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蔬菜商业化育种的思考

2015-12-12 01:18何久春
长江蔬菜 2015年9期
关键词:市场需求商业化种业

何久春

近年来,商业化育种成为种业的热门话题,凡是具有育种能力的企业都开始打造自己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试图通过建设商业化育种体系来突破企业发展的瓶颈,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奠定基础。然而,商业化育种体系到底是什么?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的瓶颈在哪里?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1 什么是商业化育种体系?

商业化育种体系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以产业化运作为目的的育种体系,商业化育种不是闭门造车,是对市场进行深刻研究和分析之后找出市场需求,以指导科研方向。商业化育种不是学术研究,选育的产品必须具备商业化运作的特点,最终要为企业实现盈利。2011年国务院8号文件提出要以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品种研发,强调了市场化和产业化在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

2 市场研究具有战略意义,未来市场需求决定科研方向

市场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企业需要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以实现自身盈利。因此,市场研究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种业培育新品种周期长,蔬菜品种选育周期一般达3~5年,而市场需求是动态的,如果不能平衡新品种商业化的节奏与市场需求的关系,推出的往往是“短命”产品。现阶段,很多种子企业没有足够重视市场研究,得其形而不得其神,错误地将经销商说、种植户说作为市场需求,来指导研发方向。而我们知道,开发产品需要时间,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经销商、种植户没有分析市场的义务,他们的言论只能作为参考,企业必须通过专业的知识和工具对市场的需求趋势作出判断。前瞻性的市场需求才是科研的方向,即未来市场需求决定研发方向。

3 必须建设科学的品种评价机制

产品好不好,谁说了算?不是育种家,也不是老板,而是市场。但是在商业化推广前,企业无法进行市场评价,这时候一个相对较为科学的品种评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品种评价大部分是由育种家或销售团队完成,但是我们不能回避现实问题,育种家的利益与新品种开发的数量有关,业务人员不是专业的市场分析员,思维局限性突出,无法准确判断品种的商业价值,因此,近年来推出了很多专家品种和非广适性品种。

4 必须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研究

“只管生不管死”是当下众多蔬菜种企对自身产品的态度,管理者认为一个品种只要还有销售,还能为企业创造业绩,就没有退市的必要。因此,很多企业都存在一种现象,即每年都在上市新品种,却从来都不淘汰老品种,以致于公司产品数量逐年累加,生产部的工作量和仓库的管理难度逐年增大,随着产品生命的自然消亡,最终导致库存积压。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蔬菜种子企业在建设商业化育种体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进。

1 设置产品经理,对产品负责

产品经理是企业中专门负责产品管理的职位,通过调查并根据用户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选择何种技术和商业模式等。产品经理对产品本身负责,既要了解产品,又要了解市场,还要了解企业技术资源储备情况,通过分析市场需求、整合企业资源指导开发出市场既想要、又有用、还好用的产品。

2 建立科学的品种测评体系,完善评价机制

测评体系必须摆脱利益关联关系,建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湘研种业一直致力于建立测试—展示—示范的三级测评体系,完善关于产品的企业评价、渠道评价和用户评价的全面评价机制。市场部作为第三方评价主体,通过全国范围的测试点评价对公司自研和合作开发品种进行系统全面评价,漏斗式的评价机制可确保公司产品上市的科学性和成功率。

3 产品生命周期研究,稳健进出市场,控制库存风险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产品都要经历开发、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阶段,从立项开发至市场导入有一个较长的开发周期,这个开发周期印证了未来市场需求决定科研方向的趋势。种子行业受制于生产提前和生命力衰退的产品特点,其投资的盈亏平衡点会沿时间轴前移,加之每个品种都不一样,企业必须找到这个平衡点,于最佳时机安排产品退市。

总之,蔬菜种业市场化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方面,商业化育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企业仍要上下求索,在迷雾中找到成功的灯塔。

猜你喜欢
市场需求商业化种业
麻纺标准紧贴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不旺 红枣行情暂稳
全球磷肥市场需求减少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