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

2015-12-15 21:59鲍春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0期
关键词:高校党建工作和谐校园创新机制

鲍春燕

摘要: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员是我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人才储备力量,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建设整个高校和谐校园来说有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原则出发,对其中的党建工作问题进行分析,创新发展思路,为高校党建的发展机制出谋划策。

关键词:和谐校园;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058-02

学生党员是高校人才力量中的优秀分子,对于这些优秀的人才,如何制定合适的发展机制进行不断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节拍,是党建工作创新研究的重中之重。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建设整个高校和谐校园来说有相辅相成的作用,用创新的党建机制引领和谐校园的发展,并用和谐校园的氛围带动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的实施,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每个人都想看到的。但是在新时期的发展中,随着高校学生党员的数量逐渐增多,而质量相比以前却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针对这样的问题,如何在和谐校园的视角下进行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研究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挑战,本文主要从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基本原则、面临的问题和创新发展途径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性

1.提高高校学生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是提高高校学生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无论以后要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觉悟。然而目前的在校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周岁左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定性,思想政治觉悟还有待提高,因此高校的党建工作就会发挥它不可取代的作用。党建工作从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中,逐步提升学生的政治觉悟,加深政治思想的认识。对大学生的思想模糊区域进行思想知识的弥补,树立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号召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政治觉悟,成为一个素质上有魅力、思想上有觉悟、能托起“中国梦”的接班人。

2.充实高校党员整体建设中的后续队伍建设。高校作为优秀青年人才的聚集地,是吸收优秀党员的重要场所,尤其在和谐校园的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下,党建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我国的未来需要青年的力量,社会的未来需要青年的力量,而作为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在高校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加强对党员后续队伍的建设,强化党建工作,把优秀的人才引进来,为党的前进发展不停注入新鲜的血液,在和谐校园环境下永葆党员生机。

3.弘扬校园和谐正气之风的需要。大学校园是青年人聚集的场所,而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的激情和热血让校园时时刻刻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果对于这样庞大的青年团体不能确立一个完善正确的指导思想,很有可能影响整个高校和谐正气之风的树立,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也有极大的不利影响。而党建工作作为先进思想的传播途径,对于校园和谐气氛的建设和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党建工作能帮助学生树立成熟科学的三观导向,弘扬校园正气之风,让青年学生的一腔热血为党的事业发光发热。

二、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应把握的原则

1.互联互助原则。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要将方方面面的单位部门融合在一起,互联互助,共同为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发展出谋划策、积攒力量。各部门之间应该紧密配合,积极吸收先进的科学知识,突出部门之间的联系,互帮互助,共同为高校的党建工作创新机制发展而努力。

2.紧跟时代原则。在和谐校园的大环境下,高校的党建工作创新机制研究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前进的步伐,积极学习并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以及群众路线等重要思想,要把对党建工作理论的研究放到现实的层面上考虑,要以社会主义体制为主线,对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通过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其对高校学生思想上的引导作用,抵制一些外来糟粕思想对大学生的侵害。

3.科学规范原则。对于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机制来说,必须要在科学规范的原则下发展,要根据党建工作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把握其中的连接条件和运作方式,在科学规范的指引下,不断让党建工作走上成熟发展的道路。

三、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

1.入党动机不单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思想文化中的一些糟粕部分正逐渐侵蚀着高校青年学生,那些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迅速蔓延使得青年大学生对于入党的认识趋向功利化,很多人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追求意识也越来越薄弱,再加上社会求职的压力影响,大学生看到的更多是入党的现实意义。只要是对求职有好处的都愿意去争取,从而就出现了很多人盲目入党的现象,他们普遍认为只要入了党,就能够增加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的机会,这种不单纯的心理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

