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斌
摘 要:新媒体的兴起和新传播方式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深处其中的广播面临着巨大挑战。也由此,广播业态悄然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之下,作为有别于传统的一种广播模式——广播的“类型化”面临着如何在共性中寻求个性的使命。
关键词:类型化音乐广播;个性化;发展之路
一、相关概念
(一)何谓类型化音乐广播。关于类型化广播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美国传播学教授苏珊·泰勒·伊斯特曼等学者认为:类型化电台“定位于特定的目标受众”;台湾广播电视学学者蔡念中、张宏源认为,类型化电台乃是以听众市场的区隔、依不同的形态、兴趣、行为、北京等因素而规划节目的电台;还有的资深广播人认为:类型化电台就是“同类型声音资讯和心理归属,共同的收听类型倾向”。简言之,类型化广播就是针对特定的收听族群,只播出某一类特定内容,以循环的编排模式播出的某一类固定类型的节目而类型化音乐广播,就是指全天节目以播放音乐为主,以固定的编排模式编排节目内容的广播频率。
(二)何谓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个性化。因为类型化的音乐广播的内容、编排模式都高度的雷同,因此也就造成了各类型化音乐广播频率之间同质化严重,个性特征不明显。而本文所说的个性化是指,各类型化音乐频率在保持原有的基本内容、编排模式不变的情况之下,结合本电台的资源特点及自身优势,跳脱类型化音乐广播的束缚,做出区别于其他同类电台的节目,突出个性特征和频率的格调、品位。
二、类型化音乐广播在中国的发展
一般认为,类型化音乐广播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至今有五十多年的时间。但在中国大陆,类型化音乐频率的发端,是从200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电台音乐之声的改版开始的,至今也才走过了短短十三年的时间。据相关资料显示,现在几乎90%的省会城市都有类型化电台了,很多地级市甚至县级台都用了类型化音乐台的概念在运作估计全国已经有超过200家类型化电台。
三、类型化音乐广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各个类型化音乐广播频率之间辨识度不高。目前中国大陆的类型化音乐广播,基本以播放华语流行、经典歌曲为主,因此内容上会出现高度重合的现象。以福州市为例,在福州可以收听到的类型化音乐广播频率包括福建音乐广播汽车音乐调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福州女主播电台、海都阳光调频共四套,基本以播放华语流行歌曲为主。因此听众在收听时,极有可能无法立即分辨出自己正在收听的是哪一家电台。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于中国大陆的各大城市。辨识度不高,对于电台自身的发展也是有制约和局限性的,尤其是在市场营销方面,会对电台本身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同质化、类型化造成听众的审美疲劳。特定风格的“音乐流”,是类型化音乐广播的主体内容。这样的“音乐流”,让听众随时打开收音机都能听到自己喜欢的那类型的音乐。因此类型化音乐广播可以看做是广播媒体伴随性收听的一种回归。但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固定风格的“音乐流”,使听众任何时候打开收音机听到的内容都高度同质化,时间长了,听众的期待会逐渐减弱,也就会造成听众审美上的疲劳。这明显会削弱听众对于频率的粘着度。
(三)与听众之间的互动性不强。类型化音乐广播通常是利用电脑播出平台,按照节目编排策略和编排模式,将节目内容提前全部编排好,由电脑系统进行自动播出。因此类型化音乐广播也失去了传播广播节目能与听众实时互动的优势,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和听众反馈的脱节。
四、解决的方法
(一)频率包装和宣传的个性表达要更为突出。很长一段时间里,包装只是被视为电台节目的点缀和装扮,形式大于内容。在广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听众进一步分化、类型化音乐广播内容同质化的当下,包装和宣传更像是频率的一张名片,是听众识别频率身份的重要依据。因此,频率包装和宣传的个性表达更为重要。而这里所谓的个性化表达,就是要提取本频率拥有、而其他频率所没有的,重点放大。
(二)碎片化线性节目的多元化。广播内容的碎片化是大势所趋。一方面在保证整体形象定位、风格统一的前提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常规节目即以音乐主体的播出内容不做大改变的前提下,由不同的主持人主持风格、内容都丰富多样的线性节目,也使主持人的个性得到彰显,从而更有记忆点。
(三)善用新媒体平台。跳脱传统广播以热线、信件作为和听众沟通的方式,互联网时代的广播更应该善用多媒体的渠道。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为广播与听众的实时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除了用以和听众做实时互动,还应以此为渠道收集听众的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节目的编排,以适应听众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线上听众转化为线下用户,将微博、微信等平台打造得更为个性化,作为对听众服务的补充,增加听众的粘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