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义周,袁绪玲,姜秀芹,郑慧敏,樊和平
(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 宿州 234000)
平原地区美国白蛾普查监测技术初探
陈义周,袁绪玲,姜秀芹,郑慧敏,樊和平
(宿州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局,安徽 宿州 234000)
针对近年来美国白蛾在宿州市快速蔓延的严峻形势,宿州市对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连续观察以及对调查监测技术进行了具体研究和大量实践,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平原地区的美国白蛾普查和监测技术,旨在为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研究、科学普查及监测提供参考。
美国白蛾;调查;监测
美国白蛾是一种适生范围广、繁殖力强、传播途径多、蔓延暴发快、危害性和除治难度大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对300多种森林植物和农作物有直接危害,是我国第2号森林植物检疫对象[1]。2012年传入安徽省,同年9月6日,宿州市首次发现疫情[2]。通过3年来的疫情调查、监测及对美国白蛾生活习性的观察,初步研究出平原地区美国白蛾普查和监测技术。
美国白蛾在宿州市1年3代,以滞育蛹越冬。雄蛾比雌蛾羽化早2~3 d,并多在傍晚和黎明活动、交尾,白天静伏于寄主叶背和草丛中。交尾结束后1~2 h,在寄主叶背上产卵,卵排列成块状,其上覆盖有白色鳞毛,历时2~4 d,分2~3次完成,大部分卵粒于第一次产下,且孵化率高,一般在96%以上,而且较整齐。越冬代成虫多在寄主树冠的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则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雌蛾产卵期间和产卵完毕后,始终静伏于卵块上,遇惊扰也不飞走直至死亡。该虫喜生活于温暖、阳光充足的地方,不深入大片林子内部。成虫飞翔力不强,有一定的趋光性。平均气温23~25℃、相对湿度75%~80%最适于卵的发育,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性,并在卵壳周围吐丝拉网,1~3龄群集取食寄主叶背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片呈白膜状。4龄开始分散,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片缀合成网幕,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 m。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仅留叶片的主脉和叶柄。末龄幼虫取食量占整个幼虫期总取食量的50%以上。
1.1 传播途径
美国白蛾本身传播能力有限,只能短距离扩散,人为活动是主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货物运载的车辆、船舶等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3-4],其各种虫态都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传播。例如幼虫可以通过各种农副产品及植物性包装物,蛹和卵通过苗木携带,成虫可附着在车、船及货物上等扩散传播[5]。
1.2 危害特点
美国白蛾对树种的危害有明显的选择性,笔者在普查中发现,在宿州市主要危害杨树、榆树、柿树、泡桐、法国梧桐、杏树等。在幼虫期有结织白色网幕群居的习性,而且幼虫网幕期较长。美国白蛾为食叶性害虫,隐蔽性差,被害状明显,在后期很容易被发现。它有较明显的趋光、趋化、喜湿、喜温性,易发生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活区域主要在人们活动范围的树木上[6]。
2.1 普查树种
美国白蛾在宿州市主要喜食杨树、榆树、柿树、泡桐、法国梧桐、杏树等,因此这些树种可以做为重点普查对象[2],尤其在新发生区更易于发现疫情。
2.2 普查场所
美国白蛾传播方式主要是人为传播。因此应重点调查与疫区邻近的村落、木材加工厂,来往于疫区的公路、铁路及其沿途村庄的树木,货物集散地或疫区设在非疫区的物资转运站等。根据美国白蛾的生长环境,应调查阳光充足、温暖、高湿的地区,要把有气味的饭店、臭水沟、厕所、牲畜圈等附近的树木作为普查重点[7]。
2.3 普查时间
普查最佳时期为幼虫网幕盛期、末期,即第1代6月1日至6月15日;第2代7月20日至8月10日;第3代9月1日至9月20日。成虫期以黑光灯和性诱捕器诱捕,越冬代成虫应从4月20日开始,一般1个月之内成虫期结束;第1代成虫期应从6月20日开始,监测1个月,紧接着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从7月20日开始,8月底结束。
2.4 普查方式
采取踏查和详查相结合的普查方式,在踏查的基础上,设置标准地进行详查。疫情普遍发生区域可以采取抽查的方式,零星发生区域必须全查。皖北平原地区地型简单,以平原为主;树种简单,以杨树为主;林型简单,以纯林为主。因此,可以把一个自然村作为最小调查单位,大型林带和居民小区等城镇居民点单独作为一个类型划分出来进行调查。
2.4.1 乡镇、站点、货场、厂区、公园、居民小区林木
零散树木,逐株进行详细调查,按每60株乔木折算为667m2;小灌木或绿篱发生疫情的,零星发生的计算为667m2,连片超过667m2的按实际面积计算。成片林木的,零星发生的计为667m2低虫口面积;多点或块状发生的,按照实际面积计算。
2.4.2 公路、铁路、河堤等带状林木
以一个乡镇为一个调查单位,采取踏查方式,先调查是否有疫情。连续发生疫情的每不长于5 km设置1个标准地,设标准树50~100株,逐株详细调查并记录,统计虫株率和危害程度等内容,按总长度乘以宽度计算面积;零星发生疫情的,按发生点的宽度乘以100 m计算为低虫口面积。
2.4.3 以一个自然村为基本单位,设为1个小班
村庄、农田林网的林木按资源统计规定的标准折算面积,片林按实际面积计算,先踏查是否有疫情发生。单点零星发生,计算为2 hm2低虫口面积。多点发生,村庄辖区内只一个方位发生的按小班的1/4计算;仅两个方位发生的按小班的1/2计算;三个以上方位发生的按全部小班面积计算。每个方位,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设置不少于3块样地,每块样地选出50~100样株进行详细调查,统计虫株率和危害程度等。
2.4.4 成虫期监测
成虫期使用性诱捕器或黑光灯等诱捕成虫达到监测的目的,但黑光灯在新发生区诱捕的效果不太好,虫量少的情况下不一定能选到正确的诱捕点。诱捕器监测做为网幕期普查的辅助手段。
2.5 组织方式
