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信息化进程中云计算的意义

2015-12-12 10:07沈文海
中国信息化 2015年3期
关键词:服务化气象资源

文|沈文海

一、引言

数年前笔者在一篇文章的博客版中,曾将当时的云计算描绘成“一个游荡在IT界的幽灵”,如今这个幽灵开始附体了:2014年第四季度,气象部门开始气象云的设计,目前初步设计已基本成型,正待审批。被云计算附体的气象部门,正尝试着迈开蹒跚的步履,沿着信息化道路艰难前行。

幽灵也罢,神明也罢,不二法门制胜秘籍也罢,云计算就在这里。做为当前信息化最重要的主题词之一,云计算在信息化进程中的地位如何、作用如何,气象部门在审慎观察分析数年后,为何最终接纳了它,这是需要分析、讲解和说明的,因为这有助于明晰目标和道路,形成共识,以便合力同行。

二、云计算与信息化进程

(一)信息化阶段的划分及特征

信息化是永恒的主题,信息化发展永远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近数十年是全社会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期,以数字化和微处理为核心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将人类社会推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社会。杨青峰先生认为,到目前为止,企业或部门的当代信息化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信息化1.0):“引进、学习、吸收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认知信息革命的阶段”;第二阶段(信息化2.0):“机构和个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利用IT资源以及信息化体系的全面更新,其目的是实现IT 资源效用的最大化、信息化过程和利用的民主化”。周宏仁先生则相对宏观,他将数十年来当代的信息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化1.0:数字化,信息化2.0:网络化,信息化3.0:智能化。

两位学者由于视角的不同,在信息化进程的描述方面存在差异,但信息化发展逐步趋于深化,推动系统、单位、部门、行业乃至全社会以更高的效率运行,却是二位学者(也是全社会)的共识。对于信息化作用的认知,周宏仁先生认为,信息化正在帮助中国同时完成两个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周先生同时认为:在信息时代,没有信息化的现代化,只能是传统的、高耗能、低效能的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必须以信息化为引领,为道路,为方法。没有信息化的引领,不可能走新型、健康的发展道路。信息化是中国走向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

笔者深以为然。

(二)现阶段信息化发展趋势和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气象业务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然而其发展方式主要以规模扩张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新常态已被广泛接受,原有的部门或单位自我膨胀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新的时期,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基础设施集约化和公共服务平台统一化之路,这是气象部门变自我膨胀型发展模式为效能有效增长型模式、保障气象业务可持续发展、促进气象现代化业务和管理水平升级发展的重要推手。宁家骏先生将新常态下信息化发展模式概括为八个字:融合、优化、转型、创新。其中:

“融合”是多年来信息化发展模式所一直强调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融合不仅单指技术融合和数据融合,更重要的是应用之间的彼此融合,由应用的融合带来业务的融合,从而使整个业务体系以综合型高效能的形态发展,这是融合不断发展的趋势。

“优化”也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的,这里的优化不仅指技术的优化,而且包括业务流程和业务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由此带来并且应当完成管理的优化和服务产品、方式和效果的持续优化。

“转型”是指从战略角度进行信息化规划,促使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理念向业务领域渗透,将智能化植入传统业务系统,加快构成智慧化的业务体系,开发智能化的业务平台和服务产品,推动信息化转型升级,提升信息服务能力,有力推动现代化。

这里的“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形成为部门广泛认可的信息化新优势,更重要的是推动管理的创新,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引导创新方向、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并将保持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确定为管理效率更为重要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通过集成创新,提高创新的能力。

(三)云计算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潮流

资源更加开放、内部更加协调、互动更加透明、决策更加精准,这是气象业务始终向往的发展模式,也是气象信息化所努力追求的方向和目标。构建集约化的IT基础设施,并逐步实现业务平台统一化,是现阶段所能做到的最为接近这一模式的具体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的随着信息化时代边际成本的递减规律,随着服务量的增加,投入的信息化建设成本可在更广的用户范围内实现均摊,从而使得每个业务单位的建设和研发成本大幅降低。

