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软实力

2015-12-10 00:03罗志荣
企业文明 2015年11期
关键词:常态价值观党组织

罗志荣

2015年11月6—10日,由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会刊《企业文明》和全国部分省市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新常态下企业软实力建设研讨会”在江西上饶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0个省市、17家中央企业和北京、天津、河北、扬州、柳州的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及一批大型特大型地方企业的100多名代表与会。

会议聘请了全国知名的国企改革、企业党建、心理学、企业文化专家,就新常态下国企改革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国企党的建设、打造面向新常态的积极组织、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与文化变革和创新作了精彩演讲。期间,组织参观了方志敏纪念馆和上饶集中营。代表们普遍反映研讨会很有必要、很有收获。通过这次研讨,深化了对新常态的理解和提升软实力紧迫性的认识,专家的讲解答疑解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经过红色教育洗礼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纯洁了党性,研讨交流结交了新朋友、增进了友谊。

为与广大读者分享这次研讨会的成果,兹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主动适应新常态 努力提升软实力

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副秘书长、《企业文明》杂志社总编李祖荣在开幕致词中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常态”成为决策层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新常态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包括发展模式、运行机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行为准则,等等。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坚持用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来看待形势、推进工作。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而正确认识、逐步适应和习惯当下中国的新常态,关键是要迅速调整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迅速调整思路,因为思路决定出路;迅速调整眼界,因为眼界决定境界;迅速调整定位,因为定位决定站位。

他说,近年来中国经济渐入新常态,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企业也相应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新机遇。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正在并将继续发生巨大改变,也面临着与过去不同的企业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混合型经济增势强劲、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中国制造2025”蓝图绘就、产品小型化和个性化趋势明显、互联网+态势迅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日浓、政治生态发生重大变化、政商关系随之嬗变、反腐倡廉力度更强、正风肃纪日益深入、合规尚俭渐成风气、纪检监察工作的管理运行方式发生重要变化等,迫切需要广大企业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理解认识新常态、适应引领新常态,形成新思维,拿出新举措,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软实力。不久前,党中央国务院密集发布《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于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提升新常态下的企业软实力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举办“新常态下企业软实力建设研讨会”,就“新常态”下国企改革,深化国企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新常态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新常态与心理建设等课题进行研讨交流,有助于对上述意见的深入学习和贯彻执行。

李祖荣认为,所谓软实力,简言之,就是影响他人达其所愿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软实力有所发展又不甚发展、需要发展,而生存发展的环境又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旧常态步入新常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和组织的未来,影响着企业软实力建设的方向与着力点。与西方先进企业相比,中国企业软实力存在六方面的差距:资源整合能力差,经营管理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职业化水平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跨国经营的能力有待提高。这与新常态要求的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从而实现中高速增长、达到中高端水平形成明显差距,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百年”的中国梦及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要求有明显差距,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有明显差距。因此,新常态下企业软实力建设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和提升软实力的双重需要。这迫切需要顺应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深刻理解新常态、适应引领新常态、形成新思维、拿出新举措,构建与新常态相适应的企业软实力。

改革再造国有企业新优势

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责任,搞好国有企业事关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安全。国有企业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也是最艰难、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环。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导许正中从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方向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难点等方面,结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作了深入剖析:

国企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一是建立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二是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现代企业制度趋于健全。三是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试点取得重要突破,公司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四是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力度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五是大力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六是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产权转让。七是加强管理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使中国国企的规模和盈利在全球的地位跳跃式攀升,有的已站在了排头兵的位置。

但总的来讲中国国企在治理和管理、竞争力和创新力以及在制度和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很大差距。

国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治理结构上重叠、复杂,相互制衡、协调关系缺乏清晰的定位;在治理功能上董事会和管理层未能获得相应的权力,制衡不力,效率受损;在增长方式上主要依赖要素投入和规模扩张,企业“大而不强”;在组织架构中链条过长,权力配置上过度分权,总部配置资源、协调内部交易的权威不够;在资产配置上仍存在横向无关产品多元化问题;在价值链的管理中存在“大而全”的状况;在企业人力资源上,特别是对高管的配置、定价、考评过重依赖组织安排方式,排斥市场方式,缺乏有效激励与约束,人才流失、浪费严重,企业内部争夺有限资源的寻租行为腐蚀了企业的制度、程序;在思想上滞后,普遍缺乏大数据思维观念,不能从创新角度看待大数据;在决策上缺乏科学性,以不变应万变或决策失误、质量低下、责任不清;在产品导向上缺乏精准客户需求分析和营销。

