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超群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论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蕴含的依赖性、立场性要件及其实践
阮超群
(安徽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着一个要件体系,那就是解放思想的指向性、遵循性、依赖性和立场性,它们是有机联系、相互关联、动态发展、协调作用的有机整体。解放思想缺少了条件依赖性,在实践中,就容易流于形式,难以落实;解放思想一旦缺少了人民立场性,在实践中,就难以处理好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
邓小平;解放思想;依赖性要件;立场性要件
如何保证解放思想,在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产生实际效果,邓小平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邓小平这一论述,蕴含了解放思想的依赖性要件。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依赖性要件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根据解放思想的指向性、遵循性,全面有效地解决影响发展的具体问题,所必须依靠的主客观条件。因为,任何一种新观念从萌芽、确立到实施,都可能甚至必然与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以及长期形成的工作、生活习惯发生冲突,这就表现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各种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的抵制,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不彻底。因而在实践中,要打破这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如果没有相关的依赖性要件作为支撑,要想将解放思想的理念转化为好的实践效果,那一定会变得异常艰难,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关键是我们需要依赖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甩开膀子?改革开放30多年,一些曾经推动我们发展的经验,在新时期又可能不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不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这些都可能或必然成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前进的桎梏。因此,不管是打破旧的偏见还是新的偏见,都会遇到各种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抵制。因此,用一种新的观念代替一种旧的思想观念的最终结果,往往是一种新的机制代替一种旧的机制,一种新的政策代替一种旧的政策,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任何一种稳定状态的改变,都会遭到既得利益的阻挠。这就需要解放思想的依赖性。[2]
解放思想一旦锁定了影响发展的具体问题,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这就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体制、机制创造了充分条件,其必要条件是解决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将科学的思路、办法、理念内生于新的体制、机制,并在实践中有效地切实贯彻、执行、落实,这就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条件依赖,那就是发扬民主,崇尚实践,求真务实,因而成为解放思想的依赖性要件。[3]
由于解放思想必然涉及不合理的利益调整、当前尤其是规范权力配置等敏感问题,解放思想就是要指向社会矛盾。因而解放思想的实践具有风险性、敏感性、复杂性特征。纵观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的历史,无论是打破“两个凡是”的禁锢,还是冲破姓“资”姓“社”的争论抑或是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如果中国共产党没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如果一切只是考虑和重视个人得失,就谈不上解放思想、就不敢解放思想。因此,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解放思想而存在的风险,要敢于变革,永不僵化,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4]解放思想不是空喊口号,更不是空话假话连篇,也不是贴标签,走走过场,解放思想必须涉险滩,啃硬骨头。这就不得不需要关注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的依赖性要件。解放思想如果不是以落地的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只停留在观念上和口头上,不让好的观念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就不是真正解放思想,究其原因,就是缺少了解放思想的依赖性。
在指向“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问题上解放思想,邓小平依赖发扬民主来破除“两个凡是”的禁锢,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大家好的意见没人敢说,那就没办法真正推进解放思想。所以民主是破除“两个凡是”的保障,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要重申“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5]可见,解放思想不能一边贯彻一言堂,一边提解放思想,不能无视群众意见建议,搞个人独断。这就是在指向“两个凡是”而解放思想,所必需的依赖性要件。
新时期,在指向非科学发展的问题上,解放思想必然要指向GDP主义的主观偏见,而破解GDP主义的主观偏见,就必须依赖求真务实这一重要条件。新时期实现科学发展,一旦离开求真务实谈解放思想就是一句空话。只有既通过依赖求真务实推进解放思想,又通过解放思想实现求真务实,才能做到敢变革、不僵化、不惑于干扰、不惧于风险。可见求真务实作为解放思想的依赖性要件,是何等重要。新时期解放思想,依赖求真务实,才能在实现科学发展过程中,克服主观主义、脱离群众和盲目蛮干的错误倾向。在涉及利益调整、权力配置等问题上实现科学发展,必须依赖求真务实。求真务实需要勇气,勇气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思想条件,同时科学研究和科学思维是求真务实的支撑点。党的十七大对破解GDP主义的主观偏见而解放思想,提出了解放思想的依赖性要件的重要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勇于变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4]这就成为破解GDP主义的主观偏见而解放思想,须臾不能缺乏的依赖性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利益固化的新挑战,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上,把思想用在干事业上,只有把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嘴上说的都变为具体行动,实际的效果,解放思想的目的才会达到。新时期,破解利益固化的藩篱,只有依赖求真务实的精神解放思想,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的解放思想由于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变成啃硬骨头的事情,就更加需要遵循解放思想的依赖性要件。习近平总书记将新时期求真务实的精神具体化为:发扬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的精神,就是要抓铁有痕,踏石有印,要下壮士断腕的决心。这就成为新时期破解利益固化这一新的习惯势力而解放思想,所必需的依赖性要件。
