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涛
人类在出生后,大脑有一段脑神经细胞增加的时期,之后则会减少不必要的脑神经细胞,发展脑神经回路。也就是说,儿童的脑部始终处于发育当中。
3岁以内的儿童,脑神经细胞会不断增生。脑神经细胞数量在3岁~4岁时达到高峰,到7岁左右会减少一些。这个现象非常奇妙,这是因为在3岁~7岁这段时间,为建立大脑信息传导回路,大脑会消除妨碍回路网形成的细胞。我们把这种脑神经细胞减少的现象,称为“修剪现象”。“修剪现象”告一段落后,脑神经细胞的增减趋于平缓。7岁~10岁之后,大脑进入脑神经细胞间的信息传导回路的发达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成人大脑。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基本定型,所以3岁、7岁、10岁不但是脑部发展的转折点,更是强化潜能的黄金期。一旦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就算日后上再多的才艺班也补不回来。所以,家长要想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就要好好把握这三个黄金时期!
大脑发育的三个黄金期
1. 0岁~3岁:发展大脑本能
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而要打造长大以后也很活跃的大脑基础,重点就在训练脑神经细胞具备最基本的本能。
3岁之前的孩子脑部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这些本能会让幼儿出现各种特征,如:想竞争、想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或是想成为妈妈或兄弟姊妹等周围人的同伴。比方说,你告诉孩子:“把玩具收好。”可是孩子无动于衷。这时,你不妨改说:“我们来比赛,看谁收拾得快?”孩子听了就会马上开始整理。你叫孩子:“快跑!”孩子依旧慢慢吞吞,这时不如提议:“看谁先跑到那边?”孩子就会产生斗志往前跑。这些都是幼儿的生存本能,他产生了想竞争的特性后进一步引发的反应。此外,儿童不喜欢填鸭式地被人硬塞太多知识,但是真的学会了一点点新东西,又会觉得很开心,这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模仿、想自己做事的特性。
要锻炼孩子的脑神经细胞本能,就要善用孩子这类“想要……”的特性,和孩子展开竞争,让他累积一些竞争的体验。
对0岁~3岁的孩子,不用要求成果,不要想着孩子会做很多事或者是不是比别人强,重要的是让孩子愉快地玩耍,并且经常夸奖他。
2. 3岁~7岁:戒除大脑坏习惯
“待会儿再做”这句话代表的意思是“不想做”。换句话说,老讲“等一下”的孩子,大脑没办法培养主动去做的意识,他就不会启动自我酬偿系统;自我酬偿系统不起作用,思考力和记忆力自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加上没有贯彻到底的企图心,最后孩子会变成一事无成的人。
如果孩子习惯性地说“等一下”,先想想他为什么不想马上去做。若是因为有其他想做的事,比方,孩子正在打电玩,所以听到要收拾房间就回答“等一会”。遇见这种状况,你可以问孩子:“现在赶快收拾,吃完饭就可以尽情地打电玩了,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呢?”这种方式就是要促进孩子的自我酬偿系统作用启动,让孩子主动说出:“我现在就去收拾房间。”
此外,如果孩子本来就不喜欢收拾房间,不妨花点心思设计出类似比赛的机制,和孩子同乐,让孩子去除厌恶情绪。总之,请仔细观察孩子,并且妥善引导,别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等一下”的拖延习惯。
3岁~7岁,彻底打好脑神经传导回路网的基础非常重要,这个阶段并不是教授知识与技巧的时期。这个阶段要把目标放在打好基础,打造念书和运动都能兼顾的大脑,将心力放在改掉影响锻炼大脑功能的坏习惯上。
3. 7岁~10岁:培养大脑的主动好习惯
7岁~10岁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对孩子说“快去念书”这种话。
这个时期的儿童,接受的指示、命令越多,表现就会越差,因此具有丰富育儿经验的父母想妥善地给孩子指引一条明路,关键就是提出好的问题。建议在这种状况下,利用好的问题,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怎么做”来询问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
比方说,如果孩子不擅长自然科,父母光说:“自然科要多用功啊!”或是:“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这样是没有办法激发孩子动力的。不如改用这种方式:“妈妈小时候也很怕自然科。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几次下来,自然科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要不,你也这么做吧。”
话说到这里,明白地把答案说给孩子听也无所谓,或者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的方法,就说:“说不定还有更好的方法,你先想一想,明天再说吧!你是妈妈的小孩,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的。”用这种提议来激发孩子。等到孩子努力想出办法之后,别忘了大力称赞:“真不愧是妈妈的小孩!”借这种方式养成孩子自我思考的好习惯,才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
7岁~10岁之后的大脑潜能锻炼重点,在于运用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要提升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妥善引导孩子的关键就是“提出好的问题”。
锻炼大脑潜能的10个方法
