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经典研读教学方法在《公共政策学》课程上的应用与思考

2015-12-10 22:28张瑜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33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改革

张瑜

摘要:专题式经典研读教学方法是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课程性质与教学内容对系统性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也是对该学科专业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创新之举。笔者结合在《公共政策学》这门专业核心课上的应用实践,探讨了该教学方法应用的具体原则、评价指标、实施效果及其后续思考。

关键词:专题式;经典研读;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57-02

承担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有一个普遍共识:即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系统性强、教学内容多,就专业教学的课时量来看,在注重系统化教学的同时,难以实现在课堂内对于某一专题的深度探讨和深入理解,很容易造成只顾及全面知识的介绍,而忽略对专业知识的纵深思考,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仅停留于简单的专业知识概念框架,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表象化、教条化,从而影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效果。为此,基于公共管理学科课程的特点及本科教学的目标要求,本人以所授课程《公共政策学》为实践样本进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引入系统化教学与引导学生专题式经典研读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在理论梳理的同时辅以经典文献阅读,将课堂听讲与课下自主阅读有机结合,以经典书为索引,以教材式的框架为模板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所谓经典研读,简单点说就是阅读与研修本学科的经典文献。通过在常规的系统化理论教学过程中嵌入专题式经典研读的教学环节,强调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内外学习过程中,调动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对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交锋、思维碰撞,能够使学生在加深专业知识交流的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更能够为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一、实施该方法的重要意义

第一,可以推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引入这样一种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过去由专业教师单独讲授的“一言堂”模式,变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可以采用主题发言、小组汇报的形式,也可以由不同观点的同学提出疑问供大家讨论与争鸣,使课堂氛围变得活泼有趣,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此外,作为一种“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检查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情况,掌握每个学生对研读资料的分析水平,同时对于教师本人来说,每一次的经典阅读也是一次新的学习之旅,必将积累不同的学习感悟,发现更多前人的思想闪光处,无形中逐步夯实了教师自身的专业体系,拓宽了教师自身的专业视野。

第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目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呈现两种不良状态:一种是虚心向学,苦下功夫,但学习效果不明显;另一种是平日不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这两种学习状态与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严重偏离。而究其原因,问题均出在学习方法上。笔者通过与班级学生课下访谈得出结论,结合教学过程采取经典研读,可以适当地施予学生压力,并且能通过集体讨论、辨析和教师总结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有助于课程学习效果的持续提升。

二、实施该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整体优化。依据教材编写教学大纲以完成基本教学为基础,经典文献的研读为辅助,做系统化的设计,整体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做到课堂讲授和课外专题研读、研讨相结合。

第二,知识容量大,视野开阔,覆盖面广。在总体教学框架中,各主题内容的覆盖面力求宽泛,尤其注重选择有代表性的前沿理论。

第三,突出重点,详略有度。

三、实施该方法的具体步骤及考核指标

具体步骤:首先,由任课老师指定经典文献、经典书籍或者经典公共问题评论等材料,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进行阅读与思考(阅读周期通常为一周);其次,采用随机抽取方式,每次抽取若干名学生,作为每次经典研读学习讨论课的指定发言人,根据相应的评分要素进行考核。再次,发言过后,评委及观众可进行提问,提问应由讲述者回答,其他人有独到见解也可回答。若论辩交锋情况出现,视其回答问题的观点正确、逻辑层次、深刻程度、流利度以及最终有无解答提问者的解答等方面酌情加分。最后,每位同学在经典研读讨论课上,需要上交一份此次规定经典研读内容的读后感或读书笔记。

考核指标:

第一,读后感演讲:(60分)

1.仪态仪容:服装是否正规、得体,妆扮是否自然、得体,台风是否自然、大方,肢体语言是否简洁、得体。(5分)

2.语言表达:普通话是否标准,感情是否丰富,语意是否清楚,语言组织是否符合逻辑,用词是否准确,演讲是否能完全脱稿连贯流畅表达。(10分)

3.主题内容:演讲内容是否完整、丰富,演讲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内容是否具有趣味性。(10分)

4.逻辑结构:演讲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完整、符合逻辑。(10分)

5.分析结论:经典研读材料分析的是否有结论,结论是否深刻独特,并体现个人独特视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鸣。(20分)