所以,气象云的适时建设符合气象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创新信息化的建设,推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这在当今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尤其是在一些体制调整相对滞后,业务结构一时无法随需变动的环境下。云计算具有绿色节能、资源高效利用、精细化运营等优势,并可营造出协作创新的良好环境,通过气象云的建设,可以逐步促进一体化、协同化管理的形成,扁平化、开放化组织的建立,一站式、精细化兼个性化服务的提供,而所有这一切,是气象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三、气象云的作用

根据设计方案,气象云由计算资源池、存储资源池、网络资源池和数据资源池构成,在物理空间上由国家级云和省级云形成覆盖全国气象业务单位的空间布局,并在逻辑上形成一个整体。各云对其所覆盖范围内的所有气象业务单位提供IT资源服务、平台服务和软件服务。

依步骤而言,首先是以计算、存储、网络和数据为核心内容的IT资源池的建设完成并提供资源级服务,然后随着云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逐步提供平台级服务和软件服务。

资源池的建立,卸去了长久以来压在业务单位和人员身上的沉重负担,他们不必再为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尤其是数据资源而操心;气象云为他们营造了一个“IT资源永远就绪”的环境,他们可以集中精力钻研业务的发展和改进,资源对于他们而言已不再是问题。

(一)业务运行方式的改变:将计算移到云端和数据端

传统的信息处理模式,是以计算为核心,将数据移至计算端完成处理,这种模式长久以来在气象部门的表现形式为:业务单位或人员在自身所在办公环境周边就近设置业务环境,将业务系统以及运行载体的IT基础设施(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构建在当地,同时业务系统所需所有数据亦皆须事先从各方获取后保存于当地;系统由自己维护,系统所需的一切(场地、设备、基础软件、平台软件等)皆需自己设法解决。这种业务工作必须就近运行业务系统、业务系统又与基础资源(设备和数据)牢牢绑定的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一些业务单位甚至至今仍以拥有规模可观的服务器、存储设备乃至高性能计算机而引以自豪。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气象观测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和升级改造,气象观测数据的体量迅速膨胀,业务系统在数量和功能上的快速增加也使得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呈爆发式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倘仍沿用以往传统模式,即自己拥有业务系统以及系统运行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和环境,则除设备维护成本逐年攀升外,势必导致越来越多的海量数据频繁搬迁到各个业务办公端来处理,所花代价将随搬迁数据体量的倍增而呈几何倍数的增长,使原本已因系统过多而不堪重负的业务单位雪上加霜。

伴随着气象云的建成,所有IT基础资源由气象云以资源池的形式提供服务,业务系统所需要的一切资源,气象云已全部满足,业务人员再也没有必要就近设置业务环境了。他们完全可以将业务系统放置在气象云端,放在云中海量气象数据资源池的近旁,由云中丰沛的资源供给业务系统运行,按照业务需求就近处理海量气象数据,而自己只需通过网络远程控制业务系统,发出指令,接收结果即可。

(二)气象云的深入普及可使得业务流程趋于最优化

德国软件协会(Software Initiative Deutschland e.V.)和Metasonic股份公司共同完成的BPM(业务流程管理)调查报告显示,现在大多数德国企业认为云计算是优化其业务流程的重要手段。

不少学者研究后发现,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及其所特有的部门业务管理和信息处理集中化,使得其在业务流程处理效率和系统扩展性方面有着传统系统架构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种架构下,可以针对本部门业务状况的具体问题,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地设计出符合具体实际情况的业务流程实时优化方案,并以最小的代价付诸实现。事实上,资源(尤其是数据资源)的集约化管理,以及系统规模的高度快速扩展能力,本身已为业务流程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实施环境。

(三)业务应用的“轻量化”成为可能

业务应用的轻量化有二层含义:

系统建设内容轻量化。气象业务系统核心价值的载体是业务应用软件,IT基础设施只是软件运行的平台,硬件为体,软件为魂。多年来IT基础设施(即:IT资源)的建设如魔鬼一般一直缠绕着气象部门业务系统建设的全过程,使系统建设体积庞大、时效缓慢、运行负担沉重。气象云造就的“IT资源永远就绪”的态势,永远解除了业务系统建设中IT资源供给问题的枷锁,使未来业务部门可专心于业务应用软件的设计和研发,系统建设内容变得简单和更加专业化了。

