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甘蔗条螟性诱剂测报与诱杀防治

2015-12-12 02:53:37黄志武管楚雄许汉亮林明江胡玉伟
甘蔗糖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诱蛾南浦蔗区

黄志武,管楚雄,许汉亮,林明江,胡玉伟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16)

粤北甘蔗条螟性诱剂测报与诱杀防治

黄志武,管楚雄,许汉亮,林明江*,胡玉伟

(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 广东省甘蔗改良与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316)

本文介绍利用条螟性诱剂对翁源蔗区2014年条螟发生情况进行测报,并根据诱测曲线分析了该蔗区3个不同区域全年条螟发生概况,结合田间条螟花叶率调查情况预测条螟发生量,根据预测情况指导蔗区进行相应的性诱剂诱杀和药剂防治。指出了性诱剂诱杀螟虫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认为多年诱测数据与气象资料结合是提高测报的准确度的关键。

甘蔗条螟;性诱剂;预测预报;诱杀

0 引言

甘蔗螟虫是目前蔗区最主要的钻蛀性害虫,是制约甘蔗高产高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蔗农最头痛的害虫,而甘蔗条螟(Proceras venosatum Walker)是甘蔗钻蛀性螟虫中对甘蔗生产影响最大的一种。在甘蔗苗期,幼虫为害生长点,造成枯心;甘蔗生长中后期,幼虫破坏茎内组织,形成虫蛀节,易导致死尾、风折,感染赤腐病,严重影响了甘蔗产量和糖分。甘蔗条螟在粤北翁源县蔗区1年发生4代,如何把握关键时期对条螟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是防治成败的关键。多年的防治研究实践证明,准确的预测预报是条螟防治的关键,因此必须认真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将为螟虫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和科学指导。

本文介绍2014年粤北翁源蔗区条螟性诱剂测报情况,并根据数据指导,针对蔗区中个别村镇条螟第3代突发上升情况,利用性诱剂诱杀法较好地抑制了条螟为害势头。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甘蔗条螟性诱剂诱芯,由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提供。

1.2 测报方法

1.2.1 预测预报选点

甘蔗条螟测报点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同时又方便测报观察的蔗田,最好选择早收获、虫口基数高的宿根蔗田(或早种植、历年虫口多发的新植蔗田)。由于翁源县地处粤北山区,地形复杂、各乡镇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为尽量减少客观环境差异造成的测报误差,根据地形、气候、植蔗面积和集中度,分别在六里(代表滃江谷地)、周陂(代表低山丘陵)、南浦(代表缓丘平原与低山丘陵结合)设了3个条螟测报点。

1.2.2 性诱剂测报盆布设与管理

采用直径30~40 cm的塑料水盆做诱捕器,诱捕器盛水量保持在80%(在盆壁上预留溢流孔),加少许洗衣粉并搅匀,当水位下降时要及时加水和洗衣粉。诱捕盆用木桩或其他材料支撑、固定,按一定高度和位置置于蔗田间。将螟虫性诱剂诱芯挂在诱捕器上方的铁丝中间,离水面2 cm处。每3个诱捕器,组成一个监测点,每个诱捕器之间相隔50 m以上。每天早晨清点记录诱蛾量,每隔15天更换一次诱芯。

1.2.3 田间条螟为害的“花叶”率调查

在各测报点蔗区分别选有代表性的蔗田各3块,每块田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0株,记录新增螟害花叶株数,计算花叶率。

1.3 第3代螟蛾性诱剂诱杀防治

1.3.1 性诱剂诱杀设计

鉴于甘蔗生长中后期同一蔗区的个别地点有可能出现条螟发生较重的情况,除了使用农药喷施防治外,还可采用性诱剂诱杀这一害虫绿色防治方法。性诱剂诱杀的具体做法是,约每0.53~0.66 hm2设诱杀盆1盆(诱杀盆的构造与测报盆类似),每隔15天更换一次诱芯。2014年8月,针对官渡镇的东三村条螟发生较重的情况,我们及时采取了性诱剂诱杀防治措施,防治总面积约为24 hm2,诱杀时间由8月9日至9月24日,共46天,每3天记录诱蛾数量并清理诱捕盆。

