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探讨

2015-12-10 20:45张叶栩付桂彦潘蕾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实践

张叶栩 付桂彦 潘蕾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如何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优秀的职业人才是现阶段高校面临的任务之一,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对目前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职业化教育的内涵进行了定义,并对高校职业化教育的开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01-02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计划招生698万人,其中本科363万人,高职(专科)335万人,201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939万人,全国高考录取率约为74.3%;就河北省而言,2014年有41.82万人参加高考;招生计划总数为392381人,高考录取率为93.82%。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转型为普及化教育,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就目前情况及发展趋势而言,接受高等教育已经基本成为大多数公民的人生必经阶段,人们普遍在接受高等教育后才会正式进入社会,进入各行各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但是目前在高校和社会的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大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进入就业市场择业时,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抱怨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反映找工作难。这种人才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告诉我们,不是没有人,而是没有人才,也就是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那么差距在哪呢?

一、用人单位反映的毕业生问题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市场营销专业是目前在河北省高校中普遍开设的专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在用人单位的招聘中,市场营销一直是急需专业,有大量的需求;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从基层营销岗位做起,多会从事销售类的和市场类的工作,但在企业中具有较大的职业上升空间。在与用人单位访谈中,用人单位反映所接纳的应届毕业生一般存在以下问题。

1.实践操作能力较差。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岗位培训后才能独立完成工作,有些企业的营销岗位培训会长达一年的时间。

2.对工作岗位的认同感低。很多学生在毕业之前对参加工作后的状况期望值过高,对工作内容和薪酬福利有过高的期望,认为工作内容会丰富多彩,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发现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差距,认为每天的工作单调、枯燥、乏味,以至于产生抱怨情绪。

3.忠诚度低,离职率高。不安心工作,经常会“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挫折,不善于解决问题,而是简单选择辞职,造成在短期内频繁更换工作的状况。

4.缺乏团队精神。在工作中不善于与其他人合作。很多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自视甚高,不愿意向同事学习,在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过于考虑个人得失,不能做到换位思考。

总体由用人单位的反映来看,用人单位的要求和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素质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考察毕业生的素质时,不只是看到其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计算机等的证书,还包括在工作中的工作能力、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与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说,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合格的职业人,而不是仅仅拥有专业理论知识的毕业生。而我们目前的高等院校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缺少职业化教育部分,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且在目前的就业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在进入大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学习,在毕业择业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会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这种就业方向与专业不符的现象也越来越多。由于上述变化,为帮助学生顺利进入社会,实现由学生到职场人士的转变,这就要求毕业生在进入职场之前能够顺利完成职业化教育。在目前形势下,高等教育对自身的功能必须有新的认识:现实的需求要求我们的高等院校教育必须转型,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要承担起职业化教育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中引入职业化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毕业时就具备职业素养,具有职业能力,从而实现从学校到职场的顺利对接。

二、职业化教育的内涵

高等院校要开展职业化教育,必须明确职业化教育的内涵,职业化教育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职业意识的教育。职业意识就是要有对待职业的正确态度,即热爱职业,做到“做一行爱一行”,把职业生涯作为自我价值的体现形式,而不是谋生的手段。很多大学生在高中被告知“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进入大学之后,便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知道“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自我价值如何体现,对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任何规划,奉行“走到哪算哪”的方针。在大学的生活状态也就变得浑浑噩噩,只为了消磨时间,在临近毕业时,发现自己一无所成,对走入社会没有任何准备,更有甚者,对走入社会产生了恐惧感,在毕业后选择逃避社会,成为“啃老族”。诸多悲剧告诉我们要通过职业意识的教育来扭转这种状况,在学生进入大学后,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让学生理解到职业在人生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在毕业时有信心地主动进入社会。

2.职业道德的教育。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职业道德特色,但总的来讲,不管从事任何行业,以下道德品质都是不能缺失的,即诚实、守信、具有岗位责任感。在现实中我们看到很多极端的案例,一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贪污、受贿等各种问题,被追究刑责。这便是我们长期以来在教育中仅仅以考试分数论英雄造成的道德教育缺失。《论语》中提到“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说明道德教育必须先行。高等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思想教育,使之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准则。

3.职业能力的教育。职业能力的教育就是毕业生要具有独立完成专业工作的能力,沟通、合作的能力。在长期填鸭式教育模式下,学生的“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愿意独立思考,独立工作,不会与人合作。通过职业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工作的积极性,建立“换位思考”的意识,熟悉团队合作,掌握沟通技巧。endprint

三、如何做好职业化教育

在高等院校中开展职业化教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做好职业化教育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转变教育思想。在高等院校中长期存在这样一种思想,认为高等教育就是“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高等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做好职业化教育,首先高等院校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由“老师教,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老师教”,由社会需求拉动学校教学,根据需求情况对学校教学进行适度、适时调整。

2.改革教学内容。高等院校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通识教育模块和专业教育模块。为做好职业化教育,在此基础上应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职业化教育模块的内容。现在高等院校虽然设有就业指导课,但课程没有系统化,授课经常流于形式,没有规范的内容和形式要求。在高校的课程结构中应增加与专业知识模块并行的职业化教育模块,内容安排应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从新生入学开始,由基础到深入,帮助学生养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

3.灵活聘用师资。在高等院校的师资聘用上,可以做到“开门办学”,即在授课人员的选择上,应该不局限于学校专业教师,向全社会开放,采用一些灵活的形式,如外聘、客座教授等。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人员或专家学者等走入课堂授课、开办讲座等,与学生沟通,丰富学生信息来源,并通过学生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建立职业素养。对高等院校的专职教师要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帮助教师丰富实践经验。

4.注重实践教学。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上,注重专业理论的实践应用。改变传统的授课形式,引入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必须动脑动手,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市场营销专业可以根据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在课程进行同时要求学生完成战略分析报告计划书、广告策划书、促销计划书、营销策划书等实践成果。在授课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将社会上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5.主动寻求合作。学生在毕业后要进入企业和各种社会组织工作,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职场的对接,高等院校要积极主动开展与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合作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通过校企合作向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企业中参与社会实践,学校可以向合作企业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在业余时间到企业兼职或实习,学生在学校就与企业接触、了解并形成就业意向,在毕业后就能够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高等院校也可以与科研单位合作课题研究等,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小丽,陈建西.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基于大学生职业化教育视角[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2]彭娟,郑锐洪.高等院校职业化教育培养要素及其差异探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杨琳,陈颖.基于结构性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职业化教育培训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实践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