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越
摘要:新医改的实施愈发彰显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医学院校应把握新医改的人本特点,深入探索与实践与之相适应的医学生德育教育模式。
关键词:新医改;医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52-02
为“建立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我国就此踏上新医改的征程。培养出既有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感,又兼具无私奉献高尚人文情怀的医务工作者,是当前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1]实践证明,要培养出一名真正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对医学生的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2]新医改背景下,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卫生改革的需要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强化医术的同时注重德育的教育,不但要从思想上,而且要从行动上落实德育教育,使其贯穿现代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中。[3]
一、以实践活动为主载体,注重心领神会
德育工作应当做到“以人为本”,即把学生的自信、自立和自强作为德育工作的最初理想和最终诉求。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应当把“以人为本”作为德育工作的指导,根据当代青年的思想状况、特征,以实践活动作为主载体,将德育工作的开展潜移默化地用活动表达出来,使科学的理论外化于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心领神会,做到德育内容的内化。
首先,定期开展主题日活动。结合教育部要求和学校实际,在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例如清明节可以到烈士陵园扫墓,在“九一八”抗战纪念日可以邀请当地部队军官来学校组织操练演示、一日军训,还可以组织学术讲座,组织学生观赏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在教师节、护士节等节日组织征文比赛等,以集中教育方式,依托丰富活动载体,凝心聚力,对学生开展常规性主题活动。
其次,开展青年大学生礼仪教育。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时代和年龄特征等原因,自然的带有对传统的抵触心理和叛逆思想,久而久之“礼仪”成为青年学生忽视的重要教育内容。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事难成”,大学,尤其是医学院校,特别有责任规范学生的言行,教育学生“吃好饭,读好书,做好人”。应当在学校范围内,举办年度的大型活动,开展创建文明校园、先进班级、五星宿舍、节约餐桌等活动。
其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为依托,坚持每年定期举办别出心裁的文艺活动和体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的大学生活丰富起来,更重要的是有所展示,实现价值,获得成果,陶冶情操,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其四,提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引导、指导学生参加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申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赛事,通过赛事,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其五,大力推广“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暑假、寒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到福利院做义工、义务献血等社会卫生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
其六,进行主题教育活动。针对社会上重点关注的特殊学生事件,通过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交流讨论等形式在班级展开自立自强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了解事件真相的同时,能够树立良好的三观,学习身边榜样,获得前行的力量,更好地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自我学习氛围,是医学生德育教育知识学习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强调人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医学生新的德育教育理念的更新;大学教育开发了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是医学生德育教育人文情怀的升华。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大学教育所提供的大好时机,从而奠定德育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4]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重视课堂渗透
当前的高校教育已经进入了全员教育的时代,应当看到,学科教育在完成专业学习的同时,也具备着强大的德育功能。要善于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德育资源,开展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形成大德育教育的格局来保证医德教育的全渗透。
1.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人们常说:“医者父母心”,这就是对医生不仅有技术的要求,首要的是一种仁心的期望。因此医学教育从来都是伴随着德育教育的,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医学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内容应是互为渗透、相互补充的,德育教育应与学科内容相适应,与专业学科的自身特点相适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其采用脱离教学内容之外的说教进行德育教育,不如充分挖掘医学专业知识中所蕴含的道德因素,将德育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自然交织,潜移默化,水到渠成,引起学生内心的体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和理解德育内容,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精神,实现人文知识的内化和道德情操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临床诊断的相关内容时,就需要向学生们强调:充分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临床操作时注意观察患者状态,避免刺激过大。这些都在点滴中透露出对患者的关怀,体现了医者的高尚道德情操,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专业课上的德育教育。[2]另外,学生辅导员也应与专业教师一同,在就业指导、形势政策课教学以及安排学生活动时,时刻谨记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例如,组织家乡特色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更爱家乡,更爱国家,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端正学生的三观,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看待问题,激励学生建设家乡的热情。
2.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这是由当代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当代学生具有所有时代青年的一贯特点,喜好新鲜事物,精力旺盛,创新能力强;另一方面,当代青年学生生活在娱乐形式丰富的环境中,乐于并且善于利用多样的形式开展活动,对于这样的教育模式也是喜闻乐见。因此,要重构以往的德育课程模式,变单一枯燥为多元丰富。一是可以确立课程主题,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变课程为活动,例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可以举办名家讲坛,可以观看影视作品。二是尽量多的创新活动载体,一方面尽量多的利用传统教育形式与新的科技相结合,使老办法发挥新功能;另一方面,深入研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结合新媒体技术,创新活动载体。三是开设校外课堂,重视德育教育的实践转化环节。一方面,加强见习和实习期间的德育培养。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医学生服务患者的开始,在这一时期,应鼓励学生多向医德高尚、医技精湛的带教老师学习,感受到医生特有的严谨作风和踏实态度。另一方面,以“心手相牵”志愿者团队为载体,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endprint
三、以班集体教育为主渠道,注重自我完善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智育重在自学,德育重在自治。”德育教育的自治就是以社会、时代对我们新一代医学生人才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为奋斗目标,激励自我成才的心理动力机制。[2]
1.以学生自我管理为终极目标,实现民主。当代青年学生渴求民主却不理解何为民主,往往对现行制度持批判态度,但是要亲自实行管理,却是左支右绌,无从入手。高校德育教育就要引导学生从接受管理变为自我管理,实现自我服务,从而达到民主的实现。可以在德育课程中适当适时加入管理学课程,组织学生针对活动或者班级大事召开民主会议,从班级干部的推选、班级事务的实施多方面,都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2.以班风的确定启发学生心智,实现自信。班风代表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班级的灵魂,是凝聚力。一个班级是一个大集体,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社会。班风的设立可以启发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增强凝聚力,班风建设得好,学生会更加自爱、自信、自强。
3.以生涯设计引导学生的行为,实现自立。在入学初期,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开展生涯规划,给自己订立大学目标和短期的人生目标,并督促学生按照制定的目标认真执行,实现学生的自立。
四、以优化的德育环境为依托,注重濡染熏陶
1.营造良好氛围——潜移默化。用全员育人的理念,在学校内形成大德育氛围,学生从入学初的专业教育到专业学习,再到大学期间的所有学习生活都沉浸在德育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的成长是潜移默化的,是由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种成长的效果,不易被改变,自然也是最为有效的。
2.树立模范典型——言传身教。辅导员是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的人,也是学生的行为模仿对象,是阳光的典范还是错误的引导,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关乎德育本身的生死存亡。要搭建平台,投入资源,完善辅导员职业化、专家化的体制机制建设,使辅导员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最终目的是为了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德育教育是在新医改大环境下对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时代需求,它赋予了高校新的使命,德育教育成功与否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必然影响着高校的发展,必然影响着医改的实际效果。高校作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必然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以此完成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培养人才的重大职责。
参考文献:
[1]尹记远,李秋心,和清.新医改视角下的医学生医德教育模式[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1):27-29.
[2]周进,陈绍坤.当代医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3):478-479.
[3]郭冬梅.新时期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74-75.
[4]贾洪魁,盛婴.对高等医学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634-6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