1.3.2 性诱剂诱杀效果调查

于10月21日至23日进行防治效果调查,调查项目包括螟害株率、花叶率、螟害节率。

1.4 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采用SPSS软件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条螟性诱剂诱测情况

2014年性诱剂测报时间从3月19日开始,至10月19日结束。以各测报点3个测报盆每一候(5天)诱蛾量的合计数的为测报曲线的基点,绘制全年条螟诱测曲线图(见图1)。

图1 2014年翁源蔗区3个测报点条螟诱测曲线图

从图1可以明显看出2014年翁源蔗区条螟4个世代螟蛾的发生趋势,3个监测点条螟成虫发生的趋势大体一致,均为前高后低。条螟越冬代诱蛾量高峰期是在4月中旬才出现,比粤西蔗区迟约1个月(湛江测报情况另文发表),这与当地2、3月份低温阴雨持续天气较长有关。受越冬代发蛾高峰推

迟影响,第1代成虫发蛾高峰期也略有推迟,至6月中旬才进入高峰期,但6、7月份后随着温度迅速上升,条螟第1、第2和第3代螟蛾发生高峰期的间隔期也明显缩小,第2代螟蛾发生高峰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3代螟蛾发生高峰期在9月上中旬。4个世代的诱蛾峰值最高的是越冬代,其次为第1代,第2代和第3代的峰值相近,这与该蔗区7月中下旬至9月中旬少雨偏旱有关。干旱对条螟的生长发育不利,尤其是旱情较重的低山丘陵区(周陂),条螟的发生量会有所抑制。

从翁源蔗区3个监测点的条螟诱蛾量曲线变化情况看,六里、周陂、南浦分别代表了3种不同类型的蔗田,六里和南浦2测报点的诱测曲线变化趋势较接近,4个世代的诱蛾峰值差异不大,而周陂测报点的越冬代和第1代诱蛾的峰值明显高于第2和第3代的,且周陂越冬代和第1代诱蛾的峰值出现时间要略早于六里和南浦,这可能与周陂为低山丘陵的旱坡地,土壤积温比水田谷地的六里和缓丘平原的南浦测报点回升得较快有关,说明区域地形和气候环境不同会影响条螟的发生。

2.2 条螟花叶率调查结果

条螟花叶率也是条螟测报监测的一个重要指标,监测花叶率变化的情况即是指导当代条螟的防治,也是预测下一世代螟虫发生量高低的重要指标。表1中的官渡六里、周陂腾山、龙仙南浦为3个常规调查点,周陂镇龙田、翁城和官渡镇东三村为随机抽查点。第2代、第3代和第4代条螟幼虫为害造成的花叶率调查时间分别在6月24~25日、8月5~6日和10月21~23日进行。从表1中条螟不同世代幼虫为害造成花叶率变化情况看,东三村和龙田调查点第3代条螟花叶率分别达8.9%和5.7%,均大于5%的防治阀值指标,必须采取防治措施控制。但由于8月的甘蔗植株高大,且幼虫以4~5龄为主,均已钻入植株中,喷药防治难度大、效果不理想,所以决定在东三村采取性诱剂诱杀成虫的防治方法;而周陂镇龙田面积较小约3 hm2,采用常规喷药防治(25%杀虫双300倍液)作为对比观察点。

表1 条螟不同世代幼虫为害造成花叶率变化表

2.3 条螟第3代螟蛾发生情况预测与实际发生

根据条螟诱测曲线图(图1),条螟第2代成虫的诱蛾累计高峰期为7月21日~7月31日,采用虫态历期法计算预测,第2代与第3代成虫诱蛾高峰期的间隔期约为55天[1],即预测第3代条螟发蛾高峰期为9月14~23日,实际诱蛾高峰期是9月9~19日,比预测提早4~5天,这主要是受8~9月份高温少雨影响的原因。而从表1中条螟第3代幼虫为害花叶率除东三村和周陂镇龙田调查点大于5%防治阀值外,其余4个调查点均低于5%,且东三村调查点第2代与第3代幼虫为害花叶率变化率达217.9%,这也预示着东三村后期的螟害将较其他地方严重,其第3代螟蛾的发生量也将大幅上升,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进行压制。后期10月21~23日的调查也证实前述预测(见表1及本文2.4小节)。