应用软件构建过程的轻量化。个性化定制时代的到来,要求气象业务必须应对政府、行业、企业和全社会各方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挑战,按照长流程、紧耦合架构搭建的专业级业务系统因其结构的紧密和僵硬、变动和调整困难,难以适应业务功能变化需求,因而将逐步演变为结构较为松散、功能组合灵活的“功能单元即服务”的方式,如:通信即服务、解码即服务、绘图即服务、数据检索即服务、相关分析即服务等。业务人员根据新需求,将需要的功能单元按顺序组装拼接,便可快速构成符合新业务需求的新业务系统。从这个角度看,以往传统的业务单位整体设计一套完整的应用系统软件的业务建设模式已经没有必要;对业务部门的建设而言,重要的是与业务紧密对接、覆盖全业务范围并已被服务化的业务功能模块化构件,以及这些服务化业务功能构件可在其上进行便捷组合的平台,这是气象业务单位未来新的业务建设模式的基础环境和需求。以未来气象业务建设模式的角度来考察,目前诸如MICAPS、SWAN、CIPAS等这些庞大系统,终将面临功能模块服务构件化分解的趋势,这些庞大系统中的每一个业务功能,未来都可能会成为应用基础平台中的一个服务组件,以搭积木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并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增减“积木”中的组件模块,业务功能的构建将变得越来越轻便、越来越快捷。

四、云效应波及的几个关键点

(一)基础技术架构将发生变化,应用软件研发将成为业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如上所述,在气象云物理实体构建完成并开始提供资源和平台级服务,“IT资源永远就绪”的态势逐步形成的背景下,气象部门以处理数据为主要形态的业务信息系统,其建设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气象云将提供所有IT资源和场地环境方面的服务,延续数十年的以建设机房、配置场地环境、采购服务器/存储设备等、选配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开发应用软件等等包罗万象的烟囱式建设模式,将逐步演变成只专注于研发应用软件这一专业化建设形态。而运行应用软件所需的计算、存储、数据等基础资源,业务单位将视其为运行家用电器的电源一样,需时即用,按量付费,而不必拥有自己的发电厂;所有资源由气象云统一提供。

(二)业务平台的综合化整合环境具备

迄今为止,气象部门内各业务单位赖以运行的各业务系统大多是独立建设的,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这种分散独立的建设模式导致气象部门现有业务系统数量越来越多。星罗棋布的业务系统(平台)中的每一个固然都有较准确的业务针对性,但这种状态自身的负面影响也相当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系统众多,信息互通困难,信息群岛或岛链现象严重。缺乏共同遵守的IT架构规划,彼此独立建设,资源难以共享。系统分属于各业务单位,物理空间位置分散,导致运维人力资源分散,不利于精细化维护。系统资源配置以满足峰值需求为设计依据,资源的独占导致非峰值时段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系统建设非专业性内容过多,从购置硬件设备、准备场地环境、到应用软件研发,手续繁杂,周期长,无法做到随需即时调整。业务相关联的业务系统之间,相似功能重复现象大量存在,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

对业务平台进行集约化整合,将星罗棋布的较小业务系统归纳整合成有限的几个综合度高、稳定可靠、较为规范的业务平台(系统),是简化业务流程、规范业务操作、降低系统复杂度、大幅提高业务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然而,传统方式下的业务平台综合性整合,由于资源提供和资源独占方式没有变化,上述负面问题无法彻底根除。而气象云所特有的业务系统物理空间相对集中、资源使用按需交付、资源可弹性配置使用等优势,可全面实现业务系统的集约化运维管理、基础资源共享、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平台部署速度等,是完成业务平台综合化整合的理想环境。