以乡镇为基本单位(疫情普遍发生后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由乡镇林业站(行政村)具体负责实施。以县级森防站人员为基础力量,抽调业务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成立普查技术小组,负责全面的普查监测,指导整个普查工作。
2.6 普查要求
实行全面普查与重点普查相结合,以重点普查为主;群众普查与专业普查相结合,以专业普查为主;“条条”普查与“块块”普查相结合,以“块块”普查为主的普查方法。在疫区,要调查发生程度、发生面积和发生范围,要求发现疫情后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做到当年传入、当年发现、当年扑灭。
主要是观察美国白蛾的网幕、幼虫、蛹、成虫等。
3.1 蛹期
主要监测调查地点是曾经有被害树木的村庄,重点在房子的屋檐下或墙角有棱角的地方,肉眼查看是否有茧,美国白蛾蛹往往是被一层疏松的茧壳包裹,有群居的习性。越冬代蛹主要在以上区域,第1代和第2代有一部分直接卷在叶片内化蛹。这一特点也是第1、2代成虫产卵比越冬代高的主要原因。
3.2 网幕期
美国白蛾监测、普查的最重要时间就是网幕期,此时最容易发现,2~4龄期网幕比较典型,组织调查监测最合适。调查的要点:首先,选择重点监测地点。以交通要道、货物集散地、靠近疫区、脏乱差、林下人员活动较少等地为主。其次是找准时间点。根据外地经验,结合本地气候,预测当地的网幕期。再次,先找泡桐、桑树、法国梧桐等叶片较大的树种调查,再以杨树等本地主要树种调查。最后,沿调查路线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慢速行进,用肉眼迅速在树冠外缘甄别,发现叶片有异常,立即停下来仔细查看判断,步骤是:颜色区别于正常叶片→枯叶状→有网幕→网幕内有虫粪和幼虫。
3.3 成虫期
未发生或新发生区推荐使用性诱捕器监测;老发生区推荐使用黑光灯监测,可以重复多次使用,诱捕效果都比较显著。悬挂地点:交通要道、货物集散地、最靠近疫区的接壤地带和其他有可能最先传播进来的区域。诱捕器的悬挂高度,一般来讲,越冬代挂的要低一些,2~3 m之间;第1代和第2代成虫期一般挂在树冠中央的高度,或树干开始分枝的部位。过低容易被破坏,过高诱捕效果不好。性诱捕器的诱芯寿命有限,每一代悬挂20 d左右收回室内,及时放进冰箱低温室,可以有效延长诱捕寿命和效果。黑光灯要悬挂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阻挡物越少效果越好。
通过连续几年的调查监测,摸索出了一套比较适合平原地区美国白蛾疫情监测的方法。首先,积累美国白蛾防控知识。通过网络、考察、培训等途径了解疫情调查监测的方法,新发生区要在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测,采取人工普查与使用性诱捕器等方法相结合,同时要密切关注周边区域疫情动态。其次,疫情普查要组织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小组,专业调查与乡镇林业站人员调查相结合。最后,一定要组织调查监测人员现场观察美国白蛾的形态,亲眼所见远优于听讲座。
[1]国家林业局植树造林司,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检疫总站.中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及检疫技术操作办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3-12.
[2]陈义周,樊和平,董广平,等.淮北地区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试验研究初报[J].安徽林业科技,2013,39(5):14-19.
[3]张乃芹,耿建芬,王金梅,等.鲁西北地区美国白蛾的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4):109-112.
[4]王秋芬,郭红珍,胡启蒙,等.美国白蛾的防控瓶颈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80-3382.
[5]王彬,冯雪.美国白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湖北农业科学,2009,48(10):2446-2447,2483.
[6]冯术快,卢绪利.北京市昌平区美国白蛾生物学特性观察及综合防治[J].植物保护,2009,35(5):168-169.
[7]柏秀丽,蒋祖钦,张善琮,等.美国白蛾监测普查及综合防控技术[J].新农村(黑龙江),2013,(24):308-308.
(责任编辑:杨婷婷)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echniques for General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Hyphantria cunea in Plain Regions
CHEN Yizhou,YUAN Xuling,JIANG Xiuqin,ZHENG Huimin,FAN Heping
(Forestry Harmful Organism Control and Quarantine Bureau of Suzhou City,Suzhou 234000,Anhui,China)
In view of the serious situations of rapid spread of Hyphantria cunea in Suzhou City,a package of techniques for general survey and monitoring of Hyphantria cunea suitable for plain regions were summarized based on observation of it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ecific study and much practice on its survey and monitoring techniques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its biological study,scientific survey and monitoring.
Hyphantria cunea;Survey;Monitoring
S763.3
A
2095-0152(2015)04-0055-03
2015-03-30
2015-05-06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推广示范项目(编号:〔2014〕TG02)。
陈义周(1964- ),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E-mail:ahszslj@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