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峰 廖迎娣 候利军 陈达
摘要:以卓越工程师为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被划分为五个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其中企业工程实践采用与对口合作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为使学生与企业密切结合,设置了认识实习、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六大环节,探索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校企互动运行新机制。
关键词: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281-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教育部2010年6月正式启动的重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该计划以培养塑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为目标,“卓越计划”的指导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培养方案得以实现,其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环节[2]。
作为河海大学传统优势专业,河海大学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简称“港航”专业)是我国同类专业中建立最早、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多年来坚持“港航并重、海河兼顾”的办学特色,致力于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门人才的培养。港航专业于2003年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07年和2009年与校内其他专业共同建设力学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和水利工程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2011年获准建设教育部首批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作为“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港航专业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课程体系改革
港航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培育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为核心,课程体系被划分为五个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培养方案的设计突出了工程基础教育课程群、专业工程应用类课程、创新思维训练、企业实践和科研训练等教育内容,使学生结合实践与研究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逐渐、系统地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通识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社会人才的要求和培养工程人才的共性要求设置,并为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打下基础,分为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两大模块。综合基础模块包含了由“思想政治、体育、军事理论”等课程组成的必修课程,及由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人文科学与艺术等课程组成的人文社科类选修课程。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英语、科技文献检索、工程实践等理论和实践课程,着重培育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中英文表达沟通及写作能力、工程与科研基本素养以及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竞争能力。
2.工程基础教育。以专业工程学导论、工程基础理论、工程基础实践为核心建立工程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大类专业基础和专业基础两大模块。大类专业基础是以培育工程人才在大类学科专业领域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主要包含:数学、物理、工程图学、工程力学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是以培育工程人才在港航工程领域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为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主要包含测量学、工程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学、河流动力学、海岸动力学、工程水文学等有关专业基础课程,并结合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化工程基础理论的实际应用,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多种技术和现代工具,及结合实验、分析、计算等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
3.工程专业教育。以港航专业的课程群理论与工程实践、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为重点,使学生深入学习本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知识,培养该专业领域所必需的工程应用和科学研究能力。其中,各类工程应用与实践课程大部分是安排在企业以工程科学研究训练为载体的工程专题课程和工程实践。以合理安排港航专业课程群为基础,使学生以工程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构建本专业的整体知识框架,熟知并能应用港航工程建设领域的系统知识,形成专业知识复合,逐渐养成从项目要求、工程规划与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整个环节的系统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素养,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工程实例紧密联系,合理安排独立的课程设计、实验课程和课内实验,以校内各实验室为依托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
此外,企业工程实践层次设置了认识实习、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六个环节,共21.5个学分,总36周学习时间。素质拓展包括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文艺体育及社会工作等活动,素质拓展学分获得不少于10学分。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行,河海大学与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共同申报了教育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培养计划企业实践部分内容将主要依托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
1.认识实习。认识实习是专业教学中的第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由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现场参观、讲解、观看录象、讲座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充分认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的重要性,了解本专业具有理论与实际不可分割的特点,开阔和增强对本专业知识领域的全面性、综合性的认识,通过现场讲解学习了解码头、防波堤、船闸等各种水工建筑物的作用、型式、布置、结构类型、组成和构造等,以及各种水工建筑物的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形成感性认识,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认识实习实践安排在第5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1周。
2.企业文化实践。企业文化实践主要是开展企业文化和职业生涯教育、团队意识教育和训练,通过企业文化实践环节,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优良的企业文化,培育学生团队合作交流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7周。
3.企业工程综合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是在学生完成了本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之后,再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进行专业综合性工程实践训练。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企业的施工、管理等部门采取跟班工作或代岗工作方式,对工程实施过程管理、质量控制进行学习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安排具有工程师资格的现场人员作指导教师,通过基于项目、案例等多种研究型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企业工程综合实践安排在第7学期期间及假期,时间为10周。
4.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在学生了解和熟悉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工程估价等方面的概念后,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结合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成果,针对某一实际水运工程,编制完成该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并优化施工工期,完成工程预算等工作。通过本模块学习,使学生真正了解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独立完成实际工程的施工组织方案设计,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为2周。
5.毕业生产实践。毕业生产实践是在学生全面完成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对某一具体工程项目的综合训练和实践,主要由工程实践中心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结合公司承担工程项目情况,并根据学生意愿,安排学生进入某一具体工程开展具体的现场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产实践安排在第8学期期初,时间为3周。
6.毕业设计。毕业设计依托企业的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训练,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设计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在企业完成。其主要内容为结合企业承接的工程应用项目,完成相应的水工建筑物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和答辩过程,锻炼学生独立从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论文撰写等方面能力,同时训练学生综合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良好的工程概念和创新精神,形成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基本研究能力,达到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为13周。
三、结论
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五个教育层次:通识教育、工程基础教育、工程专业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其中企业工程实践教学环节采用与对口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进行,依托认识实习、企业文化实践、企业工程综合实践、水运工程施工课程设计、毕业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六大环节,将学生与企业紧密联系,有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港航专业校企互动的实践教学运行新机制,使“卓越计划”在港航专业发展中得以落实,培养满足企业、行业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毕业生,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为其他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启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7):4-5.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