(三)业务功能的模块化快速构成将有可能成为现实

软件开发模型依次经历了面向过程、面向对象、面向构件、到目前的面向服务。从面世的先后时序上看,软件服务化(面向服务,SaaS)的提出早于云计算,而云计算则以其资源的丰沛、按需支付和使用的可度量为软件服务化提供了目前最理想的基础平台;软件服务化的终极表现,是在云计算提供的SaaS平台中的一个个应用服务,云计算的基础平台(PaaS)是软件服务化的依托,向其提供运行支持、整合和管理,同时由云计算的IaaS平台为软件服务化提供资源支持。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使得全社会各方面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和精细化,发展和变化的浪潮正在裹挟着所有气象业务单位。在这种态势下,原本按照紧耦合方式构建起来的业务系统和业务流程,因其僵硬的固态,不利于业务的因需既变,将会被松散耦合的可快速组合变动的业务功能服务组织形态所取代。因为只有建立在松耦合基础上的业务功能服务化,才能实现目前所亟需的气象业务功能快速组成能力,以满足时代要求。任何把软件功能紧耦合在一起的措施,都将因其无法适应日后快速变更的需求,而最终成为业务单位甚至整个气象部门业务发展的负担甚至阻碍。此外,气象业务软件功能的服务化以及服务间的有机组合,也会促进新的气象业务能力的快速形成,是目前业务改进和创新最理想的环境。

因此,业务功能的模块化快速组成,既是需求和理想,在气象云的环境下也是可能。

(四)业务管理层级的扁平化调整呼之欲出

业务系统(平台)的综合化以及业务功能的模块化快速构成,势必对现有业务管理层级的结构产生影响。由于宽带网络、移动通信、云计算的业务系统集约化运行管理、数据流程优化等新的技术环境和工作形态的陆续出现和普及,原本因信息通达不畅而不得已设置的逐级管理结构,已变得不再坚不可摧了。尤其是业务平台的综合化整合,物理位置相隔数百里、业务中处于上下级隶属关系的业务工作人员,现可在同一个综合业务平台上共同工作。对管理者而言,业务流程上所有业务节点的状态信息一目了然,业务主管可通过平台将业务管理指令实时地直接送达每一个业务节点和每一个业务人员,而不必假他人之口。延续数十年的指令层层下达和信息逐级上报的传统模式已变得迟缓笨拙、效率低下而将逐渐被人们嫌弃。

气象业务管理的扁平化模式将水到渠成。

(五)个性化服务的可能及规模的逐步扩张

个性化服务需求是当今所处时代的特点,能否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以及个性化服务范围和规模的大小,直接反应气象部门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能力和程度。

个性化服务的及时提供,要求气象业务具备高效灵活的管理体系,因需快速组成新业务功能的能力,以便对外部服务需求及时做出正确反应并制作出新的服务产品。气象业务管理的扁平化将使得业务管理体系更加高效灵活,而气象业务软件的功能模块组件化和服务化,业务平台的综合化,以及水平较高、一专多能、制作迅速、注重研发和具备柔性化服务产品制作能力的技术团队的形成,将使得气象部门能够快速形成新的业务能力。

因此,随着气象云的落地和应用的逐步深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将成为可能,并在范围和规模上逐步扩张,以适应全社会的气象服务需求。

五、建云后续的几个重要工作

(一) IT规划、IT治理和数据治理

按设计,气象云将采用私有云+公有云的混合云方式,其中私有云是气象业务的主体,公有云做为私有云的补充,为那些资源需求峰谷值差巨大,且信息安全度要求不高的业务系统提供基础平台。

众所周知,公有云的服务对象是全社会,以尽可能满足用户在资源、平台和软件方面的所有需求为宗旨。私有云则有所不同,做为气象部门未来IT业务平台的气象云,倘完全采用公有云模式,对用户在资源、平台等方面的所有需求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若任由各业务单位随心所欲地自行选择资源和平台类型、自行定义软件规范,将导致全气象部门在资源、平台和软件规格等方面的混乱和无序,由此构建起来的业务体系在资源共享、平台共享、功能共享等方面都将类型、内容和方法的过于复杂而难以实现,各系统将由于资源、平台、接口等方面的差异而彼此独立、互不兼容,集约化发展将举步维艰。长期以来,由于IT规划的缺失,上述问题已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单位甚至相当严重,已到非纠正不可的地步。

