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果(金)东北部太古宙绿岩型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2015-12-12 07:59何胜飞刘晓阳
地质找矿论丛 2015年1期
关键词:片岩刚果金矿

孙 凯,何胜飞,刘晓阳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天津 300170)

0 引言

刚果(金)东北部太古宙花岗-绿岩带是非洲中部绿岩带的一部分,该绿岩带向西北延伸到中非共和国,向东南延伸到坦桑尼亚境内[1-2](图1),是一个重要的金矿带[3]。根据构造方向和岩石地层组合特征,可以把刚果(金)东北部的花岗-绿岩带划分为基巴里(Kibalian)绿岩带和班吉(Ganguan)绿岩带[4]。每个绿岩带中均有金矿(点)产出,其中摩托(Moto)和基洛(Kilo)地区的金资源量分别达到了1 420t和623t[5]。本文通过对前人文献的分析研究,综合论述了刚果(金)东北部绿岩带的地质背景、金矿床类型、矿化特征、容矿岩石、产出位置等,重点介绍了典型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找矿方法,以期为国内地质矿产勘查机构在该区工作提供地质依据。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特征

非洲大陆由7个主要的克拉通陆核组成,分别为卡普瓦(Kaapvaal)克拉通、津巴布韦(Zimbabwe)克拉通、坦桑尼亚(Tanzania)克拉通、刚果(Congo)克拉通、曼或利奥-曼 (Man or Leo-Man)地盾、Reguibat地盾和大部分被覆盖以及改造的东撒哈拉(Sahara)或尼罗(Nile)克拉通。在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这些太古宙陆核合并为3个主要的克拉通,即西非、中非(刚果-坦桑尼亚)和南非(津巴布韦-卡普瓦)克拉通(图2)[6-7]。

刚果-坦桑尼亚克拉通位于非洲中部,由坦桑尼亚和刚果两个克拉通以及两者之间的太古宙乌干达基底片麻岩和西尼罗(Nile)杂岩组成,是一个年龄大于2 500Ma的古老陆壳。

图1 非洲中部绿岩带分布图①Fig.1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greenstone belts in central Africa

图2 非洲主要克拉通分布简图[8]Fig.2 Map showing distribution of main cratons in Africa

刚果克拉通的太古宇露头有查鲁—加蓬地体(喀麦隆西南部、赤道几内亚、加蓬和刚果)、刚果地体(刚果(金)东北部、乌干达西部)、安哥拉地体和开赛地体(安哥拉东北部、刚果(金)南部)[7]。研究区太古宙花岗-绿岩带赋存于刚果地体中,在刚果(金)东北部延伸大约800km(图2)。其西北边界为博穆(Bomu)角闪斜长片麻岩,东北为西尼罗片麻杂岩的黑云角闪片麻岩(图3)[9-11]。向南,太古宙岩石上覆元古宙林第安(Lindian)超群变质沉积岩[12]。

