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 娜
权丙铉:韩国“愚公”中国植树
文/左 娜
权丙铉与“未来林”的孩子在一起
1992年年初,任职韩国外交部的权丙铉突然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随后,由于“乡下的父亲生病”,权丙铉秘密“消失”,连他的妻子都不知其去向。
不久,权丙铉出现在中韩邦交正常化谈判桌上。这位第一、二次中韩建交谈判韩方代表团团长、第三次中韩建交谈判韩方代表团副团长见证了中韩两国如何一点点打破坚冰,走出互不承认、相互隔绝的历史,最终于1992年8月24日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就像一名护士接生了一个婴儿一样,她觉得应该好好地照顾这个孩子,让他健康地成长。我发誓要为双边关系做出一点贡献。”参与中韩建交谈判是权丙铉外交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他使命感的源头。
1998年至2000年,权丙铉出任韩国驻华大使,与中国“再续前缘”。没想到,这次来华,他与中国的“沙”结下了梁子。
“你知道当年我初到中国赴任, 来迎接我的是谁吗?”说起1998年4月初到北京时的场景,权丙铉语气有些沉重,“是黄沙,遮天蔽日的黄沙。”
尽管在韩国,春天也不时会有薄沙飘在空中,但如此铺天盖地的沙尘暴还是令权丙铉大为震惊。“一下飞机,漫天的沙尘就让我喘不过气来。天空是黄的,街上的汽车都被蒙上了一层土,司机必须要用雨刷使劲擦玻璃,打开夜间行车灯才能前行。晚上,睡在装有双层玻璃的卧室里,我仍然感觉呼吸不畅。这是我第一次见识到沙尘暴的厉害。”
第二天,权丙铉远在首尔的女儿打来电话:“爸爸,昨天首尔也出现了严重的沙尘暴!”北京、首尔同时被沙尘“袭击”,权大使突然明白,沙尘暴不仅仅是中国或是北京的问题,也是韩国的问题,是自己小家的问题。沙尘暴是不分国界的。如果不行动起来,阻止沙尘暴肆虐,未来整个东亚都将面临灾难性的危机。
权丙铉马上召集使馆人员研究起沙尘暴的问题。从调查报告中,他看到了严峻的现实:这巨大的沙尘主要来自内蒙古沙漠。北京附近的沙漠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由西向东逼近,若以这个速度计算,35年后首都北京将是荒漠一片。
形势刻不容缓。权丙铉想起了年轻时上山植树的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战争蹂躏的韩国满目疮痍,大片的土地、山林被毁,夏天洪水泛滥。在总统的号召下,全国掀起植树造林的运动。年轻的权丙铉同许多国人一起在山林、原野亲手种下一棵棵树苗。从1960年到1979年,311万公顷的土地上栽种了83亿株树,韩国又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色国度”。绿色植被拯救了韩国的荒山,也一定能筑起一道“绿色长城”,阻挡沙漠侵略。
1999年4月5日,韩国植树节那天,权丙铉首次召集了100余名在京韩国人在京郊密云水库旁边的荒野上种下了一片松柏。从那时起,他在中国植树的脚步再也停不下来了。他一直坚持领队到京郊植树:平谷、房山、八达岭……被装点上一片片青翠的树林,权丙铉用毛笔书写的“中韩友谊林”石碑屹立其间。
京郊的植树只是小试牛刀,真正的抗沙“前线”还是在沙漠。早在1998年,权丙铉就向林业局和外交部提出要带大部队去沙漠植树:“我们韩国有植树造林的经验,只用十三四年就恢复了山林的活力。我会带着韩国的技术人员和一些韩国政府援助(ODA)资金来中国,请把那些沙漠地带交给我吧!”而中方也坦诚地回答道,当时的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要养活13亿人口,经济发展任务紧迫,面对整治沙漠化这个浩大的工程,多少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韩国抛来的“橄榄枝”为治沙工程注入了新的力量。为了共同的未来,中韩双方很快达成一致。
1998年11月,时任韩国总理的金大中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在权丙铉的推动下,植树计划被写进了中韩联合公报。2000年底,朱镕基总理回访韩国,会见金大中总理,项目正式启动。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贵州等5省区各有一处植物生长困难的地方引进了为期5年的韩国援助基金项目,帮助当地绿化环境。
2000年,权丙铉卸任回国。退休是他外交官生涯的终点,却是全身心投入到帮助中国植树造林以及促进两国青少年的交流这项新事业的起点。
“从一开始植树我就没想过要停下来。无论我是否还在担任大使,这个工作都要进行下去,这是我的责任,为了我们的未来,也为儿孙的未来。”
