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畜牧兽医站
气肿疽是草原上常见的牛传染病。病原为气肿疽梭菌,该菌是一种专性厌氧,能产生毒素和形成芽孢的细菌。呈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有发病,四岁以下的牛发病最多。病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由气肿疽梭菌引起牛的一种急性发热性传染病。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毗邻湖边的几个嘎查陆续有气肿疽病疫情报告,查干淖尔镇乌兰敖都几个牧户陆续有多头牛因病死亡。通过兽医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初步诊断为牛气肿疽病。经过综合防控,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主要感染牛,绵羊和其它家畜少见发病。在牧区,人和其它动物未见感染。不同年龄段的牛均可感染,但以六个月至四岁之间的牛最易感染。因病死亡的尸体中的病原污染土壤,其芽孢在土壤中长期存活,芽孢随饲料或饮水进入家畜体内感染发病,所以呈散发或地方流行。
本病多呈急性经过,潜伏期3~5 d,牛常突然发生体温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反刍大减,早期即出现跛行,在肌肉丰满部位出现肿胀,初有热痛,后变冷天痛,肌肉和皮下严重水肿,皮肤发黑按压时有捻发音,叩诊有明显鼓响音。附近淋巴结肿大,呼吸急促、黏膜发绀,脉搏弱而快达90~100次/分,卧地不起,全身体况恶化,体温降低37℃以下,于1~2日内死亡,极少能够自愈。
尸体迅速腐败,全身气肿,天然孔有血样泡沫流出,患部肌肉暗褐色,有明显的气性肿胀和出血性炎症,切开后流出暗红或褐色腐败夹有气泡液体,皮下充满红黄色胶冻样物,肿胀部肌肉中央干燥或暗红色坏死灶,肌纤维间充满气体,局部淋巴结出血和肿胀,切面呈红色,胸腹腔及心包腔积液色深红,心肌变性质脆,如煮熟样。心内外膜点状出血,肺充血,小叶间胶样浸润或有气肿,脾脏充血,但无明显肿大。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如一般4岁以内牛突然发病跛行,体温升高,局部肌肉发生无明显界限的炎性气性肿胀,触之有捻发音,肌肉坏死时体温降低迅速死亡。
该病早期没有特效药治疗,死亡率高。所以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发病地区,无论牛年龄大小,每年春秋季皮下注射气肿疽菌苗5 ml,免疫期为六个月,小牛到6月龄时应再强化免疫一次。
1、全身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300万IU,每天三次,或四环素3g溶于200 ml 5%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每天1~2次磺胺嘧啶钠静脉注射每天2次,每次100~200 ml。
2、局部治疗:早期病牛用0.25%~0.5% 普鲁卡因10~20 ml,溶解青霉素300~500万IU,在肿胀部位分点注射。病症中后期切开肿胀部,除去坏死组织,用2%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充分冲洗,并在肿胀周围分点注射。
3、对症治疗:由于本病的全身中毒症状较重,被病情给予强心解毒,如静脉注射樟脑,青霉素300~500万IU,葡萄糖液200~ 300 ml,5% 葡萄糖、生理盐水 500 ~ 1 000 ml,5% 碳酸氢钠溶液 500 ~ 800 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