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华(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探讨
□赵 华(河南警察学院河南郑州450046)
体能作为体育研究领域重要的参照指标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针对运动员、学生、战士体能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逐渐增多,但对其实际效果并未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本文将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现阶段对体能的理论研究成果,以系统论的观点对体能及体能训练系统结构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探讨能够为体能训练的科学化发展做出贡献。
体能体能训练系统结构
前言:系统论观点是将对象由静向动、由构成向生成方向推理、分析的现代思维方法,由于体能是一种理性、概念性的真实存在,所以本文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对体能及体能训练系统结构展开分析,现阶段对体能并未有明确的概念解读,使体能训练的针对性研究存在诸多实际困难。
1.1、体能的分类
现阶段对体能的定义并不统一,例如美国体育学者斯坦豪将体能视为人类精神和肉体的适应性;Larson认为体能应分为生活和结构两个方面,生活中要有存活的能力,结构中要有形态、技能等方面的适应性;我国田麦久等体育专家将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遗传具有的天赋和后天有目的的训练所得到的机体持续运动能力等。但通过上述不同观点可以发现,其均同意体能是一种运动能力和机体适应能力,而运动能力在广义上包括常见的跑、跳、攀爬、投、跃等行为,狭义上涵盖速度、耐力、协调、灵活等能力;机体适应能力又包括对寒冷、炎热、时差、缺氧环境等的适应能力,所以以功能倾向性作为分类的标准,可以将体能分为健康性和技能性的体能,如爆发力、反应速度等为技能性体能,而有氧呼吸等为健康性体能;以本源作为分类标准,体能又可以分为遗传性和训练性,由于人的机体构造并无明显的差异,所以训练性体能的弹性更大,这也是进行体能训练的根本原因。
1.2、体能的系统框架结构
图1 体能的系统框架结构
以静态的视角观察体能,会发现体能包括训练对象的身体素质、形态、机能以及训练主体的心智素质,脱离任何部分都不能称之为体能,身体素质即人类正常的肌肉活动能力,是人类体内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例如速度、柔韧、灵敏等,通常作为衡量人类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准;身体形态即人类身体的外在具体表现,例如身高、体重、腰围等充实度元素,不同的人其身体形态存在差异,所以体能也没有固定的标准;身体机能即人类生命在延续的过程中身体器官、组织、系统的正常运作,例如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运行情况可以通过脉搏、血压、肺活量等指标得以表现,并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人体机能是维持人类生命活力的根本;心智素质即心理和智力的综合水平,人类的心智素质直接决定了其对外部变化的反应能力和对自身的调节能力,所以也成为体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能的系统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由此可见通过对人体形态、机能、素质和心智的分析,可以对其体能进行综合的判断或对其潜在的体能进行有效挖掘,为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例如一个人肩部较宽阔,通常其上肢力量较集中;一个人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好,其耐力和韧性较强等,体能的系统框架结构为体能训练提供依据,现阶段所进行的体能训练就是针对其基本框架结构有目的、分阶段的锻炼。
体能训练作为发展机能潜力或与机能潜力相关的机能要素为目的的大负荷训练,需要训练对象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长时间、高强度的针对性安排,从而实现运动能力和机能适应能力的提高,包括心理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能训练是建立在明确的训练目标的基础上,以训练对象的具体情况为参考,分阶段、长期持续的动态训练过程,由于训练的目的、对象、阶段存在差异,所以体能训练应分为基础、专项和综合三个子系统,此三个子系统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之分,而是根据训练的具体情况确定,但基础体能训练为整个训练的基础,体能训练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由于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人群的常规体能训练和特殊人群的专业体能训练,而一般人群对于体能训练的结果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其训练并未真正的形成系统,所以本文中所阐述的体能训练系统结构是针对特殊群体的专业训练。
图2 体能训练系统结构图
基础体能训练是体能训练整个系统的核心,通常包含体能常识训练和素质训练两方面的内容,常识训练即对身体各部分的组成、名称、作用及修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解读,由于人类的身体结构常规下并无明显差别,所以常识训练对训练对象并没有严格的限制,通过常识训练,训练对象可以按照科学的理论知识自主素质训练,并针对训练的结果进行自我调整,由此可见常识训练是基础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建设是展开休闲体育的前提,提高体育场馆的建设不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活动器材的需求,也能够提高老年人参与到休闲体育中的积极性。
3.1、加强宣传力度
休闲体育是一种积极地、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休闲体育能够在保证良好体魄的同时加强个体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此,大力宣传休闲体育,通过媒体的各种渠道,引导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锻炼,能够对提高居民生活质量起到显著效果。政府可以举办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知识、疾病防治等专题讲座,向居民宣传锻炼的优点,以鼓励人们更多的参与到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3.2、加强场馆建设
完善的设备以及充足的场馆是保证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保障。目前,多数地区对于体育场馆的建设还不到位,综合性的健身广场还比较少,设施的匮乏使得居民的健身热情没有得到充分的调动。为此,各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体育场馆设施的投入,结合社会投资,保证场馆和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人性化,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3.3、发展体育产业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于休闲体育活动的需求还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同时解决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积极发展休闲体育产业将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各地区可以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休闲体育产业,以期在帮助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同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对老年人休闲体育事业的发展逐步成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近年来,老年人对于休闲娱乐的认识态度越发积极,各类休闲健身活动也如雨后春笋接连出现,休闲体育不但是人们健身娱乐的一种手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的重要媒介,相对而言,老年人有更加富裕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去参与休闲体育活动,休闲生活集合了娱乐性与公益性为一体,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世界。这不单纯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也是发展城市文明的重要内容。政府应该加强休闲体育建设,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以鼓励休闲体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1]李娟.基于健康促进理论下提高辽宁省城市老年休闲体育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33).
[2]宫彩燕.人口老龄化进程中的老年人休闲体育发展研究——基于“健康老龄化”的思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 (1).
[3]赵剑平,喻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长株潭地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调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