邓小平指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体现了深厚的情感立场;邓小平还指出:我们办一切事情,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高兴不高兴。体现了解放思想的强烈人民立场性。“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6]邓小平的这一论述中,蕴含了解放思想的立场性要件。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立场性要件是指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为谁解放思想,依靠谁解放思想,由此实现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从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邓小平解放思想坚持了鲜明的人民立场性。所谓立场是指分析问题,看问题、解决问题所在的出发点、落脚点、观察点。解放思想的立场不同,决定着看到的东西不同,代表的利益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必然不同。在解放思想实现的社会效果上,必须要形成共识,而有相同立场即人民立场,就很容易形成共识。为此,陈云指出:大家如果都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方法就容易一致,对问题的看法就容易一致,事情就好办了。[7]解放思想的立场性要件表明:真正的解放思想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解放思想,因而它不是奉命解放思想,更不是看眼色解放思想,不是为了应付上级而空洞表态、被动参与的解放思想;如果是为了自己的部门利益或者个人私利而解放思想,是为了自己的政绩而解放思想,那就偏离了人民立场,就不符合共产党解放思想的价值取向。真正属于中国共产党人的解放思想,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追求真理,大胆创新,不怕非议,不怕失误,不怕丢官。因此,解放思想的立场性,就是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不断地扑捉新问题,研究新情况,确立新任务。如果离开人民利益去解放思想,必然失去人民的支持,甚至会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因此,符合中国共产党价值取向的解放思想,必须是围绕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来进行,离开人民的立场去解放思想,不仅是毫无意义的,而且容易误入歧途。因此,站稳人民的立场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性要件。
然而,人民的利益是不断变化的、具体的,因此,解放思想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不断扑捉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主动适应不同时期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新变化,在这个前提下解放思想,才真正站稳了人民群众的立场。根据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及其变化这一特点,解放思想的人民立场性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导向,尤其是要以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客观实际需要为导向,改变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和物质利益的原则,去片面强调精神的能动作用。同时也要防止只强调物质利益和生产力而忽视精神的能动作用。坚持解放思想的人民立场性,需要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在国家、集体、个人的三者关系中,个人是国家的细胞,是集体的一员,个人的正当利益、合理利益本身就是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组成部分,这三者之间永远不会冲突。但是,以权谋私的个人主义是畸形的个人利益,它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总是冲突的。以权谋私的个人主义害怕解放思想,因为,以权谋私的个人主义不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反而解放思想往往不能达到以权谋私的个人目的。那些以权谋私的人往往通过掩盖事实,说假话,做假账,欺骗上级,欺骗群众,以瞒天过海,蒙混过关的方式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因此,他们害怕实事求是,他们根本就不愿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解放思想。由于领导干部的决策涉及群众利益,从这个角度上,解放思想的关键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从群众的立场解放思想,那就是要求领导干部时刻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好、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不断解放思想。新时期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群众中间都蕴含着极大的力量和智慧,新时期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放思想,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把握群众的期待,了解群众疾苦。如果我们只是关起门来解放思想,根本不知道群众有什么利益诉求,这样的解放思想就脱离了群众,只能导致群众反感,不会有任何成效。[8]解放思想,坚持人民立场性,还是基于广大人民对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具有切身体会,身处改革发展第一线,对改革发展方向、路径、举措有所思索和期待,能够为改革发展汇聚正能量。当前,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解放思想,必须直面利益诉求差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层次化的客观现实。利益主体多样化自然出现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特点,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当前,随着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不同,以及不同利益主体拥有资源上的差异,出现了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特征,这必然带来利益诉求的差别化,统筹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要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这使得改革难度不断加大,这就需要协调利益关系,平衡利益关系,这些必然成为站在人民立场上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解放思想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实现、发展、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放思想的人民立场性,必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充分尊重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监督权、表达权,深切感知民愿,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问计于民,求智于民,从人民群众的新实践、新期待、新创造中来,吸取继续解放思想的智慧和力量。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也提解放思想,但往往扭曲了甚至忽视了解放思想的人民立场性维度。对此,2003年,胡锦涛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试金石。”[9]这凸显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及其解放思想实践中蕴含的十分重要的人民立场性要件。
