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忠 顾建红 袁燕 卞建春 刘宗平 王志强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天,人才的竞争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而培養人才的主阵地在课堂。因此,如何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赏识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那么教育究竟还要不要惩?提到惩,人们立刻就和惩罚或是体罚相提并论,从而在教育时瞻前顾后,有时就会丧失教育的最佳时机,往往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其实适当的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权力,也是教育者的义务。惩戒本身并没有错,人们反对的也只是惩罚过度,即体罚。本文试图区分惩戒与惩罚,并提出惩戒的艺术性以及实施惩戒所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惩戒;惩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007-02
提到惩戒,我们很容易将它与惩罚甚至于体罚联系起来,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推崇得最多的就是“赏识”,批评得最多的则是“惩罚”。诚然,对受教育者进行赞美和鼓励,激发他们积极性,使他们扬起理想的风帆,唤起对真善美的渴望,这的确是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但是,有一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当我们面对那些一而再、再而三犯错的学生,当那些空洞乏味的“赏识教育”实在收效甚微或是难以奏效时,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向反面吗?一个严峻而又沉重的话题摆在我们的面前:教育要不要惩?该如何惩?
一、惩戒不等于惩罚
惩戒与惩罚有其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从字面上来说,“惩戒”是由“惩”与“戒”组成的,“惩”是惩罚,“戒”是警戒,由此可见,“惩”仅仅是一种手段,“戒”才是真正的目的。正如涂尔干所揭示的:“这种惩罚并不是为了使他人的身体或灵魂吃苦头,而是在遇到过失时确证过失所否认的规范”。它的全部意义在于向违纪学生展示这样一个道理:对别人作恶就是对自己作恶,给别人制造痛苦就是给自己制造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惩罚就是一种反攻,它的作用在于抵消过失,弥补违纪学生引起的那种恶,把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样,这种惩罚就成了一种简单的复仇形式(“以牙还牙,以眼还眼”)[1]。所以,从广义上说“惩戒”与“惩罚”的手段有相同之处,但它们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通俗地说,惩戒是为了“戒”,而惩罚则是为了“罚”[2]。
二、实施惩戒的原则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但惩戒不是体罚,必须要有原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视的是,惩之前一定要慎重,哪些行为该惩?用什么方式惩?惩到什么地步?在惩戒的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掌握以下“三字经”原则。
稳:稳就是稳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变化的转型期,我们惩戒的目的是为了他们今后的健康和幸福,如果背弃了这一点,我们的惩戒就是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所以,惩的方式务必要小心,形式也可以不拘一格,但切不要采取对学生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暴力行为,可以换一种形式,如暂时限制他的自由,取消对学生的奖励、取消关注(不去理会)、给予厌恶刺激物、闭门思过、严厉认真的批评等,都是可供使用的惩戒手段,要起到威慑作用,要让他知道,犯了错误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的。所以作为教育者,必须对有错误的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耐心地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知其所以然”,让他认识到你是真心为他好,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不是跟他过不去,故意使他难堪。教育者更要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关怀他们,感动他们,真心实意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用真善美去唤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因为“入情才能入理,通情才能达理”。切忌用冰冷的态度、过重过激的言辞或举动来指责学生,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增加教育的难度。
准:准就是准确,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在学生犯错误时,我们是批评他这种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学生这个人。批评人只能引起学生的抵触,批评学生的错误行为却会使其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需要改进什么,而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才是批评的目的。其次,在批评时要做到就一事论一事、就一个问题谈一个问题,不要把以前和这次没有关系的错事拿到一起讲,不能“新帐老账一起算”,否则会让学生误认为你揭老底,不是为了让人改正,而是为了让人难堪。因为,每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完善自身,总有一些应该忘掉和埋藏的往事,我们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且唠唠叨叨地讲个没完,这绝对不会帮助学生做得更好,只会让学生觉得你喜欢用老眼光看人,喜欢盯着别人的错误,这样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更可能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快:就是指教育的时效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会认为老师心胸狭窄、斤斤计较,或是感觉没什么大不了,甚至因事过境迁而忘记,淡化了错误行为,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惩戒也就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作用(当然采取“冷处理”方法时除外)。因而,惩戒要及时,当学生出现了不良行为时,就要趁热打铁,在第一时间进行惩戒,使学生建立不良行为与惩戒之间的条件联系。及时的惩戒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这样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更强,效果会更好。而当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教育者也应该适时地终止惩戒的行为[3],再从正面帮助教育,使其消去悲观情绪,认识到为什么要惩,真正让学生体会到老师惩戒的良苦用心。
三、惩戒艺术面面观
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场合,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受你的教育。快下课时,有位老师看见一个学生看《三国演义》,但他并未停止上课去训斥学生,而是未作任何评价,把课上完。下课后,老师得知他是三国迷,便问:“你知道三国的故事吗?”见老师非但没有批评,反而问起了他感兴趣的事情,于是他一下子放松下来,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三国。这时,老师故意板起脸生气道:“可是,你为什么在上课的时候看呢?如果不给你一点惩罚,我不好向其他同学交代了,你说怎么办?”学生说:“老师,还是罚我打扫一个星期的教室卫生吧?”老师沉吟了一会:“要不这样吧,下个星期的班会课你就给大家讲讲三国故事吧。”在后来的班会课上,这个同学果然表现很好,而且以后上课时,再也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了。
其实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关注学生的感受,而有其他人在场时进行批评,哪怕是最温和的方式,也很容易引起被批评学生的反感,有时维护学生的自尊,保住他的面子,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很多教师经常认为严厉的惩罚某一位学生可以起到杀鸡骇猴的威慑作用,孰不知被批评学生往往对教师的惩罚有一种盲目的自我防护反应。只有待之以诚,才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互相接近,消除疑惧心理,创造一种彼此容纳、沟通情感的良好氛围,这样的教育才能使人口服心服。
其次,灵活变通,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将学生的错误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因势利导,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三,惩戒切忌简单粗暴,要弄清楚事情的原委,用爱心教育浇灌孩子的心田。
第四,以奖代惩,产生自律内驱力,从而使受教育者自我觉醒,自我教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到自己犯错误的人,都会有承担责任、接受惩罚的心理准备,以求得心理平衡,“不惩反奖”反而不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由此激起对自己错误的反思,达到自醒、自悟的目的,这种“惩”是既没有量的表述也没有性的概论的自我教育能动,是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惩戒有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如何利用这把双刃剑、使它很好地为我们服务而又不伤人呢?以上案例中的教育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惩戒的艺术:惩戒是源自爱的,是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事实的真相。惩戒的实质是将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可以让学生引起反思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正确地认识自我,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弱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戒”的目的。所以,善用惩戒,也可以让惩戒成为一门教育的艺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5]。的确,惩戒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教育需要善意的惩戒,惩戒应该在关爱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进行反思,惩要有一个“度”,应该行之有效,让学生口服心服,给学生留有改正错误的余地。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感化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1]刘德林.教育惩罚的本质与运用[J].中小学管理,2004,(02):29-32.
[2]陳志祥.教育惩罚,爱你没商量[J].江苏教育,2005,(08):4-5.
[3]姚宏.惩戒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并不矛盾[J].文教资料(初中版),2003,(11):14-18.
[4]叶琴,缪子春.论教育惩罚的有效实施[J].教书育人,2007,(03):34-35.
[5]房兆霞.惩戒教育应体现尊重与爱[J].教学与管理,2007,(3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