除了中韩两国的官方植树造林项目,权丙铉又把这股劲头带到了民间。2001年,权丙铉一手操办的非政府组织“未来林”在韩国成立,每年选拔韩中两国各100名优秀青年参加绿色志愿者团队,参与韩中友好绿色长城活动,并进行交流活动。同年4月,“未来林”第一个活动——“绿色召唤”组织了100名优秀的韩国学生和50个赞助者到西安的沙漠地区和北京的“天漠”植树。在离北京市区只有16公里的“迷你沙漠”——“天漠”,成员们第一次亲眼见证,沙漠化危机离人们的生活近在咫尺。
一开始,要带着韩国学生来中国沙漠植树造林,要让他们明白沙漠化的严重性并非易事。韩国孩子从小生活在绿化面积极高的环境里,对远在邻国的沙漠并没有什么危机感。于是,权丙铉经常通过媒体不遗余力地进行推介。韩国KBS、MBC等电视媒体、《韩国日报》、《爱山》等报刊上都能见到大量关于权丙铉和“未来林”的报道。老人还平均每个月在韩国进行一次宣传沙漠化防治和推广“未来林”的演讲。一边宣传一边做项目,“未来林”逐渐成为了韩国年轻人中知名度最高、也是最“潮”的公益环保项目,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加入来华植树的队伍。对很多未见过广袤沙漠的韩国学生来说,跟着“未来林”到中国植树,成为他们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
2006年,“未来林”携手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及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选择在沙漠东进的前沿,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的东端,试着兴建生态绿化示范林项目“中韩友谊绿色长城”。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九大沙漠中距北京、天津最近的一个沙漠,同时也是距离韩国最近的一个沙漠,这里产生的沙尘大概经过六七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北京、天津,再过一夜就可以跨海到首尔。“库布其不仅仅是中国的沙漠,而且是我们韩国人的沙漠。”
库布其沙漠流动性很强,是春季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这样的沙漠里种树是否能活?许多人心存疑虑。合作项目实施初期,权丙铉邀请的一批韩国专家学者考察后纷纷摇头,有的还大泼冷水。“那时大家都觉得不可能,他们说你这是‘愚公移山’,可3年以后,在库布其大沙漠的东端,我率领团队资助和手植的株株树苗,不仅在沙漠里站住了脚,而且茁壮成长起来!我们可以在移动沙丘中植树,我们能够阻止沙漠化!”
自2006年以来,“未来林”已在内蒙古沙漠地区植树650万余株,建起了一条连接库布其沙漠南北两端、长达17公里的林带,明显改善了区域内沙漠土壤生态环境。
权丙铉的努力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将库布其看作最成功的抗击沙漠化的项目。权丙铉本人也被UNCCD委任为旱地亲善大使,并作为唯一非政府组织代表成为联合国荒漠与防治荒漠化十年(UNDDD)计划15位指导委员之一。2008年8月1日,“未来林”正式在联合国环境署注册登记,成为世界第230个具有“观察员”资格的非政府组织(NGO)。到目前为止,这是韩国首个、也是唯一获得该资格的韩国NGO机构。
作为中韩环保合作领域的重要品牌项目,2015年“未来林”将重新出发。今年,中韩外交部、共青团与“未来林”将在库布其沙漠重新发起“拯救地球”运动,届时100个中国志愿者和100位韩国志愿者相聚库布其沙漠,号召全世界的青年一起加入防治荒漠化、拯救地球的队伍。“6月17日世界沙漠日那一周,我们在联合国总部主展览厅预定了场馆,‘拯救地球’绿色行动图片展将展出‘未来林’的孩子们的环保作品,以此告知世界沙漠化的严重性,以及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拯救地球。”
“松茂柏悦”是权丙铉的“座右铭”,行走在中国的这些年里,他总将这四个字当作赠言题词送给各位中国的朋友。“这是一句韩国的俗语,意思是松树长得茂盛,柏树也开心;也由此来比喻‘为他人的成功而感到高兴’。”在权丙铉看来,“松茂柏悦”用来形容两国青年之间的关系再恰当不过,“青年之间的交流、理解,是两国关系的未来,在此基础上中韩才能开启更广泛的民间交流、文化交流,并互相促进。”
作为“未来林”的主席,韩中文化青少年交流协会代表,权丙铉一直走“双线”道路,一手抓植树,一手抓两国青年交流。
