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拥有了一种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我们知道无论是“杜郎口中学”,还是“洋思中学”,他们都是新课程理论背景下教学模式改革的成功者。这些教学改革的成功者,都是改变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口若悬河的讲者,学生不再是昏昏欲睡的听众。
笔者所处的学校通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形成并拥有了自己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自学—检查自学—探索思考—老师点评”为主要流程来进行课堂教学。下面我将自己在实施这一教学模式时对每一环节的认识,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同行交流。
一、课前预习与课堂自学有机结合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总是在讨论,“先学后教”中的“先学”,到底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好还是课堂自学好。我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先学”不是二选一,不是单选题,而是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预习有以下特点:首先预习是在课前完成,时间充足,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合理分配时间。对于好学生来说,预习10分钟就够,但对于后进生而言,完成自学任务可能需要半小时的时间,而在课内,自学时间是很有限的。其次,预习是课外自学,学习的空间比较大。对于一些旧知的回顾,新知的困惑,可以查阅资料、请教他人,但在课内自学,有限的幾分钟内,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所以预习可以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但是,预习是在老师的监督之外完成,有一部分学生对预习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行动上不到位,预习对一部分学生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因此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课内再留5到8分钟的时间自学,这种自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紧扣自学指导进行独立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这种课堂自学,可以给那些没有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一次自学的机会。对于那些已经完成预习任务的学生,这种课内补充的自学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研读、探究,同时他们又多了一次思考、归纳、整理的机会,多一次思考,就多一分收获。
课前预习应与课堂自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将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预设达成统一。
二、精讲精练不是少讲少练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要保证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主营阵地,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新课改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引导自学的前提下还要保证学生顺利自学。尤其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设计的精讲精练就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自学任务。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总是能听到有些教师在课后讨论,我不敢讲,怕讲多了,抢占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也有老师感叹,由于讲得太少,有些问题学生又没搞清楚。这是大多数教师在新模式新课堂中的困惑。我认为精讲不是少讲,更不是不讲。精讲是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凡是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凡是学生自己能自学的,不讲;凡是学生能探索出结论的,不讲。精讲要在“导”和“点拨”上下功夫,引导要准,点拨要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对于重点内容或难点困惑,教师不仅要花时间多讲,而且要讲清讲透。
“精练”是指教师把总结的问题提炼后,通过课上课下练习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机会,并加以指导,以 “练”提高学生理解、巩固知识的能力。精练不是少练,要精选练习题,在不重不漏的前提下覆盖面要广,本着做一道会一类的目标筛选习题,但精练也不等于搞题海战术,不是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而是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找典型题、代表题,在内容上要紧紧结合所学内容并有适当的延伸,在题型上要新颖多样,难度较大的习题,可由学生讨论合作解决,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因此“精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三、探索思考不能流于形式
在摸索新课程的道路上,也许我们走了一些弯路,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新课改就是让学生讨论,让学生合作,于是一有问题,教师发号施令:“开始讨论”。教室里一片哗然,实际上没有什么意义。我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之后,给学生一些考虑问题的时间,等学生经历了一个考虑的过程,产生了思维的火花,带着自己的想法进行合作讨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思维的交流。
课堂上怎么教?对各种显露的问题,要尽可能把问题交还给学生,教师通过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决,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得到深刻的认识。在探索思考中,在学生都不能解决问题的状况下老师再加以引导和指正,老师做辅导,学生做主导的去完成。这样老师的任务也不再是大包大揽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引导,带动学生“兵教兵”“老兵教新兵”,引导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通过教师学生间的互助,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没有学困生,只有差异
科学家做过这样的研究:他们教五只猕猴做动作,其中三只猕猴学会了,另两只猕猴没学会。是不是这两只猕猴蠢一些呢?科学家换了一种方法来教这两只猕猴,这两只猕猴也很快学会了。研究者用多种方法对多只猕猴进行了反复试验,得出结论是:猴子的聪明程度没有太大的差别。人的教法是有差别的。
几乎每个老师都说过这样的话:“某某生,人是很聪明,就是学习不好。”聪明但学习不好,其影响原因可能来自于习惯、态度、方法、基础、家庭因素等方面。当然,也有教师教法的差异。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这一教法尤为重要。
五、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我认为教学评价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评价是有学科特点的,在数学课堂上要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亮点。比如,在探索问题时,张三最先探索出结果,发现了一个定理,老师不妨就将这个定理叫“张三定理”,这既是对学生思维探索的肯定,同时也让学生加深了记忆。再比如,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时,可以这样说“你回答的角度很独特,我们能不能再从其他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试一试。”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发言的学生,同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留给更多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如果老师经常用“很好”“你真棒”等评价语言,并且经常在课堂上出现,便成了教师的口头禅。相对来说,学生会对评价语产生免疫。所以教师在评价时应少一点绝对,多一点相对;少一点限制,多一点引领;少一点严密,多一点空间。对成绩优异的学生,应多一些启发和引导;对中等生,多一点欣赏和鼓励;对待后进生,教师更应该时刻注意抓住时机在他们表现好的时候给予最大限度的真诚表扬,让他们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充满自信、愉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这样给予学生合适的评价,学生自然会产生向上的动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所以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作为一个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携带火种走进课堂,做一个随时准备点燃火焰的智者。
编辑 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