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2015-12-11 00:13:15李瑛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9期
关键词:卓越人才比较人才培养模式

李瑛

摘要: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同属职业教育范畴,因层次不同、培养的能力侧重点不同。二者共同面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前者可获得的外部支持较多,后者改革的内部阻力较小。校企合作中,二者面临共同的困境,前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较多,后者的合作经验较丰富。课程模式方面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工作对象、从事的岗位不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受劳动力市场需求功利性影响的不同,间接导致二者课程开发模式的差异。

关键词: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25-03

自2011年选定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高校名单后,教育部至今已选定了三批约500所高校进入了该计划,意义与影响深远。尽管最初“卓越计划”的本意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农林类、经管类等专业未纳入卓越计划的范畴,但此计划中“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三个特点,尤其是在当前国家积极探索背景下,为大多数未入选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以及本科层次院校中大多数专业也指明了自身改革和努力的大方向,使得他们积极探索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与此同时,在这个漫长的改革与探索过程中,我们必然要思考,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同和不同在哪里。这就是本文将要探讨的中心问题。

一、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目标定位与规格的比较

卓越计划的三个特点“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看似与高职教育倡导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突出应用、强化技能等理念十分相似,那么,我们培养的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在规格上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呢?

1.二者同属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层次不同。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从专科到本科、研究生多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卓越计划的特点以及其中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与职业教育相一致。从职业教育体系上讲,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教育是一种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对,这一点与高职专科教育相同。二者的区别则显而易见,一个是本科层次教育,一个是专科层次教育。正如我国《高等教育法》第二章第十六条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规定,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2.二者都培养应用型技术或技能型人才,但能力侧重点不同。高职院校的能力培养重点是操作能力强,能熟练运用已规范的技术或生产流程进行生产或服务。普通高校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产、设计、管理等领域中面对的实际问题,并且具备能进行技术创新、技术的二次开发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卓越计划的特点可以看出,侧重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高职生培养的最大区别就是创新能力的高低。

3.二者的毕业生最初都可能从事最基层的工作,但前者更具有后发优势。从就业岗位上看,高职院校毕业生将成为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一线的高级技工、能手,也就是说,处于生产、经营、服务最前端的高级操作人员。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将在地方众多的中小企业中重点解决生产、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各种技术问题,作为技术研发人员直接参与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在最初就业时,他们可能与高职毕业生从事同样的最基层的工作,随着对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流程的熟悉,他们更能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后发优势,进而流转到更需要思考、研究或创新能力的岗位上。高职院校更多的是一种短视的就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创新人才发展后劲不足。[1]

二、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师资建设的比较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具体实施的情况、教学的质量等深度依靠高质量的师资。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师资建设的相同和不同分别表现在以下几点。

1.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共同面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在这个问题中面临的困难基本一致,即从企业大量招聘教师入编不现实,因此只能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只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能以考证代替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而在学生多教师少的普遍情况下,教师长时间脱岗下企业锻炼又不现实。因此,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师都在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参与行业企业工作的机会,为自己增加从业经历和经验。

2.前者可获得的外部支持较多,后者改革的内部阻力较小。普通高校获得的外部支持具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社会声誉较好,科研能力强,政府和企业更愿意与之开展横向课题,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机会和程度也更多更深。参与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积累实践经验的过程,教师不仅应掌握当前所从事专业的生产技术等多方面的发展现状,而且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关注专业的发展趋势,提升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2]本科院校归口于教育部高教司管理,获得的政策支持和项目支持较多;资金更充足,送教师外出进修的机会更多。高职院校改革的内部阻力小,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受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熏陶的时间较久,对从普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过程中各项改革的必要性认识地更清晰,接受度更高,各层管理者及教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已经摸索了较长的一段时间,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另外,在招聘新进教师的标准上,同一区域内,高职院校的学历标准一般低于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在从企业引进教师这一渠道上,高职院校也相对容易一些。

三、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比较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的共性与个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1.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面临共同困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反而会增加管理和运行成本,因此,企业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往往是学校“一头热”。[3]良性合作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从生产经营的效率角度出发,不愿学生全面参与其中,甚至将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加以利用。于是,高校很多时候出于自我价值保护将建实践教学基地、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看成校企合作的全部内容,不肯主动挖掘合作共赢的因素。另外,实习中,无法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对校企合作缺乏全面规划。

2.前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较多,后者的合作经验较丰富。普通高校可以利用的资源平台较多,具体来说,普通本科院校的年轻教师学历普遍很高,科研能力强,容易在行业中获得较高的威信,也更易于与企业开展合作,进而获得更多更广的资源平台。在此情况下,教师就可能将课题或科研项目分解后融入教学中,或者选派学生参与项目,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标准等,这与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本身也是一致的。高职院校的合作经验较丰富,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师较早开始与企业接触,思考如何进行合作的问题,并进行了一段时期的探索,对企业的合作动机、态度以及利益着眼点了解的较清楚;在学校内部,对合作资源挖掘地也较充分;教师们对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认识的也较深刻,能顺应改革做出必要的调整。

四、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课程模式的比较

过去我们把办学标准的内容过多地放在师资、设备等方面,事实上,区分教育类型的主要标准应当是培养目标和体现培养目标的课程模式,由课程模式出发,衍生出实施这些课程应当具备的是师资、设备、资金条件,以及应当招收的学生类型等内容。[4]