2.学生党员数量多、质量不高。在高校传统的入党机制中,一般只是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判的标准,而忽略对于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政治思想、综合素质等素质方面的要求,有些高校在此方面把握不严,甚至有的就只是走个形式。其次,高校对于学生党员转正后的党建教育设置不周,很多转正后的学生党员都忽视了对党的新思想、新动态的深入学习,这会使得很多学生党员转正后对党的认识不清,态度随便,甚至做出违背党的原则的事情,从而影响了学生党员的质量,而出现了学生党员数量多、质量较差的现象。

3.党建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现今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的党建基层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来组织的,而仅仅依靠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的观察和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有些辅导员工作任务重,没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党员进行了解,可能会影响整个党建队伍的质量,甚至会发展不合要求的党员现象。这不论对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还是对于我党后备力量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endprint

四、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途径

1.师生共建 强化入党培训教育机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入党形式化培训的现象,要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只有对学生党员培训发展工作进行不断深入的探索,充分认识到师生的共同作用,发挥好教师作为知识的传达者所扮演的引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才能从根本上给予培养学生党员的思想认识不断进步的动力。要坚持党课、形势政治教育和相关实践活动并行,积极开展党内民主评议讨论、党内先进思想学习活动等,提升学生党员的整体思想政治素养和党的新动态的理论了解,帮助学生党员建立科学的发展思想,提升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2.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师生人员的素质建设。对于高校的党建工作来说,应该有一群优秀的党建工作者引导其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所以应该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师生人员的素质建设,保证高校党建队伍领导工作的积极地位,除此之外,基层党组织对于学生思想行为的观察室至关重要的,应该加强辅导员和已转正学生党员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观察监督培养,从根本上对他们的行为和缺点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辅导员老师和已转正学生党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素质建设,要严格把握学生党员的审核关,做到尽职尽责,拒绝腐败,这是对自身工作的负责,也是对学生党员的负责,更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实后备力量的负责。

3.夯实科研基础、突出高校党建特色。高校应该要清楚自身的科研优势,突出自身的党建特色,要夯实自身科研和学术基础,提升高校的学术氛围和学术力量,同时要提高学生党员的学术能力。高校党建工作应该要对学生党员的学术能力水平做出具体要求,要考虑学生党员作为学生群体里出类拔萃的优秀分子应该所具备的相关素质要求。总体来说,对于高校党建工作,应该以学术科研为基础,突出高校学术氛围浓厚的特点,培养学生党员的科研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党员的学术能力,让学生党员学术能力不断进步。

4.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和谐校园党建工作开展。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基于网络平台上的教育宣传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已经成为现代教学与网络环境下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宣传模式。对于高校党建工作来说,更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党建工作网站,推出一批导向正确、体现时代特色、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心理要求的主页和栏目。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运用柔性管理模式,激励师生员工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党建管理上要实行目标管理;在组织设置上,要根据高校变革的方向和要求,灵活设置,做到党建工作网络平台的建设既有利于开展业务工作,又有利于加强管理。

5.推动地区范围内高校间共同管理学校党建环境 为和谐校园凝心聚力。对于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党建活动,要集中发挥地区高校之间的联系优势,共同出谋划策,把学生党员的发展建设问题提升到一个重要的共同意识层面上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共同管理积极为交流党建工作管理的开展积累经验,比如,高校党建工作可以联合各个学院的党支部小组,针对积极入党分子进行全方位的思想、行为、意识等的教育监督;同时,联系各学院教学部门和学科老师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评判并提出要求,提升积极分子的学术素质能力;最后,加强高校党组织相关人员与学生党员之间的思想和认识交流,为学生党员的能力素质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总体来说,高校党建工作应结合十八大的精神,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对于党建工作中的难点,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要新思想,坚定高校党建工作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方向,夯实科研基础、突出高校党建特色、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方向引导作用,并推动各方面共同管理学校党建环境,为和谐校园凝聚力量。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党建工作和谐校园创新机制
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创新机制研究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从提升科学水平角度分析高校党建工作
我国信访制度缺陷与创新机制研究
县级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