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婧
摘要: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推进教育领域改革创新的重要课题。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时代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现实需要。小学班级文化创设必须大力培养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其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校要遵循“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以班风为引领,加强学校和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关键词:学校;文化;建设;实践构想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11-02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目前小学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小学教育是传播文化、培育文明的基础工程,需要自觉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尤其更要创设充满育人氛围的班级文化。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小学班级的文化创设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因此,如何增强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目前加强小学班级文化创设,就要在深刻把握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依据的基础上找到有针对性的选择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路径。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小学教育乃至班级文化在人生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一、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依据
(一)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新旧社会形态及其文化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必然发生剧烈的文化冲突。小学班级文化创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形式化、表面化、成人化、功利化等。目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任务。对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的十八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而,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迫切需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迫切需要培养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素质的真正适应公民社会需要的未来公民。这对教育战线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基础教育因此开始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第八轮课程改革的深刻变革。学校文化成了影响学校素质教育效应的重要因素,成了衡量一所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性构成,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构成。因此,就国民教育系统而言,建设好学校文化,乃至广而言之,建设好小学班级文化就成为每一个真心想办好教育的人的愿望。但怎样建设好学校文化,以什么来指导学校文化的建设也就成为这个时代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社会领域关注教育的人文价值,让这样的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学校文化的主流文化价值,进而通过班级文化的形式获得实现。可以说,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全社会的呼唤,也是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与职责。
(二)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事业是在国家关于教育的宏观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的,教育事业必须遵循国家从统领各方、统揽全局出发制定的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目前正在执行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在长期的积累中有意识地摸索所并加以总结出来,因而必须体现了这所学校中的人的共性的特点,也符合这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历史、生源、家长素质、学校位置、社区文化等)。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更是与学生的特点以及班主任的工作风格密切相关。小学班级文化凝聚着学校的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可知,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小学文化建设,突出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特色,对学校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小学班级文化创设是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以说,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方针,认真落实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认为,人的发展及才能的养成,是遗传、教育、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不仅受他所处的环境的影响,也在不断地改变环境,这个环境又进一步影响他人和自己。长期处在某一学校文化中的师生,在这独特的学校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乃至受教育者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后,也会把这种特有的文化印迹带到工作岗位上,对社会文化、社会心理、民族精神产生积极的影响。健康生动的学校文化乃至班级文化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会产生一种无形推动力,激发人们开拓进取、积极上进,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反过来不良的学校文化则是一种破坏力,它使人消沉松懈,精神涣散,缺乏学习内驱力,缺少进取精神,整体素质的发展显出不和谐的旋律。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二、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路径
目前,在小学教育领域,在充分把握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客观根据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前提下,我们还要根据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小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找到目前创设小学班级文化的有效路径。
首先,在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小学师生的主人翁意识。须知,文化乃至小学班级文化的建设,都是需要人来创设的,既是为了人,也必须依靠人,来建设我们的文化生活。在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地关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学校的决策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动,为学校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因此,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一方面小学班级的老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教师学习坚持正面教育学习为主、坚持集中统一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并接受学生家长对教风的监督。同时,在小学教师的教研组内要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积极开展师徒结对、岗位练兵等文化创设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班级文化建设水平。充分发挥有经验的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教师的典型引路,榜样示范的作用,通过表彰优秀、宣传模范、树立典型激发激励全体教师自觉履行职责,建设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的教师在充分加强自己学习提高的同时,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意愿来创设本班级的文化氛围,我们必须根据小学生不同年段的身心特点,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他们的知识能力,来增强乃至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过程中,教师切忌包办代替本班级的文化建设,一定要让自己班级的文化建设充满童趣童真。
其次,在小学班级文化创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德育为首,育人为先”原则,切实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小学德育在小学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往往有多种载体形式,例如我们在小学低年级(1~2年级)有专门《品德与生活》课,在小学高年级(3~6)年级有专门的《品德与社会》课,这些都是属于小学德育的专门的课程,同时,我们的小学德育往往还通过日常的班级管理,班主任的工作,以及少先队活动得到实现。当然,我们在小学阶段的德育,还往往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进入到其他的学科中,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都有充分对小学生开展德育的有效形式。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小学数学对学生开展德育,我们可以通过数学的教育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因此,这些不同形式的德育教育决定了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我们在班级文化创设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德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对象对教育活动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参与;也包括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的参与。”因此,加强班级管理,每学期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举办运动会、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开展主题队会,把法制、环保、诚信、文明礼貌、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等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等道德品质。
再次,以班风为引领,切实加强小学班级文化的精神面貌。“班风是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在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灵魂性地位。”班风是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是在长期的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精神氛围。良好的班级风貌不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感染、驱动和引领作用。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限制,小学生在形成良好的班风方面,更多是出于一种自发性,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的。但是经验和理性表明,小学阶段的班级风貌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性比较强,是非辨别能力比较弱,往往受到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因此,在小学班级文化的创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抓住班风建设这样一个核心,只有紧紧围绕班风开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班级文化建设的职责和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时刻关注班级的舆论氛围,观察学生之间的互动状态,关注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状况,同时,在班会、队会以及班级小干部选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扬民主,充分地体现公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形成初步的民主生活,同时,教师还要对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出现各种不良现象以及错误的行为习惯进行积极的关注,并且以关心关爱的态度对他们进行积极的点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