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文
萍乡课改至今已有十多年了,一度经历了目标教学课堂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创新课堂。教材也几度更换,由最初的人教版到北师大版,又到新人教版,再到新北师大版。随着改革大潮的到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方法也在改變。各个学校纷纷派各科骨干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取经,回来介绍经验。我们学校更是不甘落后,不惜财力物力,先后派出几十人到山东学习杜郎口模式,到即墨二十八中学习和谐互助模式。由于杜郎口模式只适宜住宿生,学校试点了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后来觉得和谐互助模式更适宜于非寄宿制学校,因此大力推广。要求每位老师都上一节体现和谐互助的公开课,每位老师都完成了任务。但是这种模式真的得到推广了吗?老师平时上课都采用这种模式吗?这是不可能的。各班实际情况不同,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我们怎么能用千篇一律的方法教育千差万别的学生呢!所以,平时的课,老师都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的。我觉得,一线教师只有立足学生实际,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课堂生成。
立足学生实际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实际情况;另一类是主观实际情况。
学生客观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物质方面。有的学生家境特好,物质上丰足,自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有的学生家境较好,父母收入稳定,学生也是衣食无忧;还有的学生家境贫寒,父母无固定收入或收入低,有的甚至连学费都成问题,这些学生往往会因此而自卑。(2)管理方面。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格,且方法恰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虽严,但方法缺失,或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虽然管了孩子,但管理不严;还有的家长没办法管理或根本不管孩子,有的甚至是家长听孩子的,孩子要什么给什么,说什么是什么,当然,这毕竟是少数。(3)学生的学习基础。经过多年数学学习,有的学生数学基础扎实,有的基础一般,还有的基础差,甚至知识严重脱节。
学生主观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有的学生天生对数学感兴趣,且聪明灵活;有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但为了考试不得不学,这种称为应付性学习;还有的因为基础差或其他原因害怕学数学,甚至厌恶学数学,这种学生要想提高成绩有难度。(2)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数学,考出好成绩。但在现实面前,有些家长可以坚持,有些家长慢慢降低了要求,有些家长甚至对学习没了要求——只要孩子平安长大,不变坏就可以了,当然这些家长也很无奈。(3)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这里也有几种情况: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这种学生一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自觉性很强;②目标不是很明确,只是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他们有一定的自觉性,但不是很强,所以对自己的要求也不高;③对学习根本不在乎,高兴的时候学,不高兴就不学,甚至有的学生就是厌学。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绝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要求都是严格的。
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将近二十年了,毕业学生送走了一届又一届。闲暇时总想问问自己,快二十年的教书生涯中积累了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吗?回答是否定的:没有。即使我们年年教同一个教材内容,用同样的方法去教,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不同,学习主体变了,生成的课堂也就不一样。因此,我们要立足学生实际来促进数学课堂的生成。
课堂的生成随时可能发生,影响课堂生成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和学生。课堂生成体现在教法的创新和学生学法的创新。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备课的预设的教法,只能作为备案。教师走进课堂,面对一张张鲜活的生命体,不能无视他们表现出的信息,而要及时收集,活化教法。学生学法的创新那更是随学生不同千变万化。学生的学法会在充分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灵动地创新,对于学生的创新,我们要积极地吸收,接纳,及时表扬鼓励,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创新。
数学课堂的生成最常见的在什么时候呢?我觉得主要是三个时候:(1)引出新知识的时候,也是学生较活跃的时候。(2)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3)拓展创新的时候,也是一节课的高潮部分。
课堂是灵动的,课堂生成随时可能发生,面对新型的课堂,我们应该怎样做?(1)要立足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学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存在,教师要努力做到教前有人,教时要目中有人,更要心中有人。(2)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预设本领。课前,教师要吃透教材,掌握题目的多种解题方法和讲解方法,做到游刃有余,以不变应万变。(3)发展灵动机智课堂。课堂是灵动的,随着知识的深入,学生会有各种各样的反应,对于学生所表现的这些信息,我们不能忽视,听之任之,而要积极地应对,妥善地处理,要以动制动。
新时代,新气象,新课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坚信,只要我们能够立足学生实际,不断学习,敢于创新,定会让自己的课堂大放异彩——达到最满意的生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