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俐鑫 沙文婧
养老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当前“四二一”家庭日益增多,独生子女普遍面临巨大的赡养压力。目前济南市老年人口数量超过10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8%以上,并且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16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5%,养老形势非常严峻。今年市政府18件实事中包括新增社会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新建一批城市社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从“银发浪潮”到“银发红利”,老龄化的出现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如何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勃兴?市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支招,建议通过“调整养老用地政策”、“推进社区养老”、“推进医养结合型养老护理机构建设”等形成我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政策惠及更多人。
养老需求不同养老机构应多样化
养老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等特点。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对老年人个人、家庭、社会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和作用。目前我市养老机构有159家,社会养老床位数2.6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23张;共有医养结合的养老公寓10家,床位1457张。这些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建议根据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建立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一是救助型专业养老机构,主要为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群服务,主要救助城市“三无”人群、农村“五保”、失能老人等;二是福利养老型机构,主要为普通老年人群体提供服务;三是市场型养老机构,主要满足有较高支付能力群体的养老需求。另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已在市内五个区推广,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每月可享受由政府购买的20个小时的居家养老送时服务。但目前各项服务都处在起步阶段,急需在街道(乡镇)社区设置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紧急救援等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日托照料和上门服务等方式为社区住家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建议推进全市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基层养老服务网络,为老人提供快捷高效的养老服务;制定养老服务标准。建立居家养老基本规范,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市场有偿服务和志愿者公益服务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机制。
养老护工太少专业素养需要提高
据统计,2013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到2.02亿,到2020年将达到2.48亿,失能老人将达到4600万,需要养老护理员的数量达1000万人。按照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需要培养133万名养老护理员,但目前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仅有5万人,与市场需求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供需矛盾。现有的养老护理队伍学历层次、专业水平、收入偏低,专业培养机构、院校不多,支撑后续发展的能力不强。建议重点培养和引进康复医生、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员等具有岗位资质的专业人员。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使用、评价、激励的工作制度。采用“订单培养、定点上岗”的形式,确保在人员培训的质量和数量上满足社会需求。另外,目前在我市推广的日间照料中心很受欢迎,但是能够有条件、有地方建设的不多,同时医疗、保健等配套设施也难以跟进。建议重点在财政投入、用地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加大扶持,支持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关注农村养老鼓励留守妇女做护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提前到来。但目前专为农村老人提供服务的养老院不多。当前农村养老基本全部靠子女,若有子女不孝或经济状况差,老人晚年生活就难以保证。建议大力兴办农村敬老院,尽快出台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敬老院的政策并予以补贴。同时加强对农村敬老院负责人和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可充分鼓励当地留守妇女到敬老院做护理工作,如此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
推广医养结合养老保健医疗都不耽误
我国老龄化社会有这样的特征:一是老年人口数量大;二是老年人口有高龄化、慢病化、失能化的表现;三是家庭养老功能相当薄弱,养老相关服务严重不足。“医养结合”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医疗和养老两方面的资源,提供持续性的老年人照顾服务。我看过有养老机构已经在实行医养结合的模式,效果很好,充分利用了医疗机构的优质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等一体化服务。既能满足老年慢性病治疗在大医院,康复及护理阶段在养老机构的需要。但目前还存在政策保障不足、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能力欠缺、专业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建议试点推广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护理模式,相关部门可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还可以开辟绿色通道,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力量在当地创办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养老机构,经审查批准后内设医疗机构实现“医养合一”。
尽快制定养老服务标准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间,上海、北京,以及四川、辽宁、江苏、浙江等许多省份的诸多城市都先后制订了养老服务标准。2014年1月26日,民政部等5部门以民发〔2014〕17号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对于加快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加强养老服务标准化研究;抓好养老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推进养老服务领域管理标准化;健全规范养老服务市场秩序等方面有重大意义。孙建军认为,随着政府对养老的投入逐年加大,以及各种养老机构的逐年增加,我市在养老服务的标准制定上也应顺势而为。他建议:制定符合我市市情的养老服务标准。服务标准应具有“软”和“硬”两个方面的服务内容。软的方面,包括各种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硬的方面,应包括养老机构的最低容量、房间面积以及相配套的各种生活、活动、健身设施,厨房、医疗设施等。
推行养老服务iso质量体系认证 健全养老群体的基本信息
结合目前正在实施的居民健康档案,对服务对象基本信息和健康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实现跟踪服务。在养老产业机构的软硬件规范化方面,郑海英建议将高标准式的物业管理与养老产业机构进行对接,促进两个行业的互动结合。组织成立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负责组织业务培训、指导以及考核评定等行业性管理,积极推行养老服务iso质量体系认证,切实提高养老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利。
推进养老服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医疗资源优势,推动医疗、养老资源结合,按照产业化方向发展。阎玲建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从单纯供养办院模式向构建养老、照护、康复、临终关怀服务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转变。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如健康查体、保健咨询以及护理服务指导等。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机构与社区托老所、养老机构加强合作,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实现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卫生健康服务便捷对接。同时,整合各类资源,构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配套扶持发展政策,推动养老地产、以房养老、智慧养老、文化养老等新兴养老服务业态发展,支持开展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建设农村老人幸福家园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劳动力流动的加速,农村外出劳务人员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的数量剧增。相对于城市来讲,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养老问题更加严峻。近两年来,我市部分地区着眼满足广大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推进城乡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大力举办幸福院,探索一种“不离乡,不离土,少花钱,多办事,互帮互助”的新养老模式,为广大农村老人建起一个和谐温馨的幸福家园。但由于农村面广量大,且部分村经济薄弱,自身没有条件建设幸福院,孟凡新建议各级政府能够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指导各地农村因地制宜地建好、管好、用好幸福院,使这一民生工程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