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英
摘要: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大意”、“不扎实”,如果能从学生的计算错误中发现一些有规律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的计算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62-02
计算在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纵观每份测试卷,围绕计算这个大题,分数占总分的40%,而翻看学生考的数学试卷,有80%的同学在本大题不能拿到满分。在应用题中,学生好不容易理清了思路,可还是在计算上栽了跟头。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活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即使教师对学生再三提醒也是计算错误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严重干扰着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正常教学。作为教师,不能把学生的计算错误都一律认为是“粗心大意”、“不扎实”,如果能从学生的计算错误中发现一些有规律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原因,做到防患于未然,学生的计算能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原因分析
1.不看清楚题目就下笔。小学生进行计算前,必须首先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由于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略、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对算式在头脑中的印象缺乏整体性,加上计算本身比较单调枯燥,容易引起心理疲劳。这就造成小学生在计算时容易受题目本身的影响,感知不全面,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如将除号看成加号;将0.93写成9.3;将58写成85;列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横式上忘写答案;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抄了下一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计算时遇到数据大、计算步骤多的题目就怕,失去解题的信心,而导致计算的错误,有的甚至连题都不做;注意力不集中,态度不端正,为求快而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而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
2.不能灵活运用简便方法。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题目标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同样的式子放在笔算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了。
3.不良的计算习惯。部分学生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4.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对计算教学有所忽略,不重视计算教法的研讨,教学过程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大搞题海战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没有分析错误原因而只是将其归罪于学生的粗心。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教师埋怨学生计算能力差、学生见到计算就头疼的现象。
二、措施方法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以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在数学计算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轻松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也就迷上了数学。
2.注意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打好计算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很注意观察作业写得比较慢的学生,他们是方法没掌握还是计算上有困难?这时,我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如:7+15、13-8等,还有简单的求积、求商的,如:13×2、60÷2等,他们还要列出竖式来计算。这多浪费时间呀!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打好口算的基础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进行口算练习时,要注意因材施教。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如果用一个标准要求,有的学生就会精力过盛、无所事事;有的学生就会完不成任务,失去练习的信心。因此,口算练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吃得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使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首先,掌握方法。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减法,想加法;转化为整十数加减一位数;转化成20以内的加减法;把两位数加减整十数转化成一位数减一位数;先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转化成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然后再转化成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要注意估算能力的培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离不开估算。在估计日常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时,估算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以估计出大致结果,为计算的准确性创设条件,计算后进行估算,能判断计算有无错误并找出错误的原因,以便及时纠正。教学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题目。如:你能一眼就看出下面的题目是对的还是错的吗?为什么?150×6=630、201×6=126、832÷4=245、97+268=755,学生通过估算、比较,得出的结果与估算值相差很多的就是错误的,学生体会到了估算的好处,在以后的笔算中明显增强了估算的意识,错误也越来越少。在选择题、判断题和比较大小时,通过估算可以正确、快速地探求出解题途径。例如,车上原有32人,到达一个站后有9人下车,有5人上车,现在有多少人?a、46人 b、36人 c、28人,如果进行笔算,要分两步,得花一定的时间,但如果我们能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题中的条件,就可以发现车上的人变少了,三个选项中只有28人是符合条件的,所以,通过分析估算,可以既快又准地找到答案。
教师要做启发学生做运用估算的有心人,尽量结合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寻找契机组织学生观察、分析;再通过交流估算方法、技巧等途径,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感受估算的乐趣,并切身体验用估算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和便捷性,突显估算应用的价值。
4.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1)仔细审题的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然后再动笔计算。(2)细心检查的习惯。要求学生从题目入手,一步一步的检查,先检查运算符号,再检查数字是否抄错、搬错,再进行认真的验算,看结果是否一致,达到检查的目的。也可以不看自己的计算过程,重新把题再做一遍,来查找问题。(3)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师要教育学生凡是作业即使是打草稿,都要写得干净整洁。这样,既能使作业本美观,也能使自己在做题时看清题目。
5.改革批改方法。在作业量上,布置时要少而精,但要求书写整洁,计算正确。批改时除了前面提到的对算草也进行批改外,我还作了如下一些改革措施。批改时先看该生作业是否全部正确,如全部正确,则即作出评定。如发现有错,则暂不批改,并发还给学生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订正后再交教师批改。如订正后全部正确,则教师依然作出全部正确的评定。这不仅能促使学生通过自己检查找出错误所在,并引以为戒,而且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精神。由于订正后还能得“优等”,因此学生不会把检查订正作为一种负担,反而很愿意去做。为了使学生交的作业能不通过订正而全部正确,我还对这样的学生给予另外的奖励,如发给红五星,当拿到一定数量的红五星后,可换一封教师给家长的表扬信。
总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贯彻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有针对性训练。只要认真钻研,工作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认真挖掘计算题中的能力因素,学生的计算能力就一定能得到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