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琴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222000)
·临床研究·
全麻后苏醒手术室护理对于减少术后躁动的作用探讨
王美琴
(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室,222000)
目的 探讨全麻后苏醒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对减少术后躁动发生的作用。方法 收集我院手术室接收58例来自不同科室的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即完成常规术前访视、麻醉前导尿及术后等待麻醉苏醒。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对两组病人的躁动程度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经过护理干预后,苏醒期干预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后苏醒期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病人躁动发生,并稳定病人的生命体征,这对于保证术后安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麻醉;苏醒;躁动;护理
R472
A
躁动是手术病人全麻后苏醒期最常出现的临床表现之一。相关研究认为,全麻苏醒期躁动(EA)属于一种不恰当的行为表现,通常包括哭喊、呻吟、兴奋及肢体无意识动作,还可出现定向力障碍等。病人躁动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心率、呼吸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可因肢体无意识动作导致各种引流管、气管插管及输液管路脱出,甚至出现气管痉挛、呕吐物反流窒息等[1]。因此,如何做好苏醒期护理工作,减少病人躁动发生,对于保证术后安全具有积极意义。2014—2015年收集我院手术室接收的58例来自不同科室的手术病人,术后苏醒过程中予以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手术室接收58例来自不同科室的手术病人。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7~53岁,平均(37.8±9.3)岁;普外科18例、胸外科14例、泌尿外科10例、骨科10例、妇科6例。随机将本组病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9例,全部病人术前均经所在科室明确诊断,具备手术治疗指征和手术意愿。术前告知病人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法,病人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科室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即完成常规术前访视、麻醉前导尿及术后等待麻醉苏醒。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术前教育 术前应与病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方式及用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病人手术过程中可能要留置尿管、胃管、气管插管等,可能引起不适,让病人对麻醉过程有个大致的感性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让病人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准备,建立心理防御机制,减少麻醉苏醒时的紧张、焦虑心理。
1.2.2术后一般护理 术后苏醒过程中,病人应保持去枕平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部分使用约束带的病人应注意松紧程度,应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必要时升起床栏保护病人。将不良刺激(如吸痰、噪声、灯光等)去除或尽量降低,并保持室内适宜的光线和安静的环境。此外,应做好病人的保温工作。如果病人体温<35℃,不仅影响伤口的愈合,还可引起严重的心肺疾病。因此应合理控制病室温度,减少暴露并加盖被服,警惕病人长时间低体温。
表1 两组病人基础资料比较
表2 两组病人心电监护及躁动评分结果
1.2.3合理使用药物预防躁动 在麻醉过程中,合理使用镇痛或镇静药物,有助于预防躁动的发生。手术结束后,随着麻醉药物作用逐渐减弱,病人痛觉逐渐恢复,疼痛可诱发病人躁动。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病人的感觉,如发现存在明显疼痛,如痛苦表情、呻吟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一步行止痛处理,有条件的医院可选择应用镇痛泵。
1.2.4密切观察病人体征 对病人的呼吸频率、幅度、血氧饱和度、血气分析以及其他各项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以及时发现出现喉痉挛、舌后坠等症状。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吸痰,必要时机械通气,纠正缺氧,提高吸氧浓度。这是由于全麻术后病人常因药物残留作用导致通气不足,气道分泌物增多,上呼吸道出现梗阻,缺氧可导致头痛、烦躁等,进而引发躁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对两组病人的躁动程度评分进行比较。
1.4评分标准 0分:病人处于安静状态,基本无躁动发生。1分:病人仅在接受吸痰、导尿等刺激性操作时出现肢体躁动,给予抚慰后躁动停止。2分:无任何护理操作刺激时也可出现躁动,躁动明显需进行部分制动。3分:病人出现强烈躁动,需采取强制制动措施[2]。
1.5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经过护理干预后,苏醒期干预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相关研究认为,麻醉苏醒期躁动是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躁动的发生可能与苏醒期麻醉作用消退后的疼痛感、呼吸抑制效应、各种刺激性诊疗操作有关。躁动的病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表现为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及无意识的肢体动作。躁动不安可致气管插管、胃管、导尿管等意外脱落,还可造成局部组织牵拉伤。同时,由于躁动导致的自伤、坠床等意外事件已不罕见[3]。尤其是对于原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老年病人,躁动可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对于腹部手术的病人来说,躁动对于腹腔内脏器影响较大,可增加腹腔内出血的风险。因此,在苏醒期控制躁动的发生,对于保证手术安全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58例来自不同科室的手术患者,旨在比较综合护理干预对于预防躁动发生的作用。结果显示,干预组苏醒期基础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均较对照组平稳,而且躁动评分亦较低。这说明,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躁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应重视麻醉苏醒期的护理工作。
[1] 张云丹,张锦芳.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2):17-18.
[2] 陈志峰.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减少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疗效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884-1886.
[3] 胡同慧.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6):1327-1329.
1672-7185(2015)22-0033-02
10.3969/j.issn.1672-7185.2015.22.013
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