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刘国光指出:“思想解放”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解放,这是促进改革开放向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方向前进的;另一种是把我们的改革开放推到一个不是我们党所规划所期望的方向。所以,不能天真地认为,凡是思想解放都能正确引导推动我们的改革开放。[10]这一论述揭示了,解放思想如果不遵循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的指向性、遵循性、依赖性、立场性要件,解放思想就可能偏离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顺利得益于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的科学性统一于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的指向性、遵循性、依赖性、立场性的四层要件之中。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四个要件的统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诉求和必然逻辑。统一思想的过程是立场性要件、指向性要件、遵循性要件、依赖性要件的有机统一,按照邓小平理论蕴含的解放思想要件解放思想,才能破解当前制约我们进一步发展的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引导中国经济社会进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因为,解放思想的实践如果就失去了针对性,那是因为解放思想忽略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指向性要件;解放思想如果偏离社会主义方向,那是因为解放思想没有严格依照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的遵循性要件;解放思想如果不能落到实处,那是因为解放思想放弃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的条件依赖性要件;解放思想如果动力不足,那是因为解放思想离开了邓小平解放思想理论中蕴含的解放思想的人民立场性要件。解放思想之所以永无止境,是因为实践永无止境。影响社会发展的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作为解放思想的指向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形式是不同的;破解不同时期的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其遵循的具体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破解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所依赖的具体条件也是存在相应的差异的。用解放思想构成要件来分析中国改革的全过程,实现了解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解放思想强烈的实践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照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刘晓忠,宋协娜.继续解放思想的现实切入点: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J].新视野,2009(1):72-74.
[3]阮超群.论解放思想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大法宝的形成要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8):26-3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144.
[6]邓小平文选: 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5-136.
[7]陈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6.
[8]辛世俊.解放思想与利益诉求[J]. 学习论坛,2008(10):5-8.
[9]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255.
[10] 刘国光.一个思想解放的良好果实——《权力结构论》序[J].学术界,2009(5):298-300.
(责任编辑 汪继友)
On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Dependency and Positioning and Practice Implicated in the Theory of Mind Emancipation by Deng Xiaoping
RUAN Chao-qun
(School of Marxism, AHUT, Ma’anshan 243002, Anhui, China)
The important condition system implicated in the theory of mind emancipation by Deng Xiaoping i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rectivity, following, dependency and positioning that serves as an organically entirety full of the mutual correlation and relevance, as well as the dynamic development and mutual coordination. The mind emancipation, if lack of conditional dependency, is easier to be formalized in practice and hard to be carried out; and the emancipation, if short of the positioning by people, is hard in practice to be used to solve such issues as whom to be trusted, whom to be depended on and whom to be for.
DENG Xiaoping; the mind emancipation;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dependency; the important conditions of positioning
2014-11-06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解放思想的要件研究(AHSK11-12D67)
阮超群(1970-),男,安徽太湖人,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A849.1
A
1671-9247(2015)02-01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