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正东
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定位分析
孙正东
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时代需求。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内部优势主要是生态良好、生物多样,有生态农业的实践探索;内部劣势主要是资源制约、生产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外部机会主要是宏观政策支持、工业反哺拉动、社会需求推动;外部挑战主要是政府监管与生产经营协同难度大,优质与优价的协同较难,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难度大。总体上说,安徽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要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
安徽省;生态农业;农业产业化;SWOT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2015年4月25日,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时代。5月20日,农业部等八部委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明确了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从过去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轨道上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1980年,在宁夏银川市召开的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李承宗,2005)。此后,这一概念在实践中不断推广。叶谦吉(1987)提出,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通过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复合循环机理,建立起多目标、多功能、多成分、多层次的组合合理、结构有序、开放循环、内外交流、关系协调、协同发展的农业系统的一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厉以宁(1991)认为,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系统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
学者们认为,生态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潮流。钟晓青(1996)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行模式。张燕(2010)认为,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要建立健全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制度。李文华(2010)指出,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知识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李太平(2011)认为,生态农业是一个开放的、平衡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农业系统,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关于安徽的生态农业,也有一些初步研究。赵颍南等(2001)通过分析安徽省县域生态农
业建设的实践,认为县域生态农业建设是加快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在安徽及全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石润圭(2003)把安徽划分为5个生态类型区域,通过对各生态类型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分析,分别提出了生态农业试点建设的重点和目标。朱湖根(2005)指出,安徽省在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原则,以“取得最佳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王晓峰(2008)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运用SWOT分析工具,就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
以上研究均为本文奠定了一定的前期基础。但现有研究也存在不足,主要是对现代要素考虑不足,没有结合产业化讨论生态农业。所谓现代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中国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融入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资本和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可以说是传统生态农业的升级版。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必须落实到产品、企业、产业上,也就是要走产业化道路。牛若峰(2002)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将农产品加工业和部分种养业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运营,创造较高的综合生产力,促进农村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手段,以品牌化、组织化、规模化为重点,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为目标,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形式。
安徽省是发展中的农业大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发展生态农业的良好基础。本文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出发,利用SWOT分析法,从内部优势(Strengths)、内部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外部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对影响安徽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一方面,分析安徽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为全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安徽省跨暖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等3个气候带,兼跨淮河、长江、新安江等3大流域,境内山川、平原、湖泊交错,自然景观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岗地兼备,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淮北平原平坦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皖南山区层峦叠嶂。全省多数县(市、区)为环境容量无超载和轻度超载地区,超载县(市、区)只有32个①《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网站。。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环境容量无超载,长江沿线地区超载较轻。由于拥有较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多数地区生态功能重要性显著。生态优势是安徽未来发展最大的竞争力,也是最大的品牌优势。
(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
安徽省生物资源10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木本植物30种,珍稀野生动物5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别有18种和368种②《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88年12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1989年1月14日林业部和农业部发布施行。。安徽省农业类野生植物列入一级保护的有2个、二级保护的有8个③《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8月4日由国务院批准、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发布。。目前建有野生大豆、野生茶、苦丁茶、中华猕猴桃、金荞麦、野生兰草、野菱、中华结缕草等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原生境保护点12个,位居全国第5。
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安徽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安徽农作物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为主,蔬菜、茶叶、蚕桑、水果等也有一定位置,布局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淮北地区主要是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杂粮等,江淮丘陵以水稻、小麦和油菜为主,沿江地区产水稻、棉花等,皖南、大别山区产水稻、茶叶、蚕桑等。安徽省是生猪、肉牛和家禽优势生产区域,
地方畜禽品种丰富,有44种畜禽遗传资源列入地方保护名录,皖南黑猪、安庆六白猪、皖西白鹅等已列入国家保护品种名录,这些为发展地方特色畜禽产品,改善产品品质和风味拓展了空间。安徽水产物种有40多种,鳜鱼良种产量居华东第一,河蟹健康养殖全国领先。
(三)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已有一定基础①本节中的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安徽省农委调查资料(2014年度)。