2.4 条螟性诱剂诱杀结果

图2是性诱剂诱杀防治区东三村与3个测报点8月9日~9月24日单盆诱蛾量累计对比。从图中可见,东三村诱杀区46天的单盆诱蛾量累计达126头,远远高于六里、南浦、周陂3个测报点,这与前述预测基本一致。通过大量诱杀条螟成虫,有效地抑制住东三村条螟迅猛上升的势头,条螟花叶变化率由217.9%大幅降低至21.3%(见表1),其变化率在各调查点中也回落到较低水平。

2.5 收获前蔗区螟虫为害结果调查

表2是2014年10月21~23日在翁源蔗区进行虫害情况年终调查的结果,从调查结果看,翁源蔗区整体螟虫为害属中等偏轻水平,局部地区中等偏重。在个别调查点中,螟害最重的是周陂镇龙田,螟害株率达79.5%,螟害节率达18.9%;其次为官渡镇东三村,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分别达63.2%和15.3%。周陂镇龙田的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明显比其他村镇调查点高,差异达显著水平。从调查结果看,在8~9月甘蔗植株高大的情况下,利用性诱剂诱杀法防治条螟效果要比人工喷药防治好,性诱剂诱杀了部分第3代条螟雄蛾,降低了条螟雌雄蛾交配的几率,减少了条螟在蔗田的产卵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条螟的发生。而8月中旬蔗农才开始喷药,喷药时间有点迟,喷药难度大导致喷药不均匀,并且全面喷药也极大程度杀伤了天敌,故龙田的螟害程度要高于东三村。

图2 条螟诱杀区与测报点8~9月单盆诱蛾量对比

周陂镇腾山是3个测报点中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最高的一个,这应该与其甘蔗宿根面积占比相对六里和南浦高有关。新江镇和翁城镇蔗区以新植蔗为主,前期螟害较轻,且防控抓得较紧,螟害未出现大起大落现象。

3 结论与讨论

表2 甘蔗螟虫为害情况年终调查结果

从条螟性诱剂测报情况看,翁源蔗区条螟性诱剂诱蛾曲线与蔗区螟蛾实际发生的趋势较一致。因此,利用性诱剂进行条螟发生趋势的测报准确度和可信度高。从3个测报点越冬代和第1代诱蛾情况看,周陂(低山丘陵)的诱蛾峰值要略早于六里(滃江谷地)和南浦(缓丘平原),而第2、第3代诱蛾峰值和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渐趋同,这可能与冬末春初低山丘陵旱坡地的周陂土壤积温回升较六里和南浦2测报点快有关,而进入6~7月以后,各测报点的积温差异极小,此时影响条螟发生的关键因子为降雨量和土壤含水量,8~9月翁源蔗区干旱少雨对周陂旱坡地蔗区的影响较六里和南浦大,旱情相对重于六里和南浦,故诱蛾峰值和高峰期出现的时间虽趋同,但周陂测报点第3代成虫的诱蛾高峰期和峰值却不如六里和南浦明显。而具体到各村镇各代条螟发生量的预测,则需要将性诱剂测报趋势曲线与蔗田条螟花叶率变动情况调查相结合,在螟虫发生基本趋势确定的情况下,某一调查点花叶率前后2代

的变动幅度超出其他调查点的平均波动值越大,则预示着该区域的条螟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做好条螟性诱剂的趋势预测的同时,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田间花叶率调查,对测报数据做相应的修正和补充,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指导田间防治。由于各个蔗区的气候、环境以及作物布局都不相同,故各地螟虫发生的世代和规律都不尽相同[2],尤其是纬度差别大的不同蔗区,螟虫的发生情况会有较大差别,所以各地区最好根据本地螟虫性诱剂测报的多年数据与气象资料结合,推导出相应的螟虫测报数学模型[3],以进一步提高测报的准确度和测报效率。

