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道德即宗教”
——唐君毅论儒学的宗教性

2015-12-16 23:24李占科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终极儒学人文

李占科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41)

“即道德即宗教”
——唐君毅论儒学的宗教性

李占科

(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成都 610041)

唐君毅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文化思想界的巨子,一生以儒学为文化研究与生活生命之旨归。他通过对宗教意识的重新界定开发出了一种即内在即超越的新宗教精神,并以儒学为本位以求建立一种世界新宗教,以为人们寻求一种安身立命之道,表现了他关注终极生命安顿的人文诉求。

唐君毅;儒学的宗教性;超越性;内在性

现代新儒家思潮的兴起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与社会因子的,其中似乎有一种“奋起”的本位文化挺立意识。在西学独霸的近现代,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重新审视、评估或者说重新开发出现代意义上的诠释表达的话语体系,是现代新儒家人物苦心孤诣的文化事业。在面对西方文化挑战引起的诸“文化问题意识”中,来自西方宗教层面的挑战似乎戳到了中国文化的痛处。从文化深层讲,近代中国文化所面临的西方挑战就是宗教问题,就是怎么对西方宗教做出回应。宗教与民主、科学一直被目为西方文明成熟伊始的“两驾马车”,自两希(希腊、希伯来)文明的合流就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希腊意识中的理性与求真精神是西方民主与科学的奠基因子,而希伯来的宗教观念塑造了西方的价值意义系统。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就被视为一个道德说教、世俗传统、宗教意识淡薄的文化系统。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似乎也一直在寻找或者建立一套形而上的价值意义系统,陆王心学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便是中国形上文化的最高印证。而从形上之宗教精神层面诠释中国文化,是从西学东渐或者说中国文化意识面临西方挑战之时开始的。所以,宗教是现代新儒家重要的“问题意识”之一。第一代新儒家人物梁漱溟、熊十力等对宗教问题的重视还不够,或者说还未意识到来自西方宗教层面的对中国文化的质疑与挑战,他们认为中国文化有足够的优越性,认为内圣可以开出新外王、开出民主与科学,由此他们回避或者否认宗教,所以宗教问题由于第一代新儒家的“盲目”自信而被消解掉了。到了第二代新儒家,其代表人物如唐君毅、牟宗三等都有游历西方的经历,对西方文化的深切认识以及学贯中西的文化综合意识都高于其师辈,他们深切意识到,中国文化近代以来的衰退趋势是有其根本原因的,即宗教精神的开发远不够,认为中国文化败于西方不在于物质操作层面也非学理层面,而是超越的宗教精神层面。于是对于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之宗教精神的开发成为第二代新儒家重建中国文化精神或者说为传统儒家文化重建现代诠释体系的重中之重。唐君毅先生对儒学宗教性的思考就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展开的。

一、唐君毅论“宗教意识”

人是一种灵性存在,具有求真、求美与求善意识,此三种意识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特质与发展方向。但是在唐君毅看来,此种意识“皆为不完足而相待者”[1],即人求真等意识的完备仍不能满足人意识之绝对要求,仍不能安顿人之精神生命。唐君毅认为,人是一种自然生命,存在于自然宇宙之中,受自然生命之律则的支配。这种律则就是指人之“所消耗”与“能恢复”两者之间的平衡。自然生命耗费的弹性恢复一般要靠物质、生理欲望的满足,这种受生命律则支配的是一种常态的、自然的生命意识。然而人之超自然的绝对本性使人永远追求一种超现实自然的生命之解脱意识以及生理物质欲望之根绝的更高一级的精神生活,这样一种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只能求之于人类更深一层的意识,即是唐君毅所认定的宗教意识或者宗教精神。何为宗教意识?宗教意识,唐君毅认为,本质上是一种“求现实自然生命之解脱而皈依于神之意识”[1]403。超现实自然生命之解脱之意识必然会引导出一种超现实之存在,这种存在是一种价值存在而非一种事实存在,在唐君毅看来这样一种存在可以是西方超现实的彼岸之神,也可以是东方超越而内在的本性。超越性价值存在的产生大概源自于人的一种欲望之后的所求之欲或满足之心理。人的自然欲望是无限的,因为自然生命的消耗与恢复是双向的、平行的、循环的,于是人就想求得一种解脱,希求借助于一种超越性的力量以解脱其自然欲望而实现其人生诉求,基于这种解脱意识,人就会倾向于一种超越现实自然生命、生理欲望限制的意识或者价值存在,这种存在就是神的意识或者其他形式的超越性意识。于是“低首降心”求之而见神。超越意识的出现是人之自然生命求解脱的诉求与表现归宿,而解脱即意味着忘却、压抑,自然生命的解脱即自我自然意识的忘却,忘却自己的财富、地位、权利等而贡献于神,压抑或抑制生理物质之欲望以尊令于神,乃至于舍弃生命以皈依于神。这样一种从求解脱到皈依的过程,唐君毅是这样描述的,“唯在吾一方欲自自然生命解脱并征服其欲望之意志,强烈至一不能自已之程度;一方又觉其似不能实现其自身与自然生命之中,若为另一不能自已之生生不穷,无法一一加以征服之自然生命之欲望所阻抗;此两者互相矛盾而使人产生一挣扎以求上达之意识时,则最后即可有神之信仰之逼出,并有对之皈依之宗教意识之诞生”[1]406。在唐君毅看来,宗教意识的产生就是由自然生命解脱之意识到对神等超越性价值存在的皈依之意识,可以说,唐君毅所谓的宗教意识就是一种超越性的主观心理之终极诉求。

