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看病全仗“胆子大”

2015-12-15 17:36陈慰
文史博览·文史 2015年11期
关键词:赤脚医生药箱卫生院

陈慰

在父亲的书房里,有一本1969年出版的《赤脚医生手册》,他常常会拿出来静静地翻阅,那回忆的眼神似乎又回到了当年身背药箱的岁月。我知道对于当过赤脚医生的父亲来说,这本书有着多么深重的情感。

这本厚厚的、书页早已泛黄的《赤脚医生手册》,里面有些撕裂的书页已被父亲细心地粘合了起来。我知道在当年,它简直就是一本“全科医疗医药宝典”,从常见的咳嗽、呕吐到复杂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从灭蚊、灭蝇的防病知识到核武、生化武器的防护,从针灸、草药到常用西药,无所不有,内容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务求实效。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本书为解决几亿人的医疗问题立下了汗马功劳。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1969年,《赤脚医生手册》出版了,立刻成为风靡全国的畅销书,当时每一位赤脚医生的手里都有一本,他们在出诊回来的路上,在收工休息的空隙,完成边学边干的特殊使命。

父亲因为出身于医学世家,所以被选中到太仓县卫生学校培训了一年,其间学了内外科、中西医、护理以及针灸等简单的诊病治病护理知识,然后,他开始了赤脚医生的生涯。那时的赤脚医生待遇很低,每月只有6元钱,但他还是把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本《赤脚医生手册》。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当年的赤脚医生都会针灸,而在学习时有句名言说“宁肯在自己身上试验千次,也不在阶级弟兄身上错扎一回”。学员们要先在自己身上或者互相练习,于是父亲对着《赤脚医生手册》,拿起银针就往自己身上的穴位扎,心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能放在口头上”的想法,经过勤学苦练,终于初步掌握了针灸技法。

“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作为赤脚医生,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来叫,父亲就会背着一个印有红十字的药箱赴诊。他不怕脏,不怕累,哪家大爷有病了,哪家大姐不舒服了,他都了如指掌,送医送药到他们家中。在那个时候,父亲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更被认为是农民生命的守护者和救命恩人,因而备受敬重。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出诊远翻千重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这首40多年前脍炙人口的《赤脚医生之歌》,真实反映了农村赤脚医生的工作生活。当年父亲当赤脚医生还不到20岁,看病全仗着胆子大,正因为如此,第一个病人就让他树起了在村民心中的威信。那次是一个患有高血压还爱喝酒的老太太,中午酒后晕倒了,下巴磕出一道大口子,血流不止,她的家人马上来喊父亲去诊治。父亲看情况严重,建议她去公社卫生院,可老太太说:“去卫生院得走多少路?还不流血流死?”父亲赶紧翻《赤脚医生手册》,看书上对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然后拿出缝合工具,壮着胆子赶紧干了起来。他像缝衣服那样,也不去管针脚大小,缝出了一头汗后,那血就止住了。老太太一看血止了,逢人就说我父亲是个干医生的料,这么小年纪就能缝伤口。

后来,父亲越来越得到村民的信赖,在村里的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要超过村干部。谁家来了客人都以能请他去作陪为荣。这是一种对赤脚医生的信赖。

到了夏季,农村中儿童肠炎、痢疾发病率很高,而且发病急,抢救刻不容缓,父亲就废寝忘食地连夜奋战。不但要走家串户发药,还得讲解预防知识,通常一天吃不上一顿饭,睡不上一次安稳觉。

乡村里的小孩怕打针,他便千方百计地哄逗小孩,或是给他们讲故事,或是为他们唱歌,有时甚至买上一颗糖送给小孩,待小孩的注意力分散时,一针下去就完成了。因此,村里的小孩见了父亲既爱又怕,总会怔怔地盯着那红十字药箱——那里面既有糖果,更有针筒。

能把党的温暖送到村民的心坎上,是父亲最高兴的事。在当赤脚医生的日日夜夜,经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他成功地完成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经过父亲的不断努力,我的家乡太仓的一个小山村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急重病不误诊、花小钱治大病、不花钱也治病的农村医疗模式,为当地村民解除了痛苦。父亲也因此锻炼了自己,成了一名出色的赤脚医生。

“文革”结束后,父亲到了县卫生院工作。如今虽然退休了,但每当他望着家中墙上挂着的深棕色药箱时,回忆起在田间地头和农民们拉着家常看病的情景,总是说那是他一生无怨无悔的选择。虽然赤脚医生已经成了一个历史名词,但那些伴着激情和泪水的岁月,永远留在了他温暖的记忆里。

猜你喜欢
赤脚医生药箱卫生院
我家有位“赤脚医生”
基层卫生院成本核算与绩效分配研究
基层卫生院消化性溃疡内科治疗效果探讨
老照片里的赤脚医生
乡镇卫生院应加强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
乡镇卫生院的内部控制管理的难点及对策分析
找不到地球的屁股
CITY OF LIFE AND DEATHBY ROBERT POWERS
浅析政治力量在赤脚医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