规模化生态种养具有一定基础。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安徽就开始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到上个世纪末,全省试点总数150多个,试点面积2250多万亩,受益人口500多万人。项目区重点推广猪(羊、牛、禽)—沼—果(菜、鱼、粮、菌)、小流域综合治理、种—养—加—菌(沼)、水田立体生态种养、果园立体种养、观光生态农业、矿区塌陷地综合治理等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涌现出了一大批县、乡、村试点先进典型,总结推广了一些技术成熟、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类型②安徽省农委《关于发布〈安徽省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的通知》(皖农环资〔2004〕9号)。。2014年6月,巢湖流域、黄山市入选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③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委《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批)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1667号)。。2015年4月,黄山市、池州市、宁国市、岳西县、霍山县等5市县列入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④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名单的通知》(发改农经〔2015〕822号)。。目前,全省建有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250多个,累计实施面积3700万亩,受益人口达600多万。
一体化产加销经营具有一定基础。新世纪以来,安徽始终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力推动了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8372.1亿元,同比增长12.7%,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2.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3年的1.8:1上升到1.98:1。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0家,全省39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2015亿元,同比增长12.5%,加工产值超过5亿元的产业化集群132个。
组织化新型主体培育具有一定基础。安徽省先后出台了促进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型经营主体呈蓬勃发展态势,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力军。截至2014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390家,超亿元的2177家,超10亿元的8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931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截至2015年4月底,全省农民合作社工商注册登记数55649个,比上年底增加3141个;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21901个,增加3035个;农机和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7164个。
标准化农产品品牌具有一定基础。安徽省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全省有部省级果蔬茶标准园323个,规模畜禽养殖示范场404个,水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42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80个。稳步推进农业“三品一标”生产。截至2014年底,全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0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23个;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452家、产品1410个;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280个,使用有机农产品证书38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24个。积极创建农产品品牌,农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3个(占全省总数的23.7%)、中华老字号17个(占全省总数的68.1%),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340个(占全省的29.4%)。涌现出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如粮油中的燕之坊、光明槐祥,畜牧中的符离集烧鸡、鸿润,茶叶中的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
(一)资源制约收紧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水缺的国家,人均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的耕地面积也有减少的趋势。安徽省人均耕地1.3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2亩⑤安徽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公报(皖国土资公告〔2014〕15号)。。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100立方
米,淡水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农业用水紧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安徽省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616亿立方米,人均淡水资源974.5立方米,只有全国的47.3%。安徽省农业资源不但人均数量不足,而且质量也不高,全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高标准农田建设较滞后。水资源分布不均,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的67%,但水资源只占全省的35.6%;长江流域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量的31%,而水资源占55%。农业资源人均数量不足和低质量直接制约着安徽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二)生产方式粗放
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攀升。2014年,安徽省稻谷和小麦两种口粮作物平均总成本每亩869.7元,和2010年相比增长了39.7%,其中平均人工成本增长48.4%,土地成本增长70.4%①安徽省农委调查资料(2014年度)。。在价格不提、补贴不增而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农产品价格提升空间受限。2014年,安徽省主要农产品中籼稻、小麦平均出售价格分别为132.1元/50公斤和113.6元/50公斤,均超过同期进口价格;农业“四补贴”达到99亿元,占财政支农投入的20%,按照世贸“黄箱”规则,继续增加补贴的空间很小。
农业开荒超垦、水土流失问题,化肥、化学农药过度使用问题都比较突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较大制约。全省化肥年施用量338万吨(折纯量),亩播种面积用量24.8公斤,利用率35%;化学农药年施用量5万吨(商品量,其中生物农药仅占10%),亩播种面积用量0.37公斤,利用率30%左右。种植业总氮、总磷流失量10万吨,占农业源该类总量的74%②根据安徽省2014年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得出。。流失的氮、磷导致农田土壤、水体等污染。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给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推广增加了难度。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58.5%,发达国家一般在70%到80%。农业发展依赖资源消耗、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三)产业层次偏低
一些地方产业结构、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单一,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而忽视品质;销售渠道不畅,农业整体效益较低;产业链条短,一二三产业之间融合不足;利益链连接不紧密,利益难分享,风险不能共担;农产品粗加工、简单加工较多,科技含量不高、品牌创建不足;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不足,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和文化价值挖掘不够。
第一,加工精度偏低。安徽省2014年农产品加工产值8372.1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5.3%;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98:1,低于全国2:1的平均水平。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为3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全省没有超100亿元的企业。
第二,研发深度偏低。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技术落后,大量精深加工技术装备和环保设备依赖进口。目前,安徽省大多数龙头企业缺乏研发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弱,在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中,建立产品研发机构的不足50%。
第三,品牌知名度偏低。安徽畜牧产品没有一家进入全国前10位。而河南“双汇”肉制品、“思念”速冻食品、“莲花”味精等都是全国食品行业第一品牌。
第四,利益连接紧密度偏低。利益连接关系还不够紧密,市场紧俏时,农户不肯把农产品卖给企业;当市场价低于合同价或市场出现异常情况时,有的龙头企业则压级压价,甚至拒收、拖欠收购资金。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
这些都表明,传统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必须在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一)宏观政策支持
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党中央