1.同属高等职业教育类型,决定二者在课程模式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课程模式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体现出一定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设置的价值取向。此处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和运行方式两个方面进行讨论,培养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的课程模式的异同。所谓内容结构,静态地看,就是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简言之,就是开什么课,课时开多少,哪些课开在前,哪些课开在后,哪些为选修课,哪些为必修课等。所谓运行方式,是针对某一门或某一类课程而言,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以怎样的方式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哪些等。(1)从课程的内容结构看,二者的相同点在于:第一,在改革中都强调削减理论课、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增加见习、实习的时间。第二,课程安排上,基本都是三段式的,即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公共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然后都在此基础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实习。第三,都注意考虑未来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注意明确毕业生在工作中应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然后再考虑课程开设的门类和课时量。(2)从课程的运行方式看,二者的相同点在于:第一,都提倡项目教学,以真实工作中的问题导入,增加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联系。同时,将那些与其他理论课程中重复的部分删掉或略讲。第二,提升实验实训课的地位,这类实践课的学习不再是理论课的附属品,学生上实践课也不再是仅仅为验证理论,实践本身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途径。第三,二者都注意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争取将目前行业中普遍采用的模式、做法、行业标准等融入课程中,覆盖已陈旧过时的内容。

2.工作的对象不同、从事的岗位不同,决定二者在课程内容上的差异。职业教育是面向职业的教育,职业岗位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复杂的体系,其层级差别决定了所需教育的差别,因而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应使用“岗位”这个参照点来定义课程目标。[5]在确定岗位时三个重要思考的维度之一就是,“岗位”应当是学生就业后若干年内能达到的预期职业岗位,而不是起点职业岗位。[6]同一行业内,用人单位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毕业生期望其胜任的岗位肯定有所不同,由此出发,各专业的课程开发人员在前期市场调研时就应摸清专科层次的毕业生未来最有可能从事什么岗位,胜任这些岗位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对本科层次亦是如此。然后,根据具体不同的岗位任务而选择和组织不同的课程内容,形成不同的能力。(1)课程内容上,两者很可能存在相当部分的重叠。由于普通高校卓越计划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未来从事的岗位存在较大的联系和相似性,两者课程内容很可能存在相当部分的重叠,因此,这种内容上的差异不是完全或绝对的。但是,由于本科学制较高职多一年,本科生录取时的分数一般大于高职生,从来逻辑上讲,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学生有更多学习时间和更强的学习能力来吸收专业知识。实践中,处于本科层次的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也确实很强调为毕业生提供更丰富更精深的知识,以帮助其未来在专业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远。更丰富,主要体现在,开设的课程门类更多,涉及的工作任务更多。更精深,主要体现在,卓越人才培养课程中涉及较多难度更大更复杂的工作任务,或就某一任务的执行方案中,对原理或原因分析得更透彻等。(2)教学方法上,研究性学习在前者中运用得更广泛。相对而言,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课堂上讲授理论知识的时间会较少,讨论的时间较多,对研究学习方式运用得更为广泛,收到的效果也更好。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是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一种学习方式。虽然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近些年在理论上被广泛推崇,但在实际中运用得并不够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生源质量较差的现实条件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学习动机不足,教师又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不敢也不能广泛地使用这种学习方式。高职院校的实训课,注重反复练习,强调熟练程度,而本科卓越人才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更有效。

3.劳动力市场需求功利性的影响不同,间接导致二者课程开发模式的差异。我国经济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当前职业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需求带有功利性质,而在这样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功利性质膨胀了企业希望学校解决人才培养所有问题的程度,甚至明确提出“零距离上岗”要求。[7]很多企业愿意招聘学历较高的员工,从这一点出发,专业相同的情况下,本科毕业生成为稀缺资源,就业的主动权更大,受劳动力市场需求功利性影响相对减小,间接造成高职和本科卓越人才计划在课程开发模式上的差异。高职院校受“理论知识实用、够用”的思想更深。按照就业岗位(群)职业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为核心来展开,用倒推法开发课程,引入职业标准作为技能考核标准。[8]也就是说,岗位不需要的内容,就从课本中删除或略过,原本完整的体系被分解成模块。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教育在课程开发时虽然也会听取企业的意见,但同时考虑本科教育层次学生应具有的理论基础,即尽量做到职业能力需求和学科逻辑体系兼顾。另外,普通高校卓越人才教育的实训课虽然也强调技能的掌握,但练习次数较少,而将注意力集中于操作环节设计的因素以及技术应用方式的分析和探索上,因此,实训的时间相对较少,实验设计及实施的内容较多。

普通高校本科卓越人才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在改革中,两类高校也面临一些相同的问题。相对而言,高职院校在许多方面都走在了改革的前列,积累了不少经验,而普通高校在卓越计划的影响下,也奋起直追,大力改革。比较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更明晰彼此的不同,然后,二者在人才培养的改革与探索中都更能彰显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75.

[2]陈益飞.高校培养卓越人才探讨[J].教育评论,2013,(4):21-23.

[3]高燕等.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2,(12):42-45.

[4]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76.

[5][6]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8,(4):124-126.

[7]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

[8]鄢景森,等.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教学的区别与联系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3,(3):84-86.

猜你喜欢
卓越人才比较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农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经管类卓越人才校企培养模式
同曲异调共流芳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47:14
中日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比较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47:19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农业院校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7:44:31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