气象云的建设,为彻底扭转这一被动局面提供了可能。然而IT规划的继续缺位,将有可能使气象部门再次丧失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因为,虽然气象云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可在未来规范各业务系统在基础资源方面的使用。但如果没有IT技术架构规划,则气象云在平台层和软件层的服务便失去了管控范围和依据。而做为建设并管理气象云的气象IT单位,因其在气象业务群落中的弱势地位,在没有规范依据的情况下,对其它强势业务单位以业务需求为由的各种IT需求(包括平台需求),是无法提出有效质疑的,“服务一线”的职责使得IT单位对此只能照单全收,并尽力操办。而强势业务单位由于其专业范围的局限,不可能对IT技术架构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其技术架构选择往往取决于参与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的知识背景;于是这些单位内几个基层技术人员的技术偏好,便有可能成为该单位IT技术架构的选择,再由该单位以强势业务单位身份提出,经过层层放大,最终将造成气象云平台层和软件层技术规范的混乱,进而阻碍气象业务的集约化发展。

所以,气象IT规划必须尽快制定并落实;通过IT规划,依托于气象云,完成气象部门的IT治理和数据治理;否则我们将愧对后人。

(二)原有应用系统的云端化移植

气象云具有种种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诱人优势以及光明的前景,气象云已蓄势待发。然而如何将现有业务应用平稳迁移到气象云中,是气象云设计者、建设者和管理者所必需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该问题貌似平淡的面孔背后,是令人望而却步的技术沼泽,一旦不慎陷入,将难以轻易脱身;因此业务迁移策略和计划的制定十分重要。

就目前已尝试及预判可能出现的方式而言,气象业务应用向气象云迁移的方式大体分为三种:其一为资源型迁移,即应用系统的内部逻辑结构及外在物理结构都不做改动,仅将其运行平台由原来的物理服务器更换为气象云计算资源池中专为其量体订制的虚拟服务器组,这些虚拟服务器组将做为该系统独占的计算资源而被该系统永久占用;而该应用系统原有数据库则由气象云中的数据资源池所取代,由数据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统一提供数据服务和存储服务。资源型迁移方法简单,操作简便易行,IT资源利用率较迁移前可平均提高五倍以上(据试验统计)。缺点是迁移后的系统未就云端特点进行任何适应性内部调整。

其二为服务化迁移,即:按照应用软件服务化和多租户方式,对应用软件进行彻底的云化改造,使其完全适应云端的服务化运行方式。由于完成了全部云化适应性调整和服务化改造,迁移后的该系统具备所有云计算的服务能力。其缺点是调整和改造的工作量巨大。

第三种方式介于一、二型之间,即维持原应用系统的内部逻辑结构,并进行一定的云化适应性处理(如:分布式处理等),以适应云端虚拟化资源的运行环境和方式,迁移后的系统在云内不永久性独占资源,而是在运行前由气象云管理系统统一动态分配运行所需所有资源,运行结束后所用资源既予释放;姑且称这种方式为“半云化迁移”。该方式除软件没有服务化之外,具备云端运行的所有能力,且由于不独占资源,其IT资源利用率较资源型迁移更高。

在决定应用系统向气象云迁移之前,以下问题应当认真思考并予以正面回答,即:应用系统迁移到气象云中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什么?

如果主要驱动因素是成本节约,那么选用资源型迁移便足以达到目的。如果迁移的目的既包括节约成本,同时也带有流程优化等愿景,则在业务平台(系统)综合化整合的基础上,选用半云化迁移方式,便既可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又可完成业务流程的优化调整,甚至能够协助实现业务管理的扁平化,可谓一举多得。而如果确想将应用系统以软件服务方式供部门内相关业务人员使用,则可以考虑服务化迁移方式。在这里必须考虑该系统使用人群的规模、服务化迁移的成本代价、替代方案的效果对比等,将这些因素全面综合分析清楚后,再下决心,因为原有应用系统向气象云的服务化迁移,基本上意味着对该系统的服务化重构,工作量是相当可观的。