1.1.1 地层和岩浆岩

区内太古宙岩石主要包括3个主要的岩石组合:①基底片麻岩,也被称为博穆杂岩和西尼罗片麻杂岩,其年龄约为3 400Ma;博穆片麻杂岩出露于刚果和中非边境地区的博穆和韦莱(Uele)河地区,由多种片麻岩组成,如Bomu片麻岩、Bereme片麻岩、Nzangi片麻岩和Monga片麻岩;最大的博穆斜长角闪辉石片麻岩构成了刚果北部向斜构造。博穆片麻岩主要由片岩和石榴片岩组成,并经历了退变质作用。其中还包括块状、条带状的英云闪长质和二长质花岗岩;这些片麻岩可能始于3 500Ma时的海洋初始沉积,随后发生了高级构造热事件,约3 400 Ma时英云闪长岩开始侵入;西尼罗杂岩包括数种片麻岩,从乌干达西北部的西尼罗省和刚果(金)东北部,经南苏丹直到中非都有出露;②分散在西部的班吉绿岩带和东部的基巴里绿岩带,分别代表了在3 200~2 600Ma绿岩形成的2个时期;班吉绿岩带主要出露在博穆河-韦莱河汇流区的东部。从岩性上看,从下到上依次为绢云母石英岩和石英千枚岩、贫石英滑石片岩、绢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和千枚岩;班吉绿岩带的年龄约为3 200Ma,但在2 980Ma时曾受到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基巴里绿岩带分布在几个独立带中,并被上刚果花岗岩体分割,它很可能是一个连续的绿岩带,并可分为东部相和西部相;东部相以铁镁质岩石为主,其次为火山岩;西部相主要为条带状铁建造和少量铁镁质岩石;基巴里绿岩带进一步可分为2 890Ma的下基巴里带和2 500Ma的上基巴里带;在地块东缘,绿岩带由下部的基性火山单元、少量铁建造以及不整合覆盖其上的含石英岩和条带状铁建造的集块岩、安山岩和变质沉积岩组成;刚果(金)西部的绿岩带中普遍发育变质沉积岩,而在中非共和国中部也出露下部为火山岩、上部为沉积岩的组合[14-15];下部超地壳序列的年龄超过2 840Ma,并覆盖于约3 300Ma的片麻岩基底之上[9];③2 840~2 460Ma侵入两期花岗岩[16];在刚果克拉通的东北部,花岗岩是分布最广泛的岩石,主要为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变质的正片麻岩。第一期(2 840Ma)为英云闪长岩、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第二期(2 460Ma)[9]主要为中-粗粒石英二长岩,该期花岗岩分布最为广泛,并侵入到第一期岩石中。

1.1.2 构造和变质作用

图3 刚果(金)东北部地区地质简图[9,13]Fig.3 Geological sketch of the northeast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Kinshasa)金产量为1984年数据,单位:t

约2 900Ma时,发生了魏田(Watian)构造-热事件,主要表现为火山沉积岩以及侵入其中的粗玄岩脉发生麻粒岩相变质,形成了由紫苏花岗岩和粗玄岩脉组成的前魏田麻粒岩组合,等斜褶皱的轴面直立,并呈E-NEE向延伸。魏田构造-热事件之后形成火山沉积岩,在2 680Ma发生的阿如安(Aruan)构造-热事件中发生变质,构成西部的灰色片麻岩群,且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岩性主要为高角闪岩相的含微斜长石黑云母角闪片麻岩。西部灰色片麻岩呈NE走向,产生直立轴面的倒转褶皱。在刚果(金)的东北部也出露变质程度很低的东部灰色片麻岩[16]。

1.2 区域金成矿特征

金的成矿主要产于博姆杂岩和花岗-绿岩带的片岩和绿岩中,西尼罗杂岩中未见金矿产出。博姆杂岩中的绿岩称班吉系,花岗-绿岩带中的绿岩称基巴里系。班吉系中金矿构成4个金矿带,如马坦杜(Matundu)、比利(Bili)金矿带等,每个矿带的范围约为几十平方千米(图3)。基巴里系中金矿的经济价值更为显著,也构成多个金矿带,如摩托、基洛、扎尼-科多(Zani-Kodo)、曼巴萨(Mambasa)、恩噶伍(Ngayu)和伊西罗(Isiro)带等(图3),单个金矿带的范围>100km2,研究较多的有莫托、基罗、扎尼-科多等金矿带。

1.2.1 金矿类型

刚果(金)东北部的金矿分为内生金矿床和外生金矿床。区内的内生金矿床主要是指在绿岩带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在岩浆和热液活动影响下形成的金矿床,本文根据其产出形态划分为脉状金矿床和浸染状金矿床两类;区内常见的外生金矿床有砂金矿和残积金矿两类。