现阶段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不完善,出资人缺位与越位并存;股权结构不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母子公司关系不顺;存续企业改革滞后。这些问题形成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四大现实困境:经营目标的多元化;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性质使人们对国有企业产生的一种心理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相关利益群体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薪酬增长的心理认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完善;职业经理人未市场化。

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原则和任务目标。深化国企改革要抓住六个重点:即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要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资本效率为中心;建立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根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坚持增强活力和强化监管相结合,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把握的重要关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坚守的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坚持积极稳妥统筹推进,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采用的科学方法。进而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即到202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代企业制度、市场化经营机制;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趋合理;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优秀企业家;培育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以创新再造国企发展新优势。要坚持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科技创新是国企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使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互为支撑,为加快企业产品结构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支撑。要建立开放灵活的科技创新体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索实施管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挖掘释放潜质和才能。要运用大数据等高科技加强管理,注重决策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要深刻认识当代经济高度分工与高度整合同时进行,纵分横联成为分工演化的趋势,管理要素的分工带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产业链的高端成为竞争的重点领域,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全球再次配置的分工运行新特点。推进国有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升产业结构和盈利模式;由低端型向高端型转变,提升产品结构和质量品牌;由生产型向研发型转变,提升科技创新和竞争能力。要在新起点上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与推进国企党建创新,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推进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实现现代企业的制度优势与党建的政治优势结合。要建立良法善治的国企激励约束机制,推进企业整合重组,推动大型国有企业整体上市,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主动承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国企党建工作

中国的最大国情是共产党的领导。党组织在国有企业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既是党的领导在国有企业的具体化,同时又构成了中国国有企业独特的治理结构。习近平总书记谈国企党建工作时,要求国企党组织做到“三个主动适应”:即主动适应深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要求;主动适应参与国际化竞争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新特点;主动适应企业党员职工队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发生的新变化。

在研讨会上,主讲党建的专家结合学习贯彻《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重点探讨以下方面的问题:

全面准确地认识近年来国有企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国企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国有企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国有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的特性日益明显;国有企业结束了只生不死的历史;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正在逐步进行调整;国有企业由依赖政府注资转向借助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融资;国有企业职工逐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另一方面,当前国企党建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企业党组织在地位、职能、任务等方面遇到了挑战;企业党组织的政治组织功能与企业本身的经济组织功能之间的矛盾凸显出来;企业党组织在减员增效和维护职工利益之间往往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企业党组织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经理层依法行使用人权以及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冲突,是企业党组织面对的深层次矛盾。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说,国有企业党组织处于政治领导地位,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国有企业产权的性质决定的。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大特色和独特优势。确立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政治核心地位,构建确保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公司治理结构运行机制,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要着力破解国企党建工作难题,使国企党组织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主要任务。十八大《党章》第三十二条对此作了明确规定。其中主要有两大任务:一是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的中心任务开展党的工作;二是坚持从严治党,积极有效地搞好党组织自身建设。企业党组织要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完成两大任务,同时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好与董事会的关系,发挥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参与者”职能;处理好与经理层的关系,发挥好企业决策执行的“监督者”职能;处理好企业内部各种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协调各方的“协调者”职能;处理好与企业内各群众组织的关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者”和“凝聚者”职能。要坚持从严治党、思想建党、制度治党,增强管党治党意识,落实管党治党责任,聚精会神抓好党建工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从实践经验看,把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公司治理结构有效运行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有机结合起来,是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是实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与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有机结合的有效办法,要在实践中继续坚持和完善。当前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一人担任,必须强化“第一责任人”的管党意识,解决好书记到位的问题。二是党委成员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必须以《党章》和《公司法》为依据,解决好“依法进入、适度交叉、科学换位”的问题。

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从严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坚持好干部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执行选人用人程序,严格把好政治关、品行关、廉洁关,选好配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严防“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二是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完善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健全有利于优秀年轻领导人员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培养选拔力度,着力优化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结构。

充分发挥国企党组织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具有先进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追求、健全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严明的组织纪律和优良作风,这是西方国家任何企业都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

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成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要把这种独特优势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优势结合起来,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因此,一要发挥党组织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协调各方面关系,统筹大局、把握大势,促进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二要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进思想和价值追求,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理念、经营宗旨和员工准则;打造先进企业文化,培育独特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精神,提高企业的软竞争力。三要发挥党的群众工作优势,加强职工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素质,反映职工诉求,维护职工利益,充分激发蕴藏在职工群众中的创造力量;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出现区域性、系统性腐败案件的国有企业,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人员责任。