二、儒学宗教精神的特质——即道德即宗教的人文性

唐君毅打破了以往的“神本”宗教观念,而认为“宗教并不以神为本,而唯以求价值之实现生发之超越的完满悠久为本”[2]。可以说,唐君毅对宗教意识或宗教精神的根本出发点或者立定点是人而非神,而终极价值诉求即生命的圆满之境也是人性的而非神性或者天堂彼岸的。唐君毅认为,人的宗教意识源自于人自然现实生命自身,无论是解脱还是皈依,最后都要回到其生命自身,宗教意识本身是一种现实生命——宗教之神性——圆满、超越之生命的三段过程。这就规定了外在超越之神性必然回到内在超越之人性本身。唐君毅是从人之安身立命、获得“终极关怀”层面来谈宗教精神的。这也是唐君毅体认、赞扬儒学宗教精神的本质所在,在唐看来,儒学是一种“人文之教”,它的内在特质为“即道德即宗教”,“即宗教即哲学”,“即内在即超越”的本性。儒学是一种安身立命之学,“人只能在其涵具无限性、超越性之心灵,与此心所在之人生存在自己,得其安顿之所时,人乃能得安身立命之地。此则待于人之能有一表现其心灵之无限性、超越性之宗教的精神要求与宗教信仰,及宗教性之道德与实践。此可求之于儒者之教”[2]310。在立论逻辑上,唐君毅始终以人文涵摄宗教;在理论实质上,唐也始终从人文视角来阐释宗教之精神及其价值。这就决定了唐君毅是从中国文化即儒家文化这一视角来审视、肯定宗教之地位与价值的。

唐君毅肯定儒学宗教性的意义诉求与旨归是儒家价值意义系统的“天人合德”精神。“天”的观念在唐君毅看来是儒学的核心观念,是儒家之教的本质特征所在。唐认为,就宗教的超越性而言,儒教与世界其他各大宗教是相同的,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中的超越者表现为上帝、佛心佛性与梵心,而儒教之超越诉求不表现为人格神,而是作为中国文化之核心存在的终极之“天”。在儒学中,“天”之概念从伊始被认为是一种自然性存在,而后被认定、体认为一种精神性的终极价值旨归。就其超越性而言,儒教之“天”实是西方宗教中之上帝概念,或者说充当、填补了西方之上帝在中国文化中的空缺。唐君毅指出,儒教之“天”的独特性在于,“天”作为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它始终是与人的终极存在即人的超越性相关联的,是根植于人之内心的价值实在。“自在性”而非“彼在性”(或者说“彼岸性”)的内在特质是唐君毅对儒学宗教性的重要认识。在这一点上,唐指出,在其他宗教如基督教中,人对上帝的存在持绝对相信态度,但是除了救世主以及先知外一般人是不能直接证见上帝的,也就是说,上帝在基督教中是一种逻辑存在,是证明推理的存在,由此神与人之间处于一种隔离状态,或者说人性被压抑、包裹在神性之下。而在唐君毅看来,这种人与超越价值存在的隔离在儒教中是不存在的,在儒教中人人都可以“尽心、知性、知天”,即通过道德修养与践行可以直接体认到具有绝对之超越价值的“天”,人与“天”,即现实世界与终极圆满世界是一体的,超越性价值的体达是顺人之自然之性情的流露。通过与世界其他宗教的对比,唐君毅证实了儒学超越性的宗教实质,即“人之本心本性即天心天性”的天人合德之理念,彰显了儒学“即内在即超越”的本性与特点。超越性即在内在性之中,或者表述为“即凡而圣”,“极高明而道中庸”。儒家终极关怀的具体向度一方面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向上贯通,即通过道德人文精神的内在开拓而与天合德,这即是儒学的超越面、高明面;另一方面,是道德人文精神的平行扩充与向下延伸,即通过立德、立功、立言而使个体生命融入社会生命而达到不朽,这即是儒学的现实面、中庸面。这样一种以超世间与现世间为一体,通过人心(仁心)的持守以达到人与天的精神感通,由此下而达至人与人之间,通过“天德”即“人心”的流行生发,进而肯定一切人文、人本价值。由此,唐君毅坚信“儒者之自孔孟以降,即求诸己的自省自知自信之精神,此精神终将为人类一切宗教之结局地。人类宗教精神之发展,最后实即亦向此自信之精神而趋”[2]313。唐君毅自信的人文宗教观看似是儒家本位的,其实不然。唐君毅的宗教情怀并不是一民族的,并不局限于汉民族文化,而是基于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体验与敬重,是对人类精神之苦难的真正怜悯、恻隐之仁心。如果人类之宗教精神不能主宰其科学精神,人之求向上升的意志不能主宰其追求功利之实用之意志,这将是人类的灾难,而要想避免与拯救这一人类之不幸,唐君毅认为,就要建立一种人类新宗教精神。之所以要建立一种新宗教精神,在唐君毅看来,首先是因为现存宗教多被世俗化、功利化,因而偏离了真正的宗教精神;其次,新宗教精神是一种“太和”之宗教精神,可以化解各宗教间的冲突与矛盾,可以协调世界各大宗教。实际上,唐君毅所谓的新宗教精神其实是超越了一般宗教精神而又可顺承、接续一切之宗教的精神,它兼顾超越与现世,统筹内外、天人,在主客体之间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动态的平衡。用唐君毅自己的描述即为“完满之宗教,不仅当事神如有人格,必包含事人如有神格。亦惟由此而后吾人对异教中之人格,能加以尊礼崇祀,以成就以兼祀天与祀人,天人并祀之新宗教精神。此新宗教精神,即可协调和融各宗教,而使之各得其所,而永绝各宗教间之互相轻蔑之意,由此而可绝一切已往因宗教而生战争之种子”[3]。