(1)脉状矿床。据报道,主要的金产区位于太古宙杂岩体的东部,从1904—1993年已生产黄金350t,其中有一半采自脉状金矿床,其余来自砂金矿[13]。Cahen等[9]对花岗地体西缘附近马坦杜(Matundu)绿岩带中的含金石英脉进行了简要描述(图3),同时在中非共和国绿岩带的碳酸盐化基性火山岩和硅化黄铁矿碧玉铁质岩中也发现了小型的含金脉[14-15]。最主要的金矿区为基洛金矿和摩托金矿,这2座矿山仅1986年就生产了408kg黄金。在基洛绿岩带中,近乎垂直的NEE走向石英脉与区域面理相一致。Lavreau[10,13]对 NE 走向(和 NW走向)的主线理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矿体都与相邻的次级构造有关。矿体产于块状薄层状石英脉、石英-钠长石脉和各类糜棱岩带(“铁白云岩”)内的石英脉群之中[10,13]。矿脉受基性火山岩以及石英闪长岩和英云闪长岩侵入体的约束[17],并且在某些部位发育有逆冲断层[10]。在摩托和恩噶伍绿岩带中也发现了相似的矿化,与铁建造和相邻绢云母-绿泥石-铁白云石片岩中发育的浸染状硫化物矿床[11,13]一起,可能代表了一个矿化剪切带。基性围岩通常发育强烈的碳酸盐化,并发育由角闪石转变而成的绿泥石和与硫化物紧密伴生的黑云母[17]。目前,金矿化的时代未能确定。从马坦杜绿岩带西部含金石英脉的方铅矿样品中获得的铅模式年龄为3 100~3 200Ma[9]。Lavreau[13]认为淡色闪长岩侵入到矿化剪切带中,并具有变形的特征,与侵入事件同时的中-新太古代岩浆作用可能为金矿化的相似年龄[9]。但是,沿一些主要剪切带中还发现有元古宙早期和晚期岩浆活动的证据,因此金矿床的成矿年代仍存在疑问。

(2)浸染状矿床。浸染状金矿床宏观上赋存于火山-沉积岩系中。变基性火山岩有时保留有火山岩特有的角砾状和枕状构造,变中性火山岩的原岩推测为安山岩和英安岩,沉积岩包括石英岩、石英-碳酸盐岩和铁英岩。在矿床附近未见花岗质岩石,主要岩性为绢云母-绿泥石-铁白云石片岩,片岩中含有数量不等的石英和钠长石。需要指出的是,浸染状金矿矿体与围岩之间的界线不清楚,肉眼不易区别,在分析金品位后才能知道矿体的存在。矿床中缺乏石英脉,当少量石英脉存在时,石英脉并不是金的唯一载体。矿体的体积和品位决定着矿床的富集程度。另外,还有许多小矿体与铁英岩有关。

(3)砂金矿。砂金矿的范围总体没有超过绿岩系的范围,砂金仅搬运了较短的距离,在砂金矿的上游几百米基本能确定原生金矿的位置[13]。

(4)残积金矿。一些脉状和浸染状金矿具有异常厚的“蚀变带”盖层,“蚀变带”由赤道气候条件所引起,蚀变带中的金适合水压开采。在恩噶伍金矿带,大多数金采自于风化作用所引起的软化岩石中。Subani(摩托带以北)原生矿品位很低,但由于表生作用促使蚀变岩石中的金产生富集,使蚀变岩石金具有开采的经济价值,如基洛附近的Tsi山[13]。

对于一些金矿而言,如果没有蚀变作用和随后的表生富集作用,则不可能成矿[13]。

1.2.2 矿床产出部位及容矿岩石

刚果(金)东北部脉状金矿多产于花岗岩和绿岩带的交界部位,常伴有铌钽矿的产出[3]。浸染状矿床则位于几十米厚的铁英岩附近,位于铁英岩之上或之下几十米到几百米。矿床的容矿岩石为上刚果花岗-绿岩带中新太古代绿岩带,由基巴里绿岩带的(上基巴里带和下基巴里带)火山-沉积岩和BIF组成,遭受绿片岩相退变质。莫托地区的岩性为镁质-中性绿岩、石英岩和铁矿石,基罗地区则由绢云母、绿泥石、滑石和角闪石片岩组成。容矿岩石在不同的地方变质程度有差异,变质浅时保留有原岩结构,变质深时原岩结构消失,导致原岩不易辩认。容矿岩石一个重要特征为“铁矿石-燧石(BIF)”,主要由细粒磁铁矿和含铁燧石组成,偶尔含铁碧玉和镜铁矿,在地貌上形成凸起的小山或山脊。容矿岩石位于老花岗质岩石基底之上,也被新太古代花岗质岩石切割。