加强国企党组织自身建设。国有企业必须设立党的组织、建立党的工作机构、配备党务工作人员,坚决防止以改革为名撤并党的工作机构、裁减党务工作人员、压缩党务经费开支。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当前要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方式,不断增强国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活力。第二,大力发扬党内基层民主,充分调动国有企业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第三,按照高素质复合型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优秀党务工作者队伍。第四,按照中央部署,在国有企业持续开展创先争优,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争作贡献。把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发展优势。要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政党竞争的大背景,从社会制度竞争力、政党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视野,充分认识加强国企党建的重大战略意义。

新常态下企业战略转型与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文化研究所所长黎群认为,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产业转型带来的企业总体战略转型,创新驱动带来的经营单位战略转型以及职能战略转型,伴随战略转型的企业文化创新与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概念:企业文化变革,是随着企业所处内外环境的改变,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自觉改变企业文化中为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增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文化成分,形成新企业文化体系的过程。

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因:外因――环境原因:如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内因――战略转型:流程再造、业务重组、企业领导人更替、大企业病、经营危机等。

企业文化变革的内容:企业价值观的变革、企业制度和行为的变革(如学习制度的建立、行为规范的调整)、企业标志等物质层面的变革。

企业文化变革的原则:审慎原则――企业文化在相对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因此,企业文化的变革应当审慎地进行;持久原则――企业文化变革不能快速完成,在大企业文化变革的时间更长;系统原则――企业文化变革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相关制度的调整与配合,特别是用人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

企业文化变革的过程:解冻期――使员工改变旧的态度和行为。做法是:把个体从他的习惯动作、知识来源和社会关系中隔离,破坏其社会支持力量,贬低其经验,激发其变革,奖赏改变、惩罚保守。变革期――使员工产生新态度和行为。做法是:通过领导人、顾问和模范示范,使员工产生模仿行为,把员工放到需要变革的环境中去,使员工受到环境的同化。冻结期――使员工新的态度和行为持久化。做法是:检验和奖励单个员工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并通过群体来强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企业文化变革的方法:价值观管理。当今时代,管理者与员工拥有共享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价值观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建立可持续的、有竞争力和更人性化文化的新趋势。企业价值观管理,这种管理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文化变革方式。其主要作用体现在维持企业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其与组织的战略目标相结合。

价值观管理的含义和思路。价值观管理认为,领导力的本质是真正关注人的价值观。领导者的工作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使组织的战略目标与核心价值观协调一致。具体地说,就是创造一种共享价值观的文化,明确或隐含指导各层次与各部门员工的日常工作。价值观管理的思路就是要形成一个企业的共享价值体系。主要工作包括:一是保证价值观念体系本身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需求。二是使企业员工普遍认同这个价值观念体系。为此,一要梳理提炼价值观,即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参照系,对原有价值观进行梳理,并提出未来发展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二要着力培育新的价值观,从确立到被员工接受认同、转化为员工普遍信念,是价值观内化过程,也是让员工接受并遵循价值观的过程。这是难度最大的工作。

价值观管理的重要途径。阶段零――变革的前奏:领导者及其支持团队;建立变革管理团队:1.帮助控制变革计划中的特定预算分配;2.在变革过程中,强化和协调各种不同的角色,确保所有组织成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变革;3.设计并跟进变革培训计划;4.设计和监督沟通计划的实施;5.设计和协调第三和第四阶段的工作。

第一阶段,提炼价值观:把大家渴望的美好未来形象化,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与组织的愿景和使命融合在一起;采用参与的方式,诊断和分析组织当前价值观体系的优缺点,以及它们是如何应对组织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就变革路径(构成组织主导文化的新价值观)达成共识。

第二阶段,项目团队的工作:当组织拥有了鼓舞人心的愿景、富有意义的使命和一套相应的价值观时,就可以认真思考长期、中期和缺项的目标,并明确相应的行动原则。将价值观转化为行动目标,组建和准备好项目团队。

第三阶段,建立新规章制度:基于价值观的招聘和选拔;基于价值观的培训和开发:为了维持和开发公司的每一项价值观,必须学习哪些新理念,忘记哪些旧理念?必须开发哪些知识和技能,才会产生与公司价值观相一致的行为?基于价值观的绩效评价与绩效奖励,如为强化团队文化而实行团队奖励与个人奖励相结合、建立针对杰出团队的奖励机制、在客观业绩评价同时逐步实行主观业绩评价,即对员工的合作能力、主动性、创新能力、可依靠性等公司价值观倡导的方面。