所以,一个应用系统是否服务化迁移,需要事先明确三个问题:该系统是否需要服务化迁移,该系统是否适合服务化迁移,以及该系统是否值得服务化迁移。

总之,原有业务应用向气象云的迁移,是一项需要极其慎重而又必须完成的艰巨工作。

(三)业务平台的综合化整合

信息群岛的效率、效益和和效能永远赶不上信息大陆,彼此互不关联、分散孤立地自我发展早已被人们在理念上抛弃;走集约化、综合化的发展道路,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通过业务功能的有机组合、协调,优化业务步骤和流程,实现资源、业务功能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业务运行成本的内涵增长,这是气象业务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体气象工作者的共识。

根据中国气象局预报网络司2014年统计,气象部门目前业务系统约达2000个,对外服务网站约700个,在其背后,是多达5000余台物理服务器及与之相配套的存储设备、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业务系统的小、散、弱、似现象十分严重。尤其严重的,是这些业务系统大多数功能单一,难以单独承担业务链较长的实际工作。一些综合性的气象服务工作往往需要在多个业务系统中反复流转,节点间的信息互通甚至需要人工干预,耗工费时,效率甚低,已达到令人触目惊心、非下决心整改不可的地步。

因此,业务系统(平台)的综合集约化整合,是目前气象信息化工作重点考虑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气象业务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的具体落实措施。

气象云的建设,为气象业务系统的集约化综合整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契机。借助于业务系统向气象云的迁移,业务关联较为紧密的系统可借机调整系统架构、归并相似的业务功能、依托数据资源池梳理优化业务流程,以合理的代价将彼此分立的业务系统有机归并成一个功能齐全、内部流程合理、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业务系统(平台)。

(四)气象业务功能模块的构件化处理

做为具有典型信息系统特征的气象业务,应用软件是它的灵魂,因为业务应用软件是气象专业知识、智慧、业务经验和技能的外在化实现载体,是气象部门无法用金钱购买的核心资产。长久以来,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的研发模式始终停留在代码级开发,前人数十年的工作基础无法有效继承,开发过程中反复重复前人已做过内容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甚至达到全部工作的50%以上,软件开发周期长、见效慢、工期延宕已成多年来的常态。在“IT资源永远就绪”的背景下,如何与业务对齐,达到业务能力的快速形成和对需求的敏捷应变,是所有气象IT从业者所必需解决的问题和追寻的目标。在这里,SOA架构方法以其松散耦合、架构灵活、支持IT资产重用以及支持业务的快速形成和变化等特点,应当受到我们的重视。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在本文中就SOA的特点和在气象应用软件领域中的适用性展开讨论。笔者想说明的是,这种将业务功能构件化、服务化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改善目前气象应用软件结构僵硬、研发周期迟缓、无法复用前人已有成果的现状。虽然在起步的初期阶段工作较传统编码的技术难度稍大,但所做的所有工作成果(业务功能模块构件)都是可以复用的。随着工作的不断延续,构件库中的构件不断积累,人们研发应用软件的工作会变得越来越轻松,因为应用软件中的功能,只要前人已经做过,且其构件已存入构件库,那么这些功能模块便不必再予编码开发,只要复用这些构件即可。研发者所要做的,是搭建系统的架构,理清系统的功能组成,复用构件库中已有的功能构件,最后将那些本应用系统所特有而构件库里尚未存在的功能模块按规范编码成标准构件,使用于本应用系统,并存入构件库(以丰富构件库的内容)即可。这样,日积月累,当构件库足够丰富时,应用软件的编程工作会变得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快捷。人们甚至不必掌握特定的编程语言,只需在计算机屏幕上通过对构件库中的构件进行拖曳式组装,即能完成软件的开发。

需要说明的是,SOA架构方法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即被提出,之所以近来再度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其松散耦合的架构虽然十分有利于业务功能的快速构成,但也同时带来了性能上的一定损耗(较之紧耦合架构系统而言),而云计算在计算资源弹性交付,以及分布式处理等等方面的高性能优势,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SOA架构的这一缺陷。

因此,气象云的建设,也为气象业务应用软件的功能模块构件化处理,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