此外,少量矿床的容矿岩石为花岗质岩石(如Nzebi地区的金矿床产于英云闪长岩中)。

2 典型金矿带地质特征

2.1 基洛金矿带

基洛金矿带位于东方省东部(图3),黄金储量达632t[3,5],为一典型的绿岩型金矿带。

基洛金矿带包括4个亚带,3个亚带方向为NEE向,另一个亚带方向近SN向[18]。亚带的划分主要依据原生矿、次生矿和线性构造的产出。NEE向脉很少超过2m,近直立,与围岩的片理近乎一致。在片理遭受重新褶皱的区段,石英脉在褶皱的转折端厚度加大[19]。石英脉围岩岩性变化较大,包括片理不发育的细粒角闪岩、强烈叶理化绿泥石、阳起石和滑石片岩,甚至绿岩带中石英闪长岩和粗粒英云闪长岩侵入体中也有含金石英脉[13]。

图4 基洛地区地质简图[13]Fig.4 Geological sketch of Kilo area

图5 剪切带的横剖面和纵剖面图地质图[17]Fig.5 Cross-section and longitudinal section the shear-zone

金的品位变化较大。在Tsele(图4),石英脉厚1m,品位2×10-6~25×10-6,平均品位10×10-6;在Lima(靠近Tsele),近平行格子状石英细脉品位>20×10-6,与围岩一起开采时,品位为5×10-6~6×10-6;在CampⅢ(靠近 Vienx Kilo),单脉厚度0.5~2m,金品位20×10-6[13]。

SN向构造(如Isuru和Senzere矿床)为复杂的剪切带,石英脉/透镜体产于其中,仅局部含金[10,17-18]。近SN向与NEE向脉不同,脉倾角约30°。SN向构造为几条糜棱岩带(铁白云石千枚状糜棱岩),相互之间距离约几十米,糜棱岩带围岩也有程度不同的碎裂。石英脉/透镜体分布于糜棱岩带中[13,17](图5)。

根据含金石英脉的围岩和控矿构造特点,将基洛地区含金石英脉划分为5种类型(图6)。

(1)与断层有关的石英脉型金矿(图6a)。高碳质滑石片岩(含细粒钠长岩层)与下覆角闪岩的接触界线可能为逆冲断层,较大的石英脉位于接触界线之上约20~30m,与接触界线上的逆冲断层平行。石英脉具碎裂化,局部含硫化物(黄铁矿和磁黄铁矿)和金,硫化物含量与金品位没有正相关关系。石英脉的围岩钠长石化片岩呈层状,整体已经褶皱。

(2)与剪切带构造有关的金矿(图6b)。石英脉/透镜体和石英网脉均受剪切带控制。剪切带位于花岗质岩石和角闪岩中,强硅化、层状构造发育的围岩也可能含金。这类金矿床往往在地表露头的矿化强度并不很高,但经钻探证实深部却有规模质量都很不错的含金石英脉。

图6 基洛地区简明地质剖面和金矿类型展布图[10]Fig.6 Map showing geological sect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old deposit type of Kilo area

(3)近直立的石英脉(图6c)。区内常见,可分3个亚类。①c1型金矿:位于强片理化的钠长岩中,靠近花岗质岩石与角闪岩接触带;②c2型金矿:位于各种类型片岩中;③c3型金矿:位于角闪岩中。现有文献还难以证实花岗岩与金矿成矿的关系,由于剪切带穿切了花岗岩,表明金矿形成于花岗岩之后[10]。