日本脑力开发权威林成之博士根据多年研究,归纳出10个锻炼孩子大脑潜能的方法,让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激发孩子大脑功能的全面运作,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孩子的判断力和理解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1. 培养对事物感兴趣与喜爱的能力
要想充分刺激大脑的功能,必须抱着对所有事情都感兴趣的积极态度,培养出凡事都想尝试的主动性和乐观、开朗的个性。这样一来,接触新信息时就会产生“好像很有趣,我可能会喜欢”的想法。
另一个重点就是:喜欢上学校老师这类指导者。每个人都一样,面对自己讨厌的人,通常提不起劲听他说话,不管对方讲了什么都听不进去。一旦讨厌某位老师,就会连带讨厌他所教的科目,当然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当孩子回家抱怨被老师骂了、说老师坏话时,父母千万不能跟着附和,反而应该开导孩子:“不过老师也有优点哦!”帮助孩子渐渐喜欢上老师。
2. 聆听他人说话,并真心感动
大脑中有掌管感情的尾状核,在情绪活动中会提高判断力和理解力。当我们听别人说话或接触到新知识而有所感动,觉得“好厉害”时,就能促使大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凡事都持不屑一顾的轻蔑态度是非常糟糕的,我们要告诉孩子:“说不定会很有趣啊。”“也许能学到不一样的新知识。”帮助孩子养成对每件事都认真倾听的习惯。
跟孩子一起听他人说话时,就算是我们早就知道的事,也要说:“好棒啊!”“很有意思!”培养孩子感动的能力。
3. 培养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率真个性
这里所说的率真,指的是抛开得失、全力以赴的态度。主动去做,并且设法完成──如果没有这种态度,自我酬偿系统就不会产生作用。倘若总是计较得失,老想着不用太拼也没关系,大脑就无法充分发挥潜能。不偷懒、全力以赴地去做事情,才能让大脑的能力发挥到极致。
4. 绝口不说“没办法”“太辛苦”“办不到”等否定词语
做事遇到困难或觉得很辛苦时,我们总会脱口而出一些否定字眼,比如“没办法”“太辛苦了”“办不到”等。说出这些否定的话或是有这类否定的想法,都是大脑在表现自我保护的本能。一旦心里想着没办法、做不到,大脑就会为信息贴上负面标签,思考力与记忆力都会大大减弱。如果老是负面思考,就算原本做得到的事情也会变成做不到,或是得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
重视大脑潜能发展的父母不应该让孩子听到否定字眼。此外,要经常鼓励孩子,对孩子的认真付出表示赞美,别让孩子陷入负面思考当中。
5. 一鼓作气朝着目标前进
想让自我酬偿系统充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一点是处理事情时要迅速判断、执行,并且一鼓作气地朝着目标前进。这么一来可以避免“这样真的好吗?”“搞不好会失败”等想法进入大脑,带来不好的影响。
激发大脑能力所需要的全力以赴和埋头苦干是不一样的。我们不该教孩子只知认真地埋头苦干,而是要教他们订立目标、全力以赴,然后一口气达成。
6. 不要有“大概懂了”的半吊子态度
自我酬偿系统会受到自己作决定、希望由自己达成的情绪所驱动。换句话说,一旦认为已经完成目标了,自我酬偿系统的功能就不再充分运作,思考力等大脑功能也会随之降低。比方说:跑步时想着“快到终点了”,速度就会慢下来;念书时若觉得“大概都懂了”,思考力就会降低;一想到“这件工作就快结束了”,效率就会变低,结果拖很久都没做完。
只要脑中一浮现“大致好了”“差一点就完成了”的想法,就要马上命令大脑别再想了!养成以完美为目标的态度,加上越到最后越有“接下来的才是关键”的想法,是锻炼大脑潜能非常重要的一环。
7. 对重要的事,要一再复习并反复思考
大脑有个特性,就是会在瞬间对新信息产生反应。因此,无关紧要的记忆或部分、残缺不全的记忆,会因为接收新信息而被抹去,之后就被渐渐淡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记得今天吃了什么,却想不起来四天前吃了什么,或者想事情出了神而忘了原本要做的事情的原因所在。
要想牢牢记住学习的内容,必须在大脑一开始接收信息时就贴上正面标签,然后仔细思考。此外,为了不让记忆只留下一部分,反复地复习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想着大概记住了,大脑的功能就无法完全运作,所以必须持续复习直到完全记住才行。
8.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失败
在大脑自我保护的本能作用下,人会有防止自己受伤或被人责备的强烈念头,这么一来就会变得无法承认失败,或者无法面对未达成的目标。不承认失败会让大脑功能的运作产生大问题,因为大脑原本需要一个明确而具体的目标才能够发挥作用,要是没有决定何时完成、怎么做,大脑就没办法努力工作。
在锻炼大脑潜能的过程中,大人除了要对孩子取得的成绩不吝赞美,同时也要正视孩子做不到的事,引导孩子加以克服。
9.培养尊重别人的能力
想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让人生过得充实,就得了解他人的想法,彼此心意相通。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出能和他人大脑“同步发力”的头脑。
同步发力的能力是以真诚的对话、站在对方立场着想、尊重对方等条件为基础,其中,尊重别人是从小就必须养成的习惯,其重点在于父母亲本身要具有尊重他人的能力。要是父母总是瞧不起他人或嘲笑他人,孩子自然也不会懂得如何尊重他人。父母不妨这么做:尽可能地留意他人的优点,并且跟孩子一起讨论,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欣赏他人,进而尊重他人。
10.以“类似问题”来训练判断力
反复思考有助于提升思考的深度,经过一再思考,我们可以体会到“猛一看似乎相同,其实却有微妙差异”的感受。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辨别微妙差异的能力,就无法产生新的发现或独特的思想。
例如:眼前有两件红色物品,不要只用一句“这是红色的”简单带过,不妨问问孩子:“你喜欢哪种红色?”如果有两个苹果,可以问孩子:“你想吃哪个?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就会注意到二者之间的微妙差异,提高大脑的分辨能力。父母不妨试着在不同情境中这么问孩子:“你要选哪个?为什么呢?”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