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农业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退耕还湿试点范围。
安徽省也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和生态农业建设。1995年初,安徽省确立了科教兴皖、外向带动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1999年4月,省政府批准实施全国第一个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纲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基本对策是节制人口、用好资源、保护环境。2011年,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经济、文化、生态“三个强省”的建设目标。2012年,省委、省政府发布《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2013年,省政府出台《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些,为推进安徽生态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反哺能力增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近年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4年全省生产总值20848.8亿元,财政收入3663亿元①安徽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济的发展,实力的壮大,为反哺农业提供了可能,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支撑,为推动现代生态农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发展空间。
(三)市场需求拉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单纯追求数量上的吃饱穿暖,不再满足于大路货的农产品,对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渔业健康养殖等科学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了积极的条件,也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面对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如何高效发挥政府引导、服务和监管作用,是安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面对的一道难题。
(一)政府监管与生产经营协同难度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监管手段和执法条件弱,不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需要。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业投入品监管等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农资市场上仍存在销售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的现象,农业投入品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时有发生,给农产品生产带来安全隐患。
(二)优质与优价的协同较难
与工业产品相比,农产品还没有形成健全的品质评价标准,农产品优质缺乏“可比性”;在农户分散经营条件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大多没有建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了解缺乏“系统性”;农产品品牌创建不够,品牌缺乏“认知性”。所有这些,导致农产品优质难以优价。
(三)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协同难度大
新时期推进农业发展,既要完成稳定产量、保障供给的首要任务,又要兼顾提高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既要适应国内发展环境,又要放眼国际竞争态势;既要解决好农业问题,又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将依然存在。
总体来看,安徽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所具备的优势大于劣势,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符合当前农业发展的实际。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现代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以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总抓手,全面推进安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是,依托3个平台(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美好乡村中
心村),实施5大示范行动(绿色增效、品牌建设、主体培育、科技推广、改革创新),探索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3个循环(以企业为单元的生态小循环、示范园区为单元的生态中循环、县域单元的生态大循环),实现3大目标(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安徽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莱斯特·R·布朗(2003)认为,转向生态经济是一场环境革命,其在观念上的转变不亚于16世纪哥白尼革命,在规模和影响上丝毫不逊于此前的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就安徽而言,首先要提高认识,形成全面推进安徽农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2)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由分散化的小生产向社会化的大生产转变,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由依靠资源和物质投入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上来;在农业利用方式上,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发展生态高效的农业模式,由依靠拼资源拼消耗转到可持续发展上来。
(3)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种养结构上,发展专用口粮和市场需求的特色作物,着力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在产业结构上,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融合互动;在区域结构上,因地制宜,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
(4)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品牌引领,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以品牌化运营打造产品生态圈,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以联合体组织打造企业生态圈,创建一批生态农场、生态农庄和生态企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产加销一体,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信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全产业链条的紧密型企业联盟。以复合式循环打造区域产业生态圈,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
莱斯特·R·布朗.2003.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北京:东方出版社:104.
李承宗,谢翠蓉.2005.生态农业研究的三个缺陷[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1):10-12.
李太平,桑闰生,马万明.2011.论生态农业的发展[J].中国农史(2):122-128.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2010.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展望[J].资源科学(6):1015-1020.
厉以宁.1991.论生态效益型的经济发展道路[J].科技导报(7):20-23.
牛若峰.2002.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J].中国农村经济(5):4-8.
石润圭.2003.浅析安徽省生态农业建设总体布局及建设重点[J].安徽农学通报(5):1-2.
王晓峰.2008.论欠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SW0T分析——以安徽省六安市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3):50-52.
叶谦吉,罗必良.1987.生态农业发展的战略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1-8.
张燕.2010.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保障制度研究[J].农村经济(5):102-105.
赵颍南,黄文星.2001.安徽省县域生态农业建设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109-111.
钟晓青.1996.也探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和刘巽浩先生商榷[J].农业现代化研究(1):33-36.
朱湖根.2005.安徽农业综合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江淮论坛(6):38-60.
责任编校:张朝胜 黄 琼
F327.54
A
1001-5019(2015)06-0141-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L04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3&ZD025)
孙正东,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044)。
10.13796/j.cnki.1001-5019.2015.0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