片,走到这里,你能看到我们国家在建铁路、造动车这些“高大上”的技术与成果:

动车组生产线令人炫目。

铁路工人吸着氧气在高海拔工地施工,令人震撼。

……

这一组的展示,源自国资委外事局的精心构思和策划。

“现在113家央企,要推动央企走出去,我们的本事在哪里?我们的哪些产品在全球有竞争力?”在3月5日的参展筹备会上,国资委外事局局长陆志军说,“最拿得出手的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动车、铁路、公路,我们有比较优势。而且央企走出去也要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与周边国家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推动互联互通。这就是我们这次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的总体思路,把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人才、技术、经验,都展示出来。”

唐车公司青年员工正在精心操作大型焊接机器人

高铁的底气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13年、2014年,中国高铁的“出海”,紧随着李克强总理“高铁外交”的节奏。在“高铁外交”背后,中国高铁的技术和性价比优势,无疑是中国制造得以推广海外的重要支撑因素。2014年8月,李克强在铁路总公司考察时表示:“我每次出访都推销中国装备,推销中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能带动装备和劳务出口,更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

相比日本的新干线和欧洲之星,中国高铁的起步晚了几十年。但从建成京津城际高铁,到现如今贯穿中国东西南北“四纵四横”高铁干线网络初步成型,中国用时不到10年。

2004年中国铁道部展开为用于铁路第六次大提速的动车组技术引进招标,在“以市场换技术”的原则下与加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以及德国西门子分别签订协议,向中国北车集团和中国南车集团的厂商全面转让关键技术,并通过吸收的方式达到一定程度的国产化,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产品系列。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创新与超越,动车技术在我国实现了诸多跨越,比如国外的冷饮水系统,改为了国内的热饮水;国外的车体窄,国内的车体宽,这些都是适应国内需求的改变。在技术方面,为了应对复杂恶劣的天气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国还自行设计出高寒动车组、防风沙动车组、耐高温高湿动车组。

2014年10月李克强总理访俄期间,中国南车和北车的高管随同总理出访推广高铁,北车副总裁孙永才还向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介绍了中国北车高寒动车组、400公里综合检测列车、城际动车组等产品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期间,两国企业签署高铁合作备忘录,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优先实施“莫斯科-喀山”项目,该项目作为新丝绸之路的方案,计划途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中国三国,全长或超过7000公里。

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机车车辆出口增长19.3%,是同期外贸出口增速的3倍;出口额已经达到37.4亿美元,在2001年这一数额尚不到8000万美元。铁路设备已成中国出口新增长点。

铁路建设

“动车被称为‘陆地飞行’,大家都知道高铁技术高,但不了解的是铁轨的技术,如果铁轨的精度差那么一毫米,那动车就真的飞出去啦。”陆志军局长的话,道出了高铁技术的另一个关键:铁路自身的建设。

中国装备要“走出去”,这不仅是消化国内产能的需要,也是外交合作的战略之举。

2014年5月4日至6日,李克强总理访问埃塞俄比亚。5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在非盟总部演讲时表示,中方将支持非洲铁路网建设,希望未来非洲所有国家的首都能用高铁联系起来,非洲国家铁路建设前景看好。

李克强总理访埃第一个视察的工地就是中铁的轻轨项目现场。中国中铁牵头并联合国内运营企业,承担了埃塞俄比亚铁路和轻轨的运营管理工作,实现了“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一体化,对中国中铁是第一次。李克强总理在视察时表示,希望中国中铁成为非洲铁路建设的先行者,也希望中国中铁全力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设计、施工、运用一体化。

从中铁建获得尼日利亚131亿美元铁路大单,到中泰、中缅、中俄等铁路合作协议,李克强总理几次出访都为中国带回大单。而且中国铁路“走出去”正逐步从初期的设备供货向设计制造、施工建设、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转变。比如中国企业承建的尼日利亚阿布贾至卡杜纳铁路是非洲首条按照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修建的现代化铁路。

参与了中国多条高速铁路建设的中铁四局在高铁建设领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和专利。中铁四局副总经理邵刚介绍说:“我们在委内瑞拉修建的铁路,就是时速220公里,这基本上是准高速的铁路,这纯粹全是我们自己的技术,我们自己设计,采用的全部是中国的技术,中国的技术标准。我们现在就是要把中国的技术,中国的高铁技术,从技术到设备到装备到施工到运营,包括对他们的人员培训,我们都可以给他们一整套地来完成。因为当地的铁路你给他建好后,他没有自己的工程人员进行维修保护,也没有运营管理人员,所以我们签的合同都是带有人员培训的,并且有一种技术转让在里面。”