第四阶段,审计组织对新价值观的承诺:文化审计的目的,是通过愿景、使命和价值观陈述中的理想标准对比,客观地衡量某些特定的关键领域中的实际行为和当前的实践。

打造新常态下的积极组织

易普斯咨询创始人、总经理郑华辉从员工心理繁荣的视角,对新常态下的积极组织建设作了演讲:

新常态下组织态度和个人心理变化。郑华辉分析,在中国经济呈现增速换挡、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下,不仅组织面临业绩任务压力增加、资源减少、组织变革、危机频发、环境压力、观念更新、政策挑战等;员工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表现为10个方面:1.心理健康、组织态度、心理资本三者偏低,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偏低;2.按心理健康状态,员工分为精神障碍、心理困扰、心理挑战、心理健康、心理繁荣五类;3.压力和枯竭(高缺乏工作活力、高质疑工作价值)是最大心理挑战;4.心理挑战如压力自2012年以来呈逐年上升趋势;5.面向未来的心理资本偏低;6.管理者对公司未来缺乏信心;7.提升组织态度很困难(如优秀人才离职);8.变革需要适应:从否认、抵制、尝试到承诺;9.员工还会有各种心理困扰;10.危机频发。与此同时,个人面临的压力、焦虑、枯竭抑郁现实与健康、快乐、活力的现实之间,组织面临的担忧、抱怨、疲惫、不满、危机的现实与满意、投入、激情、和谐、平衡的理想之间,也存在着诸多矛盾。这就要求抓住一个核心:即建立心理繁荣――积极情绪、满意人生、积极功能,使正向心理达到最佳状态,负向心理控制在一定状态。

积极建设心理繁荣。研究表明,心理繁荣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家庭和睦、事业成功、持续成长,有利于组织降低风险、促进满意、直面挑战、助力发展。心理繁荣水平与组织态度密切相关:心理繁荣度低会觉得单位各方面都做得不好;心理繁荣度高敢于直面挑战――看轻困难、敢于坚持,助力组织发展。数据表明,感觉幸福的员工,满意度可提高2倍、生产力提高1/3、创造力高出3倍、忠诚度提高9倍、病假少、医疗费少,从而收入增加、利润增加、组织和谐。

心理繁荣的来源。基因占五成,生命境遇占一成,主动行动占四成。基因决定幸福的基础水平。虽然环境无法让我们持续繁荣或困扰,但环境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而主动行为则带来持续幸福。因此,心理繁荣=基因×积极环

境×积极习惯。心理繁荣需要心理管理。心理管理的目标,是使当前的压力/焦虑状态向未来的积极大于消极状态转变。心理管理的思路,是负向干预向正向干预提升,即从二级预防(解决困扰)到一级预防(消除威胁)向一级提升(感觉良好)到二级提升(心理繁荣)。

建立积极组织。积极组织建设的着眼点,是建立积极环境,培养员工的积极习惯,提升心理繁荣,减少心理风险和心理困扰,助力组织卓越发展。建立积极组织有五大策略:一是积极组织评估――个体繁荣(压力状况、抑郁倾向、职业活力、情绪状态、心理资本等内容);团队繁荣(团队氛围、团队协作、领导力等内容);管理繁荣(管理制度、管理流程、工作岗位、员工成长与部门发展、跨部门间配合等内容);组织繁荣(对公司认可、公司反馈机制、公司员工关爱、组织承诺等内容)。二是培育积极领导力――积极领导、问题转介、情绪疏导。积极领导力的目标和方法:培育积极氛围,同感、宽容和感恩;构建积极关系:有助个人组织学习、成长、活力的关系;积极沟通:以赞美、支持性语言,强调积极榜样和优势;明确积极意义:工作的崇高目的、长远意义、归属感或工作成果有重要作用;运用员工优势行动计划工具:找到员工的优势,创造条件让他们使用优势,帮助员工重塑工作。三是打造积极的组织环境:优化工作环境与资源,全流程心理管理。四是塑造员工心理繁荣的习惯:关注积极、表达感恩、学会乐观、多行善事、善于原谅、锻炼冥想、支持系统。五是建立心理管理系统EAP,通过单位开展的一系列服务,以多种方法提升员工的心理繁荣,培育积极的心智模式,解决部分员工的心理困扰,建立健全有利于全体员工心理健康的管理制度、内部队伍和工作环境,促进心理与管理的融合,助力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任 真)

猜你喜欢
常态价值观党组织
我的价值观
清华党组织公开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