6.时间安排:详略是否得当,时间控制是否得当(是否超时)。(5分)

第二,读后感写作:(20分)

1.内容:对于经典材料主题内容把握是否准确、完整,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合理性。(5分)

2.结构:结构是否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清晰完整、符合逻辑。(5分)

3.感悟:研读的感悟是否深刻独特,并体现个人独特视角,能否引起他人共鸣。(10分)

第三,论辩交锋与创新:(20分)

1.问答:所提问题是否新颖独特,是否具有说服力,随机应变能力如何;论辩过程中把控全局的能力如何,小组协调程度如何。(10分)

2.创新:演讲内容、演讲形式等方面的闪光点;任何独到之处都可加分。(10分)

四、实施该方法后取得的效果

笔者在自己所授课程《公共政策学》实施该教学方法后,取得了如下的效果:

第一,这种教学方式处于初步尝试阶段,从第一次实施效果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按照具体的任务要求认真进行课下准备并完成读后感,但是在课堂上形成激烈交锋的时段较少,这说明在平日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教师不断培养学生深入思辨、开展论辩的能力。读后感整体完成的质量较好,学生态度较认真,但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形成个人独到的见解,并在课堂上勇于阐述个人的观点。

第二,根据问卷调查的简单统计,学生普遍认为能够从课堂内、外经典研读的交流与思考中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活跃思维思路,拓展视野,提升能力,为以后的学业深造做铺垫。学生对于经典研读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认识,认为采用过经典研读教学方法的老师比较清楚经典研读的目的及其意义。

第三,根据问卷调查的最后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对专业课老师的授课还有哪些更好的建议),将两个年级学生的建议汇总如下:

1.期望授课教师更多地与学生交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2.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理论研修或带领学生开展外出实践。

3.加强文献研读与拓展思考,多结合社会时政、实事进行分析,和学生交流、交换观点与思想。

4.课堂形式应更为丰富多彩,可以案例教学、经典研读、课外实践、课程讲座等多种形式相互穿插于课堂之中等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五、个人小结与反思

首先,与课程同步的、紧密相关的经典专题材料的选择问题。这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要自己广泛地进行阅读,从中挑选出适合学生阅读实际的文献。程度过高,学生即使按老师要求去读了,也有可能对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真正读懂,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程度过低,又有可能达不到研读的目的。因此,经典材料的甄选可在后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挑选出适合的文献并建立学科经典资料库。

其次,从哪个年级开始实施经典研读的方案?对于大一、大二年级的本科学生,接受的课程几乎都是大学通识教育课,此时进入专业书籍/文献的研读是否适当。有老师认为从二年级开始就应该进入高要求高水平的经典研读,那么,往后的专业课是否能继续地保持和跟进,是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沿用这样的方法,有的著作在二年级某门课上就提及或有部分学生课下已经读过了,那么以后在专业课课堂里还有没有必要介绍,或者介绍多少?这些问题还需要在教研活动中继续交流与思索。

最后,授课方式的系统化设计,包括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设计、考核办法等问题。如何在规定课时(课时较紧)的前提下,既保证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又不脱离基本的教学框架要求,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与教材结合,如何与考核方式相配套?这样教的教学广度和难度是否会超出教学大纲要求,老师能否驾驭?这样教,学生能否适应?等等。

总之,初次尝试有苦有甜:说苦,是因为从任务设计到作业批改,从具体实施到考核评价,老师的工作量较大,而且这是个程序较繁杂、周期较长的评价过程;说甜,是因为从问卷统计及学生座谈所得到的学生信息反馈看:两个年级大多数学生是接受并欢迎这种做法的。在问卷调查中,有学生这样说:这种教学模式使问题更集中,将教材的内容扩展开来,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思维,摆脱了教材的框架结构,能从纵横方向探讨问题,有时甚至可以在不用书本的情况下充分理解并掌握其主要内容,这是学生对这种方法给予的肯定。于我个人而言,在与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于经典的阅读也会有新的收获和体会,这样一种方式也在促使自己不断提高。加之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过程中,积累的许多新感悟或疑问,也在理论的阅读中获得了新的提升或释疑。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改革
军用建筑机械维修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流体输配管网”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探讨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教学从传授范式向学习范式转变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税务会计课程教学革新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