在形成全部门基于SOA的气象业务功能构件库的同时,建成与之配套的应用基础平台,实现气象业务在该平台上基于气象业务功能构件库的自由组装、便捷测试和快速部署应用,与气象云相配合,优化业务功能的制作能力,简化制作方法,大幅降低业务建设工作的准入门槛和过程成本,开放业务建设的工作环境,将十分有利于气象部门乃至全气象行业持续的技术创新、功能创新、系统创新和服务创新。

在操作层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规范和平台确立的前提下,对新建业务系统可采用全新的功能模块构件化、服务化架构来构建,而对于原有业务应用系统的服务化迁移,则宜慎重。因为后者存在迁移代价和迁移时效等问题,而前者这方面问题则较少,即:“新系统新方案,老系统则宜慎重”。

当然,在SOA灿烂的应用前景背后,是软件管理复杂度的大幅增加,以及由于应用软件生成方式的变化,对软件研发团队组织结构所产生的调整要求。标准的SOA架构软件团队的内部分工至少应当包括SOA架构师、开发人员、数据架构师、网络架构师等;而这意味着对原有团队的重新组织以及人员培训等许多附带工作的相继产生。总之,由此带来的各种必然和可能的负面效应,都应予以充分考虑。

SOA面世约20年,失败案例很多,其中不少失败案例并非缘于技术问题,而是在组织架构上无法实现SOA的理念,因为SOA跨越多个部门与多个系统,会对原有业务格局和技术边界带来冲击和变革。因此,一旦选择SOA,决策层就应该成为其真正的支持者和倡导者。

SOA实现应用软件的快速构成,DevOps方法则使得构建的应用软件可快速逼近用户的实际需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将彻底改善气象应用软件研发长久以来周期长、见效慢、无法及时跟踪业务需求变化等尴尬局面,气象应用软件的研发将变得简便、敏捷和高度可控。

气象云建成后,由于“IT资源永远就绪”的态势业已形成,应用软件的研发将迅速成为气象业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目前气象应用软件研发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负面状态将很快凸显,成为业务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实际问题。SOA与DevOps的有机结合,是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途径。尽管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值得尝试——除非不打算解决这个问题。

六、结语:云计算是必由之路

在信息化进程中,云计算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改变了人们对IT资源的认识和使用IT资源的方式,对资源不求所有,随需即用的新理念、新方法正在迅速普及。其次,云计算改变了传统的技术架构,原有僵化的烟囱式的IT架构可以变为灵活、可伸缩、可度量、按需供应的新架构,人们只需能宽带上网,便可获得数据中心所能提供的一切技术和系统服务。第三,云计算颠覆了人们数十年形成的业务应用的使用方式:既然资源可以随需即用、用毕即收,那么业务工作也能类似地按需使用由气象云提供的业务功能,而不必自己拥有需要呵护备至的业务系统。最后,做为派生效应,云计算将逐步缓解并最终消除人们心中信息化投入悖论的阴影,在成熟的云环境下,业务平台的自动伸缩和高度智慧给业务部门带来的不仅是便捷,还有以低成本获得高效用的实际效果。

云计算是当前信息化进程必然也是必须的选择,是一场谁都无法躲避的革命;它起初是一场IT资源交付和使用方式的革命,继而是基础技术架构的革命,然后将引发思想认识的革命,最终则是运营模式的革命。

2014年被中国IT界称为云计算全面落地的元年。气象云在这一年开始启动建设,既有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业界有人套用柳传志先生的名言:“搞云计算是找死,不搞云计算是等死”,既彰显了云计算在当前信息化大潮中的作用和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云计算路途的艰险。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气象部门,是畏惧前途的坎坷,听凭自身陷于三低(低效率、低效益、低效能)的泥潭中不肯自拔,还是在看清前途的情况下挣脱泥沼,审慎有序地稳步向前跋涉——气象部门已经做出了选择。

猜你喜欢
服务化气象资源
江苏省制造企业服务化对绩效的影响
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服务化模式和服务化收益研究
气象树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专栏:红色气象 别有洞天
我给资源分分类
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大国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