在甘蔗生长中后期尤其是8~9月份,甘蔗植株高大和密集,利用人工进行田间喷药,工作难度大,喷药均匀度差,防治效果不理想,且大面积喷施农药将会大量杀灭天敌,同时也容易造成施药人员中毒情况发生。而条螟性诱剂防治技术是采用性诱剂诱杀雄蛾,能减少条螟的交配几率,降低条螟的田间产卵量而起到防治的作用,同时又不会伤害天敌,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4],但田间诱捕器布设的最佳密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试验。不过性诱剂诱杀还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糖蔗主要种植在旱坡地,水田地极少,水盆式诱杀器的换水和水源问题在干旱季节不太好解决。因此新型干式性诱剂诱捕器将是下一步需要加快研究进度的重要工作[5]。

目前农用无人机技术日趋成熟,已经有利用无人机进行农药喷施防治害虫的一些成功范例。今后将对性诱剂剂型改造,研究、开发新型微生物农药和选择性高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并与农用无人机技术相结合,在准确的测报技术指导下进行田间用药,预计这将是甘蔗螟虫防治技术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也是解决化学农药对环境和水源污染、劳动力成本高、防治效率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1] 李奇伟,陈子云,梁洪.现代甘蔗改良技术[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49-254.

[2] 林明江,欧伟兴,陈火君,等.粤西蔗区甘蔗条螟成虫近年发生动态[J].广东农业科学,2007(7):69-70.

[3] 许汉亮,林明江,李继虎,等.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预测模型[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2):82-85.

[4] 林明江.浅论甘蔗螟虫天敌与性诱剂的研究与应用[J].甘蔗糖业,2007(4):19-24.

[5] 林明江,安玉兴,管楚雄,等. 害虫诱捕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9):68-71.

(本篇责任编校:李金玉)

Application of Sex Pheromone in Population Monitoring and Mass Trapping of Proceras venosatum

HUANG Zhi-wu, GUAN Chu-xiong, Xu Han-liang, Lin Ming-jiang, Hu Yu-wei
(Guangzhou Sugarcane Industry Research Institute/Guangdong Key Lab of Sugarcane Improvement & Biorefinery, Guangzhou 510316)

The paper introduced population monitoring and mass trapping of Proceras venosatum in 2014 in Wengyuan cane area. We analysed the magnitude of trap captures in different landforms and climate combin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sugarcane with leaf miner damage, which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resholds, either for the timing of using pheromone lures for mass trapping, or for making the decision of chemical control. The paper also presented the advantages and improvements in application of sex pheromone and suggeste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opulation monitoring data and climatic data for years were crucial for population monitoring.

Proceras venosatum; Sex pheromone; Forecast; Trapping

S566.1

A

1005-9695(2015)04-0028-06

2015-05-08;

2015-08-10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CARS-20-1);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017);广东省科技计划(2013B020309002)

黄志武(1960-),男,农艺师,从事植保技术推广;E-mail:13822119298@139.com

*通讯作者:林明江(1972-),男,研究员,从事昆虫信息素与生物防治技术研究;E-mail:lmjjiang@163.com

黄志武,管楚雄,许汉亮,等. 粤北甘蔗条螟性诱剂测报与诱杀防治[J]. 甘蔗糖业,2015(4):28-33.

猜你喜欢
诱蛾南浦蔗区
来宾市不同蔗区甘蔗品种引进比较试验
广西糖业(2023年3期)2023-11-02 16:05:08
南浦河守边记
含笑花(2022年3期)2022-05-27 19:39:06
施秉县烤烟4种夜蛾科害虫的田间消长规律
性诱剂在草地贪夜蛾监测和防治上的运用
湖北植保(2020年1期)2020-05-16 07:46:28
春日相思
踏莎行
性诱剂组合诱芯对害虫具有较好诱集效果
广西蔗区农药废包装回收处理的现状、成效及展望
王汇泉
甘蔗新品种桂糖31号在河池蔗区种植密度试验
中国糖料(2016年1期)2016-12-01 06:4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