三、唐君毅儒学宗教性思想的价值思考

唐君毅用“人文之教”这一概念回应了西方近代以来对中国文化所提出的“宗教意识薄弱”的挑战,有效探索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并对其“宗教性”作了思考,凸显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人文宗教性特质。唐君毅的“人文宗教观”,即对儒学所做的“即道德即宗教”,“即宗教即哲学”,“即内在即超越”特质的探索,强调了人的主体性与本位性,高扬了人的自我精神,对西方的“物本”“神本”思想的道德主体的缺失提出了质疑。唐君毅通过对人的道德主体的肯定以及“天”作为一种终极存在的价值实体的确立,兼顾了天人与内外,又涵盖了超越与现实,强调了超越的内在性,天心即人心,体现为仁德仁心的具体流行发用,通过人这一道德主体的躬身实践可以达到超越的理想世界,达到人之安身立命之道的完成。唐君毅的宗教意识始终是人文性的,人既是起始点又是理想的终极,达到的并不是西方宗教所谓的神的世界或者彼岸世界,而仍是一种人的世界,人在这样一种理想之境中实现的是一种“不逾矩”,“大人之浩然之气”,“民胞物与”的人文之境,是一种人在内在超越基础之上的安身立命之道的完成。于此,唐君毅将中国的生命智慧与西方宗教的超越智慧融合在一起,在人的安身立命的获得与超越价值的实现的双重视野下重新诠释了宗教精神,为宗教哲学开一新生面,显现一种成熟的宗教思考的人文趋势。

[1]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90.

[2]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07.

[3]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09.[4] 张祥浩.唐君毅思想研究[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5] 单波.心通九境:唐君毅哲学的精神空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6] 彭国翔.唐君毅论儒家的宗教精神[J].宗教与哲学,2012(6).

Morality or Religion——Tang Jun-yi's Exploration on the Religious Characteristic of Confucianism

LI Zhan-ke
(Institute of Politics,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China)

Tang Junyi,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modern new Confucianism,is a giant of the cultural consciousness.He takes Confucianism as his study and life purport,and developed an inherent and transcendent new religious spirit through his redefinition of the religious consciousness.He takes Confucianism as the standard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new world religion,and find a way of settling down the life of people.This reflects his concern for the ultimate humanistic appeal of life.

Tang Jun-yi;religious characterisitc of Confucianism;transcendence;inherence

B26

A

1008-6021(2015)03-0007-03

[责任编辑 陈希红]

2015-04-30

西南民族大学2015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2015SP450)。

李占科(1992-),男,山东菏泽人,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猜你喜欢
终极儒学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儒学在西部暨丝绸之路的传播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儒学交流在路上
应用儒学的兴起
——儒学创新发展的趋势与愿景
终极发明师
人文社科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