(4)含金石英脉型金矿与浸染状金矿的过渡类型(图6d)。细粒-微细粒钠长岩脉位于片岩中,细粒-微细粒钠长岩脉的核部为粗粒钠长岩(钠化花岗岩),脉中含石英网脉/透镜体,金分布在石英和钠长石中,二者可一并开采[10]。

(5)浸染状金矿(图6e)在摩托地区有出露,并且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2.2 摩托金矿带

2.2.1 赋矿岩系特征

摩托金矿带位于基洛金矿带的北部,其地质背景与基洛地区基本相似。基洛地区各种类型的含金石英脉矿床[10]在摩托金矿田也有不同程度的矿化,但均不具经济价值。矿带中的主要金矿类型为产在基巴里系片状岩石中的浸染状金矿。矿床大多位于Durba(Watsa之北)一带。

基巴里系片状岩石主要由碳酸盐、石英和钠长石3种矿物组成,主要的岩石类型有白云岩、菱铁矿大理岩、硅化大理岩、石英岩、粗粒(细粒)钠长岩、硅化钠长岩等。矿物成分中常见绢云母和绿泥石并参加定名,被称为白云片岩和绿泥片岩。岩石普遍具片麻状构造并含有交错状的石英、碳酸盐和钠长石层理,并被绢云母和绿泥石层理所分割。这些层理一般较薄、较短,并呈透镜状,在较长的距离内呈平行分布,但一般都呈弯曲、褶曲状,并被大量小型断层扭曲。透镜状构造也可成为眼球状构造。在某些情况下,岩石看起来像具有棱角状砾石或细小碎屑的角砾岩。其颜色从浅灰色、白色到深绿色,并由于含铁矿物氧化为褐铁矿使岩石具有褐色渐变条带[10]。

基巴里系片岩厚约2 000m,一般不发育连续地层或标志层。但可以识别出2个不属于任何特定层位的典型地层——铁英岩和黑色片岩。

铁英岩的成分变化很大,从硅化条带状铁建造(碧玉铁质岩、磁铁石英岩)到赤铁矿片岩或块状磁铁矿[20-21]。通常与菱铁矿大理岩共生,并逐渐被石英颗粒和铁氧化物晶体所浸染,因此表现为大理岩逐渐过渡为铁英岩。铁英岩通常被不同程度硅化大理岩所包围,并在碳酸盐岩石中发育条带状或透镜状铁矿体。通常铁英岩呈条带状,厚约100m或者更厚,长度超过30km[22]。

黑色片岩通常含云母并发育硅化,被石墨(或电气石,或黄铁矿)染成黑色。由于氧化反应和浸出作用,导致石墨丢失并变为白色[20]。在很多情况下,黑色片岩都出露在铁英岩的周围或者与其混合形成透镜状褶皱块体,其厚度可达近百米,延伸可超过几千米。

Sorotchinsky[21-22]对该区岩石进行了鉴定。主要岩石为强钠长石化的白云(铁白云石)大理岩,岩石中发育密集的节理面,经历了强烈的硅化和绢云母化。Si和Na可能是交代作用的产物,菱铁矿大理岩通过硅化和氧化可以形成铁英岩;普通岩石在湿地或沼泽环境的还原条件中形成黑色片岩并产生绢云母化。

2.2.2 金矿化特征

发生金矿化的地段并没有大型构造通过,也未见有明显的岩石中矿物组合控制金矿化的迹象。金矿石均呈浸染状构造,金通常肉眼不可见,但经研磨(约10kg)淘洗后能获得一定量的黄金。硫化物(黄铁矿、磁黄铁矿)以及铁氧化物(磁铁矿)的大量出现与金品位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20]。金矿化通常与围岩(碳酸盐岩为主)的片理相一致,片理方向通常指向渗透中心。但矿体产状与片理的产状并不完全一致。矿体呈平行分布,倾向一般为NNE,而片理的走向EW 向或SN向,倾向 N或E,倾角20°~30°。

区内主要的金矿床有Agbarabo金矿、Gorumbwa金矿、Durba金矿、Bakangwe金矿、Pakaka金矿和Megia.o.金矿。前3个矿床的储量为10~50t,后3个矿床的储量为1~10t。