“1998年我刚来中国任驻华大使时就结识了当时的共青团总书记周强,我俩一见如故,都想在中韩两国青年交流方面做点事。我对他说,中韩两国在过去的岁月里,没有正常的交往,如今要加速赶上来!我们要为年轻的一代创造更多交流机会!”当时,中韩官方的青年友好交换数量仅有40个名额,每年20个韩国学生来中国,20个中国学生去韩国。“名额太少了!”权丙铉感慨,“这么小的交流规模根本不足以让两国青年了解对方。”
“我们决定把规模扩大到每年1000个名额。但是,面对这么大的‘涨幅’,政府都犯愁了,拿不出那么多钱!所以,我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筹建了‘未来林’项目,第一年有150个韩国人去中国,同时也邀请至少100名中国学生去韩国。2002年,这个数字扩大到200,此后每年都有更多中韩青年通过‘未来林’与对方交流。两国青年互访项目从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举办8届,共有5300多名青年参与其中。两国青年交流规模的发展速度令人欣慰。可以说,凭着我自己的人脉关系和‘游说’能力,我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在权丙铉看来,“未来林”的成功在于搭建起了中韩青年互动交流的平台。“两国年轻人加入‘未来林’,不仅仅为环保贡献力量,也借此机会与邻国的同龄人交了朋友。每次我们去沙漠植树都有北京的学生和当地的学生加入,大家一起植树、游戏、唱歌、跳舞,甚至是玩沙漠越野!‘未来林’是个愉快的大家庭,孩子们在这里交到了朋友,留下了快乐的回忆。”
老人还津津有味地谈起,中国孩子和韩国孩子如何从一开始的“迥然不同”到后来的“不分彼此”。“韩国学生活泼开朗,有时甚至有点‘没规矩’,而中国学生有些害羞,但非常有纪律。2002年,我带着韩国学生来华,中国学生看着韩国同伴们疯狂地又唱又跳,表演‘韩流’音乐,都觉得不可思议。结果第二年,他们也加入韩国孩子,一起唱、一起跳,变成了不分你我的‘兄弟姐妹’。两国青年在交往中互相学习,不同点逐渐消失,以至于现在我几乎分辨不出哪个是中国孩子、哪个是韩国孩子了!”
2014年国庆65周年前夕,权丙铉因其为中韩建交、两国关系发展及中韩青年交流、环保合作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听说这个奖是中国政府授予外国人的最高奖项,我非常惊喜,也感到很荣幸!颁发‘友谊奖’期间,李克强总理的讲话令我很感动,他讲述了中国领导人,包括习近平主席和他自己,是如何重视、欣赏外国专家对中国的贡献,并热情地推荐专家们参与政策建言活动,进一步参与中国的发展。实际上,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我应该做些什么来回应李克强总理对我们外国专家的热切期望。”
李克强总理口中的外国专家建言活动让权丙铉念念不忘,全球专家学者都能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落实为建言书,并可能直接送到中国领导人的案头,“这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充分利用了全球人才的智慧!尽管韩国也有一些方法来招揽外国智力,但没有像外专局这种广泛、深入、成熟的建言项目。”怀着获奖的感恩和对建言活动的一腔热血,仅仅两个月后,权丙铉就找来了韩国HANARO体系的总设计师、农产品物流专家金弘泰先生,带着“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现代化事业推进战略”的建言书回到了中国国家外国专家局。
“20年前,韩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贸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工业,脆弱的农业很容易成为全球化的受害者。因此,韩国政府积极推进农产品新物流体系和批发市场现代化的建设,我们称之为HANARO体系。这些年来,HANARO体系的成功稳定了农业,也使农民、消费者都受益良多。中国有与韩国相似的情况,农业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所以我想将韩国的经验介绍给中国,帮助中国农业,平衡工业、农业的发展,同时也平衡农民、消费者的利益。”
从建交谈判,到出任大使,再到带着中韩两国青年植树造林,权丙铉始终相信交流、相信理解、相信“愚公”不愚,相信热忱和坚持一定能使两个国家携手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正如他所说,“每个文明的背后都是一片沙漠,而前方则是一片森林。透过‘未来林’在沙漠中种下的一棵棵树,我们看到了一线光明,有一个崭新的文明初露端倪,那时人与人、人与自然将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