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元
作者 系科技部科技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关于京津冀创新协同,要有更长远的考虑,建议不要做短期五年规划,一定要建立更为广阔的时空观念,建立十五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方案。
科技创新是国家和地区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和基础。2014年2月26日,习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京津冀地理毗邻、经济文化融合互补,具有悠久的合作历史。京津冀三地合作与规划工作始自1981年的“环京津冀协作区”的建立,此后历经80年代的京津唐国土规划、90年代的“大北京规划”和新世纪以来的“廊坊共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等系列持续性的工作。以京津冀为核心的世界级都市群正在形成,创新驱动正成为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动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当前,京津冀协同创新正面临着复杂形势和挑战。与国内外大都市区协同创新的实践比较,京津冀三地间无论从地理空间还是经济规模与效率,还是地区间的产业合作、要素配置、人才创新机制、政策协同等方面都明显不足,成为当前阻碍协同创新的突出问题。我们看到,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内部创新高地与经济鸿沟并存,省市间的协同创新存在断裂。另一方面,京津冀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措施,政府间创新合作机制尚未建立;发展规划、科技政策和重大项目等区域层面的沟通协调制度化程度低;区域内支持科技人才的创业政策、人才激励与评价政策、利于创新创业等科技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还存在显著的落差;以创新创业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与成长环境,尚存在明显的地区差距;区内研发实力、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区域互动机制和政策一体化的制度环境,导致资源浪费与供给不足现象并存。
中关村科技园区电子城科技园
京津冀地区作为国家重要增长极,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将推动该地区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高的样板区和先行区。因此,京津冀协同创新需要有一个新的时空观或新的战略概念,那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主线,通过协同创新共同打造京津冀自主创新示范区,这应该成为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一个战略目标。
北京科教资源极其丰富,天津有优良港口,有很大规模工业园区,也有滨海新区的建设;河北有很大的工业腹地,也有国家布局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其光伏、输变电、制药等新兴产业都很重要。如果放在统一大的时空来看,京津冀实现创新发展过程当中,有足够的要素来支撑,核心问题在于京津冀区域既有要素的差异性,有很好互补的潜力,最重要是怎么激发区域内部足够多的创新要素,推动要素重组与优化配置。这其中,要重点谋划好四件事情:
第一,要围绕一批重大问题真正开展协同创新。京津冀要进一步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发挥北京市在集聚科技资源、天津市港口经济、河北省传统优势产业等强大引擎功能。依托完善的网络化交通轴带,优化三省市的高技术产业、临港产业、临空产业等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三地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功能定位。破除三地各自为政、恶意竞争、产业项目重复建设的诸多现实问题。重点围绕能源、水、交通、物流、垃圾、通信、通讯等若干重大问题,尤其是围绕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方案》当中对传统产业清洁和可持续循环的改造等战略要求,三地协同创新是可以搞出重大项目和重大成就的。协同创新不仅仅在体制上机制上做一些事情,要有事情可干,才能够把三个地方力量集中起来,才能逐渐催生出三地创新需要的体制和机制。
第二,要围绕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整体产业链,推进产业生态建设。北京市科技成果相当多,但其中大部分成果在江浙一带实现转型,相比之下更近的天津、河北为什么转移不出去?我们从首都技术市场交易的输出地与输入地进行分析后就会发现,京津冀区域内技术承接能力不强,产学研缺乏有机融合,科技成果主要流向区域以外,产生北京科技成果跨地区转化的“蛙跳”现象。例如,2013年首都地区技术流向京津冀区域内的技术合同58668项,比长三角少13509项,表明京津冀地区的技术消化能力相对薄弱。我们以江苏省的太仓市为例,太仓市是德国企业最集中的地方,九十年代第一家德国企业进来以后,现在已有260多家德国企业在此落地,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产业生态,因此,应该在空间上考虑整个产业生态建设问题。
第三,要加大对京津冀创新空间的优化与统筹布局的前瞻考虑。无论是对重大问题的创新,还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最终都要落在地域空间上。因此,我们要高度关注京津冀重点空间的布局协同与优化调整。这种协同至少要在大都市区层面上谋划好空间战略格局。从京津冀角度来看,特别是北京、天津这两大城市之间一定要找一个支撑点,或保定地区,或者是廊坊地区,从而形成京津冀三角地带,有利于区域内平衡格局形成。然后以此为基础才能逐渐向其他城市来扩展,进而推动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形成。目前,最重要是河北缺少这样的大城市,因此一定要着力把冀三角地区,作为具有能够产生放大效应的地区来培养和壮大。
第四,要针对重大问题建立共同基金推进协同创新。围绕着京津冀协同创新,有必要针对重大问题的协同创新要建立共同基金;对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要采取税收特区的方式来解决;从技术的角度,税收的分担和分解是能够实现的。
最后,关于京津冀创新协同,要有更长远的考虑,建议不要做短期五年规划,一定要建立更为广阔的时空观念,建立十五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方案。只有在这样一个大的时空角度下,才能够真正地发生实质性变化的影响,才能实现可度量、可考核、可检查。实际上就经济问题所带来的矛盾,中国不得不重新面临区划调整问题,这是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