Agbarabo金矿矿体呈微倾的烟囱状(倾向NNE,倾角24°),产状与围岩叶理平行,纵剖面为一椭圆形。纵轴长20~25m,水平轴长15~20m,勘查结果表明,矿体延深至少300m。围岩为浅灰色碳酸盐-石英-钠长石片岩。矿体内金品位最高可达600×10-6,平均品位15×10-6。矿床储量20t[5]。富矿石的外侧是不规则的椭圆形低品位矿石,向外品位逐渐降低。主矿体附近有高品位卫星富矿体。东侧,Agbarabo矿体与大型菱铁矿大理岩接触,石英岩、铁英岩混杂其中。片岩和大理岩的界线并不规则,但其可能控制矿化。由于低品位的矿化晕基本没有延伸到菱铁矿大理岩中,表明其可能扮演着地球化学障的角色。Agbarabo矿床与巴西的Morro Velho矿床具有相似的规模、组分和地质背景[23],但前者硫化物和石英脉中金的含量并不高;虽然硫化物和石英脉中可能含有一定量的金,但岩体本身的金含量更高[10]。

Gorumbwa矿床的金矿化也是受片理构造的控制,矿体形状大致为扁平状,长70~130m,厚3~30 m,-30m中段矿体厚度55m。矿床储量40t[5],金品位最高为300×10-6。矿体倾向NNE,倾角24°,与片理产状相一致。水平方向延伸>500m。和其他矿山一样,金矿化与围岩组分、大型构造没有明显的联系[10]。

Durba矿床开发最早,与其他矿床相比,富集硫化物(黄铁矿和黄铜矿),矿床储量10t[5]。

此外,在摩托地区发现了一些小型矿体和地表矿化。许多矿床产于碳酸盐-钠长石-石英片岩中,矿体多受片理产状影响,矿体倾向NNE,倾角24°,矿化主要产在节理面内,并且与节理面没有交叉。通常与铁英岩体或黑色片岩条带密切共生。铁英岩体或黑色片岩中也含金,并且有时也作为矿石开采,但不是最佳的赋矿岩石,形成含金硫化物矿体的只是少数,这类矿化在摩托金矿田中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经济价值[10]。

3 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

根据刚果(金)东北部绿岩带金矿的成矿背景及矿床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条成矿规律。

(1)金矿多产于绿岩带与花岗岩的接触带附近。

(2)矿床受不同的构造控制:脉状矿床位于断裂、剪切带、褶皱裂隙内或其附近;浸染状矿床的产状与围岩片理一致,尽管表现出一定的层控特征,但片理构造控矿的特点更为直观。

(3)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如片理发育的部位、褶皱的转折端容易出现规模较大的矿体。

(4)矿化伴随明显的围岩蚀变,大多数矿床围岩蚀变以碳酸盐化为主,并伴随有硅化、绢云母化和绿泥石化等。

(5)矿化与硫化物没有特定的关系,多数矿床不含硫化物,少数含硫化物的矿床其金品位与硫化物的含量没有线性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对原生绿岩型金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①与绿岩带(即变质火山岩或变质沉积岩)或者与侵入到绿岩中的花岗岩类有关[18,24-25];② 岩浆-分异成矿[16,26];③ 交代作用成矿[27]。

刚果(金)东北部绿岩带金的成矿作用主要有2种:①截切绿岩或英云闪长岩剪切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②某些特殊绿岩区中沿片理分布的浸染状金矿[13]。

从这些金矿的构造特征来看,基本上排除了后期岩浆活动的可能,即花岗岩类侵入到绿岩中。此外,剪切带的年龄为1 500~2 000Ma[4],比花岗岩类的侵位年龄要年轻。通过西尼罗片麻杂岩中的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和沿剪切带分布的重叶理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的测定,将基巴里带基洛和摩托地区连续分布的剪切带年龄限定在950~700 Ma,与该区发育的构造事件相吻合[4]。

