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文静,樊婷婷,刘秀婷,叶亚坤,薛永康
(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9;2.西安科技大学 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LFP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部的吴起 -志丹地区,行政区划属于陕西省吴旗县—志丹县境内,北起吴旗吴122-吴59一线,南至志丹县金鼎南,西抵吴31-剖4井东,东至金1-金3井一线,合作区面积约201 km2。研究区属于陕北斜坡构造单元。LFP区块是长庆油田公司第八采油厂增储上产的重点区块,前期的勘探表明该区具有多个含油层位油气,对整个区块内延长组和延安组油藏成藏规律尚无深入的研究,对沉积体系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圈闭的成因机理和分布模式不清楚;对该区油气成藏机理和模式不清楚。种种问题制约这下一步的预测效果和勘探成效。要在该区取得突破,进一步对研究区进行沉积相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经过精细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提取小层数据最终绘制了长6的顶面构造平面图(见图1)。从构造图上可以看出,总体上研究区为北东高南西低与宽缓的西倾单斜背景相吻合。但是不难发现在西倾单斜上发育有低缓、小幅度的鼻状构造和小型的隆起。
图1 LFP地区长6顶面构造图
LFP地区延长组自长7到长1沉积时,湖盆经历了长7期深湖相、长8期的浅湖相、长4+5三角洲前缘到长1期的三角洲平原相的一个湖退演化过程。LFP地区长6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区内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沉积微相。
分流河道沉积是三角洲平原相的骨架部分,以细—中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分选中等;平面上呈指、带、条状分布,剖面上为透镜状。通常属富泥的低弯度沉积,河道支流较多,河道间沉积较发育。
河口坝是指在河口区由于河流入海后水流扩散、坡度减小,又受海水作用的影响,使所携泥沙在主泓线两侧和前端形成弧形的堆积体,位于水下分支河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最高。
分流间湾为水下分支河道之间相对较低洼的海湾地区。当三角洲向前推进时,在分支河道间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陆地的楔形泥质沉积体。砂质沉积多是在洪水季节河床漫溢沉积所形成的,常常为粘土夹层或呈现薄透镜状。故支流间湾沉积具有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两种。
在单井沉积相分析、剖面相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砂岩厚度,泥质含量分析,绘制了长6小层沉积相及沉积微相平面图。
长63期从沉积相平面图和砂体等厚图(图2)上看主要发育分流间湾和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占主体。长63期分流河道砂地比为30%~50%。发育有四条北东南西向水下分流,由南向北依次于 G125井附近,JP38-JP19沿线、JP40-4-JP60-17井沿线以及西北角的 JP39-2,总体上河道较窄,河道延伸较短,河口坝不发育;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砂体的厚度约为5~10 m,研究区的中部砂体发育较差,厚度为0~5 m,由中间向两侧砂体的厚度逐渐加厚,这一特征体现了分流河道的侧向迁移,多期河道砂体的叠置,使得长63砂体具有条带状展布的特征。总体上砂体厚度小于5 m的分布较广泛,砂体最厚的地方位于G125井,JP39-1-JP39-2井,JP21-6,较厚的砂体多呈条带状,团块状、片状分布。砂体最厚的部位主要位于分流河道主河道的部位。
图2 LFP区块长63沉积微相平面图
相比之下长62期(见图3)分流河道明显较长63发育,平面图上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差不多,砂体较长63发育,厚度为5~10 m,最厚可达20多米,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从图3可以看出,区内主要发育三条北东南西向的砂体,砂体的厚度为10~15 m,分别位于研究区的中部和东南,西北部,三条砂体相比较中间的连续性较差,砂体宽度较窄,而两侧的砂体发育较好,连续性较好,砂体的宽度较大,在沉积相上也反应出这一现象,区内主要发育三条北东南西向的水下分流河道,河道较宽且河道延伸较远,局部范围内发育有河口坝,东南角和西北角的两条河道较为发育,中间河道差之,河口坝发育于 G125井附近、JP37-JP37-2井附近、JP21井、JP39-2以及新 JP14-1井附近。总体上砂体较厚的地方为河道的主河道发育部位,砂体较薄的部位为分流间湾。从沉积相平面图和砂体展布平面图上可以看出长62期对长63有一定的继承性,长62砂体主河道发育于长63之上,只是河道变的更宽,砂体沉积更厚。
长61期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区内主要为分流河道沉积,河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主要发育三条北东南西相的分流间湾和局部的小间湾,分别是 JP40-3井附近、JP21-2-JP38-1-JP38井附近和南下方的JP13-JP26-1-JP28-3附近以及 JP24井、JP27井附近的小间湾。在该区的 JP61-17井、21-8井和39-1井发育三个河口坝沉积微相。从沉积相上不难看出,长6期是继长7湖盆鼎盛期后的一次湖退,长61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砂体的厚度约 10~15 m,总体上长 61砂体较长 62、长 63发育,分流河道变宽,砂体变厚,分流间湾变窄,由长63期、长62期的三条分流道于长61期三条分流河道相连通发育为1条分流河道,河道交汇的地方河道砂体较为发育,多为15~20 m,最发育的井区砂体可达30多米,多呈片状或团块状分布,在沉积相上为河口坝沉积。
在单井相分析、连井相剖面分析的基础上,绘制了长6各个小层砂体等厚图、沉积相剖面图和平面图,分析了各个小层的砂体展布特征和沉积相平面分布规律。从长6期的三个小层沉积相和砂体平面图可以看出,从长63到长61,分流河道逐渐变宽,分流间湾逐渐变窄,河道砂体逐渐加厚,这也体现了研究区长7期深湖相向长6期浅湖湘发育的过程,长6期湖盆下沉作用减缓,湖盆开始萎缩,沉积补偿大于沉降,沉积作用大大加强,长6期湖退的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期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有河口坝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其中,分流河道主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区。
[1]段毅,吴保祥,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油源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学报.2006,80(2):301 -310.
[2]段毅,张胜斌,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安组油源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7,81(10):1407 -1414.
[3]冯增昭,陈继新,张吉森.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4]付金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资源评价[R].长庆油田公司.2000,12.
[5]郭艳琴,李文厚,陈全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富县地区延长组—延安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J].石油天然气地质.2006,27(2):219 -224.
[6]李文厚,张小莉,刘生福,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主要油层组沉积相研究(内部资料)[J].1999.
[7]李文厚.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与储集条件[J].西北大学学报.1996,26(2):155 -158.
[8]李文厚.川口油田长6油层组储集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J].岩石学报.1998,14(1):117 -127.
[9]李文厚,周立发,赵文智,等.西北地区侏罗系的三角洲沉积[J].地质评论.1998,44(1):63 -69.
[10]薛叔浩,刘雯林,薛良清,等.湖盆沉积地质与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22-86.
[11]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12]杨华,窦伟坦,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28(2):254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