中国中铁参建了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最高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城际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随后还参建了武广客运专线和京沪高速铁路。而且中国中铁自上世纪70年代初承建举世闻名的坦赞铁路以来,还先后为非洲、亚洲、中东、欧洲、北美、南美等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铁路、公路、机场等,比如阿联酋棕榈岛、新加坡轻轨、阿尔及利亚机场等4000多项国际工程。

除了高铁,核电也是装备“走出去”当仁不让的主角。开年首月,中国就和巴基斯坦签署340亿美元投资协议,将建设大规模核电厂、地铁及轻轨站等。此外,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公司也在北京签署了双方在核电站设计领域的有关合作协议。“这次的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中广核也要求参加,他们也参加过之前的大会,这次,我们还是集中展示基建能力,中广核就暂时做后援吧!”陆志军局长调侃道。

中国化工的国际化

近日,美国哈佛商学院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旗下蓝星公司投资法国安迪苏公司的案例收录案例库。蓝星公司2006年以4亿欧元成功投资了安迪苏,并在随后十年中顺利完成整合、助推后者提升了盈利能力,安迪苏的销售收入增长超过两倍,利润为收购前的8.8倍,公司价值增长750%,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并购的成功案例。

中国中铁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图为承建的阿联酋迪拜棕榈岛填海工程

2006年,中国化工开启国际化之路。2006、2007两年间,中国化工就完成了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公司、澳大利亚最大的乙烯生产商和唯一的聚乙烯生产商凯诺斯公司、法国罗地亚有机硅公司、英国纤维公司100%股权等4笔海外收购。2011年,中国化工又完成了两笔重大海外收购,一是全资收购了在硅材料、碳素等行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拥有冶金法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技术的挪威埃肯公司,其在全球申请了3299项专利;二是控股全球最大的非专利农药生产商、有着 66年历史的以色列马克西姆—阿甘公司,现已更名为安道麦(ADAMA)公司。而今,中国化工拥有6家海外公司,跻身世界 500强,在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研发基地。

2014年6家海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38.7%;实现利润占盈利企业利润的42.9%。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任建新的并购三字经在圈内被广为流传:“买得来、管得了、干得好、拿得进、退得出、卖得高”。

安迪苏公司是全球动物营养添加剂——蛋氨酸生产行业内的领军企业,2006年,蓝星公司投资法国安迪苏后,杰拉德先生被任命为安迪苏集团首席执行官。中国化工给予杰拉德先生充分信任,并尊重其在生产经营的战略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中法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是安迪苏欧洲工厂生产经营稳步提升,实现了扩产扩能,还在中国南京建设了14万吨/年蛋氨酸项目,填补了中国国内蛋氨酸生产技术的空白,南京安迪苏工厂成为安迪苏集团在全球成本最低、赢利最好的工厂。作为蓝星公司董事兼战略顾问,2013年杰拉德开始领导的蓝星公司海外企业资金池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蓝星公司对全球5家海外企业的资金管理达到了安全、流动及成本最优的效果,为蓝星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2014年,杰拉德先生被中国政府授予“友谊奖”,这是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荣誉。

安迪苏的发展是中国化工中外协同管理、同步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化工国内农化植保企业与ADAMA进行生产、营销渠道的整合,携手开拓国际市场;法国有机硅业务与中国化工江西星火厂有机硅业务深度整合,跻身全球第三大有机硅生产企业,进而将挪威埃肯公司、兰州硅材厂的硅产业链也纳入整合平台;英国纤维先进的碳纤维技术在中国兰州落地,提升中国碳纤维生产技术水平……

不仅是产业链的整合,还有海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如凯诺斯公司全球领先的安全环保健康体系创造了“生产装置12年进行一次大检修”的世界纪录,中国化工将其整套安全环保健康管理体系移植到中国国内企业,同时凯诺斯每年还会派遣专家到中国企业进行指导,大大提升了中国化工系统企业的安全环保健康水平。“资产上我是老板,管理上您是老师!”这是任建新最常跟海外企业CEO说的话。

在企业文化融合方面,中国化工也是可圈可点,不仅有英法文Newsletter定期发送海外企业,作为员工沟通,还将海外企业员工的子女也邀请到蓝星国际夏令营中来。每年夏天,蓝星国际夏令营成为中国化工中外企业文化融合一家亲最美好的20天,孩子们成为中外文化的沟通使者、交流使者。

(最终议程以现场公布为准)

猜你喜欢
蓝星中铁走出去
蓝星之美震撼人心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铁道学报(2020年6期)2020-07-13 08:23:40
居“高”声自远——中铁一院“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
耳朵上的绿星星
蓝星人不回家
中铁总裁白中仁自杀
法人(2014年2期)2014-02-27 10:41:34
地震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