在花岗岩体的南侧,主要为元古宙(大约2 000 Ma)构造活动与鲁文佐里(Ruwenzori)褶皱带相关,并由此形成了剪切带[4]。

由此看来,太古宙岩浆活动和金矿的形成没有特定的联系。但是,英云闪长岩的侵入有可能造成绿岩带中金的第一次富集[13]。

金从围岩富集到石英脉或者某些叶理面的过程伴随着极其重要的围岩蚀变,如在构造英云闪长岩中发育的碳酸盐可能是通过铁白云石和脱硅化过程形成的。蚀变的热环境为绿片岩相[4],在该温度并且有足够量的阴离子出现的情况下,金就会具有非常高的活性[28]。随后,在剪切带对流系统中金与碳酸盐、石英的同时沉淀构成了该地区的大部分金矿化[17]。

4 找矿标志和找矿建议

由于刚果(金)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东北部绿岩带中的金矿规模和储量远景现在还不清楚。在开展金矿勘探时,首先应查明绿岩带的分布,进而控制金矿的产出部位、延伸范围和规模[3]。结合前面的讨论,作者认为该区的金矿勘查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绿岩带中的构造带和剪切带,尤其是围岩发育片理和重褶皱的部位。

(2)围岩中发育的钠长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特征。

(3)未见大型构造但片理化发育,含石英-碳酸盐-钠长石层理并发育绢云母和绿泥石的岩石。

(4)具有碳酸盐化蚀变并经历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岩石。

据统计,有一定规模的金矿床附近均发现有人工淘金点,因此在开展金矿勘探时应首先收集民采点的信息。根据加拿大Loncor公司在北基伍和恩噶伍金矿项目的勘探经验,并结合本区的金矿特征,脉状金矿床受构造控矿明显,而浸染状矿床具有非常清晰的地球化学浓集中心。因此,可以利用伽马射线和航空物探等方法进行区域性测量,查明勘查区的构造分布状况,在可能成矿的区段可开展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根据构造与异常的关系来确定矿床的具体赋存位置。

5 结论

(1)刚果(金)东北部太古代绿岩带是非洲中部重要的绿岩型金成矿区,带内的内生金矿中主要分为构造剪切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和岩体片理中的浸染状金矿两种类型。

(2)绿岩带和英云闪长岩中的断层、褶皱和剪切带等构造控制脉状金矿床的分布,围岩发育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并经历绿片岩相变质作用。

(3)浸染型金矿化受绿岩中的片理和重褶皱的控制,片理化岩石中含石英-碳酸盐-钠长石层理,并发育绢云母和绿泥石等。

(4)在该区进行金矿勘查时,应注重构造和地球化学异常之间的关系。

注释:

① http://www.loncor.com/s/Ngayu_Project_Geology.asp

[1]Lepersonne J.Carte géologique du Zaïre,Èchelle 1∶2 000 000[Q]∥Republique du Zaïre,Commissariate d’Etat aux Mines,Service Géologique.1974.

[2]Cahen L,Delhal J,Lavreau J.The Archaean of Equatorial Africa:A Review[M]∥Windley F F.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Earth.J.Wiley &Sons,London,1976:489-498.

[3]李泳泉,李杏春.刚果民主共和国金矿类型及主要地质特征[J].世界地质,2014,33(4):822-836.

[4]Lavreau J.Etude géologique de Hant-Zaïre.Genèse et evolution d’un segment lithosphérique archéen[J].Ann.Mus.roy.Afr.centr.,Sc.géol.,1982,88:118.

[5]刘晓阳,王杰,余金杰,等.中南部非洲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资源潜力分析研究报告[R].天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2013.

[6]Thomas R J,Von Veh M W,McCourt S.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outhern Africa:an overview[J].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1993,16:5-24.

[7]Dirks P,Blenkinsop T G,Jelsma H A.The geological evolution of Africa[M].Encyclopedia of Life Support Systems,2003:230-265.

