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把审美的钥匙交给学生

2015-12-11 08:03钟明生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白杨树美的文章

钟明生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知道语文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语文素质。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然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语文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应付考试上,如何去解决那些“刁钻”的习题。教师照纲宣科,所讲的都是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生听得枯燥无味,恹恹欲睡。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被语文老师遗忘了,甚至可以说是被剥夺了。这样的教育,怎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怎能期待学生写出有新意、有活力的文章来?鉴于这种现状,有专家惊呼:“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

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中的一件大事。新课标明确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感,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说明长期遭受冷落的审美教育得到了教育专家的重视。

那么,语文教育中的美育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认为语文教育中的美育,主要体现在作品中蕴含着的自然美、情感美、构思美、意境美以及语言美等五个方面。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把握住审美的钥匙,去接受美的教育,享受美的熏陶。

下面,我具体谈谈蕴含在作品中的“四美”。

一、欣赏自然美

自然美,亦称绘画美。古人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谈。自然美寄托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了解作品中蕴含的自然美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作者的情感。

因此,自然美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联想去感受美的存在,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景物的特征去欣赏自然赋予的美。

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这是一首缠绵悱恻、艳丽动人的抒情诗。不必说那哀而不伤的离情别绪,令人荡气回肠;也不必说那起伏跌宕的韵律节奏,让人朗朗上口;单就那清新明艳的康河晚景,足以使人心驰神往。

夕阳西沉,余晖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荡起了绯红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心头荡漾起幸福的欢笑。

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辉”等众多色彩明艳的形象,构成的是一幅明丽和谐的画卷。画面是迷人的,回忆就是甜蜜的,情感便随之热烈而奔放。

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自然界的感知化成笔下美丽的文字,让大自然在学生心底绽放。

二、体验情感美

情感是作文的原动力,情感可以诱发作者的创作冲动,激发作者的写作热情。清代刘熙载说:“作者情生文。”写作中,情感的燃烧,促使作者把感情迁移到作品中。这样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感情基调,发掘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美,让学生的情感在欣赏中得到净化。

如戴望舒的《雨巷》,这是一首以孤独忧愁情感为主色调的现代抒情诗。在著名朗诵家乔榛那充满温情的朗诵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的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在幽长寂寥的雨巷独自彷徨。可这样的姑娘并没有出现,欣赏者体会到的是诗人那发自内心的寂寞、忧愁与惆怅。

愁怨、哀怨、冷漠、凄清、惆怅;独自彷徨、悠长雨巷、太息般眼光。从这些直接或间接抒情的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哀怨迷茫的忧愁充斥于诗句内外。这种挥之不去、驱之还来的迷茫忧愁正是青春的忧愁。

学习这种蕴含情感美的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透视作者的思想,将作者的语言连同思想一起内化到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品质,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带着情感去阅读、去写作。

三、领悟构思美

如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这是一篇著名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同时也作为文章结构的线索。围绕这个线索,作者开篇就极尽溢美之词,“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起笔峻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让读者在文章开头就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继之,作者以白杨树的不平凡来构筑文章的主体,从三个不同侧面分别叙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不平凡,白杨树的外部形象不平凡,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从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美”,说到白杨自身的“形美”,进而揭示白杨树内在的“神美”。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写尽了白杨的“不平凡”。文章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学习这篇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它的构思特色。在平时的训练中,提醒学生下笔之前先做好周全而缜密的构思,有创新,不落俗套。

四、感知意境美

如峻青先生的《海滨仲夏夜》,这是一篇意境深远的写景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意境之美,美在宁静。夕阳西下,天空中那“橘红”色的晚霞与大海相互辉映,蔚为壮观;霞光由“深红”到“绯红”到“浅红”渐渐淡了下去,深蓝的肃穆的天幕上闪烁着的启明星就像高悬的“明灯”。当灯光与星光一同倒映在乌兰的海面的时候,那种静谧、那种祥和不能不让人浮躁的心情沉静下来,抛开一切喧嚣,沉浸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心情得以平静,心灵得以净化。

教师在讲解这种文章时,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作品中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抒发的主观感受,领悟蕴含在作品中的意境美;引导学生注意整体与部分、情与景之间的关系,以全方位的角度去感知作品中的优美意境。

总之,语文教育要以审美教育为本,应把审美这把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去认识美、创造美;让学生自觉地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以达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马丁.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文献综述[J].考试周刊,2010(55).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白杨树美的文章
听故事
白杨树染绿了夏天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会唱歌的树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校园里的白杨树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