[8]Key R M.An introduction to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of Africa[M]∥Wright E P,Burgess W G.Hydrogeology of crystalline basement aquifers in Africa.Geol.Soc.Spec.Publ,1992,66:29-57.

[9]Cahen L,Snelling N J.The geochronology and evolution of Africa[M].Clarendon Press,Oxford,1984:512.

[10]Woodtli R.Relationships of general structure to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Kilo area(Central Africa)[J].Economic Geology,1961,56(3):584-591.

[11]Woodtli R.Gold impregnation deposits in the Moto area(central Africa)[J].Economic Geology,1961,56:603-607.

[12]Foster R P,Piper D P.Archaean lode gold deposits in Africa:Crustal setting,metallogenesis and cratonization[J].Ore Geology Reviews,1993,8:303-347.

[13]Lavreau J.Vein and stratabound gold deposits of northern Zaire[J].Mineralium Deposita,1984,19:158-165.

[14]Poidevin J L,Dostal J,Dupuy C.Archaean greenstone belt from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Equatorial Africa)[J].Precambrian Research,1981,16:157-170.

[15]Dostal J,Dupuy C,Poidevin J L.Geochemistry of Precambrian basaltic rocks from the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Equatorial Africa)[J].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1985,22:653-662.

[16]Schlüter T.Geological atlas of Africa,with Notes on Stratigraphy,Tectonics,Economic Geology,Geohazards,Geosites and Geoscientific Education of Each Country[M].2nd Edition.Berlin,Germany,Springer-Verlag,2008:14-83.

[17]Lavreau J.New data about the Kilo-Moto gold deposits[J].Mineralium Deposita,1973,8:1-6.

[18]Duhoux P V.La pétrogenèse et la métallogenèse du domaine minier de Kilo-Moto[J].Ann.Soc.géol.Belg,1950,73:171-244.

[19]Legraye M.Grands traits de la géologie et de la minéralogie des régions de Kilo et de Moto[J].Mem.Inst.roy.col.belge,Sc.Techn.,1940,2:135.

[20]Sorotchinsky C.Les roches des gisements auriferes de Kilo-Moto:Mem[R].Inst.Geol.Univ.de Louvain,T.XVII,1953:19-223.

[21 Woodtli R.Description de quelques sondages dans des itabirites au NE du Congo belge[C]∥XX Congresso Geological Internacional,Mexico,Resumenes de lo trabajos presentados,1956:412.

[22]Woodtli R.Une hypothèse sur l’origine des itabirites:sommaire C R[J].Soc.Géol.France,1955,4:52-54.

[23]Vial D S,DeWitt E,Lobato L M,et al.The geology of the Morro Velho gold deposit in the Archean Rio das Velhas greenstone belt,Quadrilátero Ferrífero,Brazil[J].Ore Geology Reviews,2007,32:511-542.

[24]Anthoine R.Traitement des minerais aurifères d’origine filonienne aux mines d’or de Kilo-Moto[R].Mem.Inst.roy.col.belge,Sect.Sc.techn,1933:163.

[25]MacGregor A M.The primary source of gold[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59,47:157-161.

[26]Polinard E.Les conditions de gisement de l’or en Afrique centrale[J].Congr.Int.Mines,Métall.,Géol.appl.,1935,1:45-48.

[27]Lavreau J.Vue d’ensemble sur les gisements aurifères dans le Haut-Zaïre[C].Rapp.ann.1978,Mus.roy.Afr.centr.,Dépt.Géol.Min.,1979:71-95.

[28]Fyfe W S,Henley R W.Some thoughts on chemical transport processe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gold[J].Miner.Sci.Eng.,1973,5:295-303.

猜你喜欢
片岩刚果金矿
道路边坡片岩耐崩解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反倾边坡风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中国十大金矿排名
刚果(金)马诺诺(Manono)东部某伟晶岩型铌钽矿地质特征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Premier金矿公司简介
西岭金矿——中国最大单体金矿
四方联动将刚果(布)打造成木薯全产业链提升的案例国
石英片岩路基填料适用性分析
巴彦乌拉山老变质岩系中的构造片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