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霞 董杜斌 崔会平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最高层次的教育,承担着向国家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任务,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把创新素质的培养体系纳入到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树立以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为首要目标的教育观念,把研究生教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提高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上来。本文针对省属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分析,提出了从教学改革、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分类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这四个方面来构建研究生创新素质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55-03
自主创新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竞争的重要法宝,是区域发展的战略基点。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正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在2005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明确了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工程的实施对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为了顺应这一要求,研究生培养单位采取了多种管理措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通过课程改革、改善研究生学习环境、提高导师和研究生的待遇等方式。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抓一抓质量就提升,松一松质量就下降”的现象[2]。究其缘由,研究生培养单位还未认识到创新素质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重要地位,无法将创新素质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因此,在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除了重视课程改革、规章制度、师生待遇等之外,还要更重视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一、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内涵解析
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是指研究生在从事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和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在思想、方法、技术上能独立自主,并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①集中注意力和勤奋刻苦;②好奇心和兴趣;③直觉和洞察力;④人文素质。陈子辰认为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对研究生进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三创教育”。奇克森特米海伊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认为,不论创新素质是以产品、想法还是过程、方法等形式的存在,都必须得到社会现实的认可。这就将创新性成果与怪诞想法区别开来。创新素质的存在载体是个人,并且通过个人的产品或作品得以表达。
创新素质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循规蹈矩、不因循守旧。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要以提高其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其独自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可分为创新认知、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同时,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有伦理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观和义务感。
二、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现状
(一)生源差,缺乏想象力,创新意识薄弱
研究生扩招后,生源状况更加复杂、多样化,跨学科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人数较以前增加,使得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研究生入学后学习目的性模糊,只为“学位”不为“学问”,只为“文凭”不为“学术”,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整合和再学习,知识结构不合理,创新思维不能得以锻炼。而且,受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我国研究生普遍缺乏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与知识同样重要,甚至比知识更重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起初可能是不可行的,但在合理的知识结构下,经过不断思考,反复验证,最终将形成创新的方案。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创新能力的激发。
(二)科研活动参与度低,创新型成果少
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创新型研究成果的取得。因此,能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文章,是衡量创新素质的重要依据。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上,院长们表示,现阶段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生创新素质不高。研究生的科研实践活动参与度低,很多研究生只是一味地将相关文献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移植于自己的论文中,或者简单地将前人的研究结果稍加推理或验证,论文本身很少或根本没有自己的见解和创新型研究成果,这样的研究论文不可能达到应有的创新水平。创新素质欠缺不只表现在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偏少方面,更主要表现在学术论文的质量方面。从1993年到2003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三)教学模式存在局限,培养方式单一
大多研究生培养单位其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启发性的培养训练,忽略了研究生教育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导致研究生知识丰富,却缺少探索、求知精神,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质量下降。把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科学创造力来提高创新素质,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强实践环节。创新素质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串联的模式中才能培养起来。但研究生课程体系较落后,培养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课程内容与研究兴趣联系不够紧密。长此以往,大部分研究生习惯接受、掌握和理解现成的知识,却难以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地运用于实际的科研实践中。
(四)导师数量相对不足,队伍良莠不齐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中国有句古语“名师出高徒”。据问卷调查,72.8%学子认为中国导师合格率偏低;53.6%学子认为读研值不值得关键在导师,54.6%学子认为导师所带学生太多,51.1%学子认为导师自身的学术水平低。一些导师知识严重老化,已不能教授研究生新的知识,传递专业动态,没有能力解决科研中遇到的新问题;更有一些导师受不正之风影响,出现了违背学术纪律和科学道德之举。由此可见,导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视野和培养方式等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质量。
(五)教育机制不完善,缺乏整体协调endprint
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需要完善的教育机制做保障,当前研究生创新素质培训没有有效地融合到研究生日常教学和培养中,没有充分整合调动各方资源,缺乏整体协调机制,导致研究生创新素质培训工作形不成合力,现实中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仅仅被当作一种研究生教育的附加活动形式出现,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理念,也没能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使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难于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
三、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优化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教学改革,构建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机制
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环节,现行的教学机制已不适合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应该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构建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机制。
1.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推进创新素质教育。一是按照“一级学位点”来制订培养方案,设置研究生的课程,开设交叉学科课程,扩大研究生的知识结构,为创新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行打下基础;二是开设国际化课程,聘请外国专家上课,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内容通过课题讲课的形式传授给研究生;三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引导式教育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摆脱“灌输式”,逐步向国际化先进模式接轨;四是改革考核方法,弱化考试功能,提倡以课程论文为主要考核方式,PPT中期汇报等辅助形式。培养研究生在这一过程中搜集、阅读、分析和评价文献资料的能力。另外,为了研究生在校时间能在各个方面得到锻炼,学校可提供助教、助研等岗位,让研究生承担本科生部分公共基础课、实验课和实习课程的指导及辅导答疑等教学任务,教学相长,这些实践活动有利于研究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研究生个人的组织协调、合理分配资源和独立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
2.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国内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力度,实行“双导师制”。学校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担任我校研究生第二导师。并且通过“学分互认”等多形式鼓励研究生出国进修,加强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培养。坚持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培养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定期邀请中外名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和讲座,营造学术氛围,提供学术信息,开拓学术视野。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有助于本专业和不同专业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挖掘研究生的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坚实基础。通过研究生互访、暑期学术夏令营和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方式开拓研究生的眼界,活跃他们的思维。
(二)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优化导师制度
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实施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的前提。要培养质量优异的研究生,必须优化机制,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一是素质与结构优化,遴选优秀导师。制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加强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在注重导师的学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导师的指导能力、政策掌握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考察。二是制定《研究生导师职责》,健全导师责权机制,规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负有指导责任,对科学素养等方面负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规定导师应以其科学研究工作为依托,为所招收培养的研究生提供资助。三是建立导师退出预警机制。对连续2年导师考核不合格的,暂停招收研究生的资格,进行导师再培训;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四是消除导师权威意识现象,努力营造导师与研究生平等独立的创新氛围。充分调动研究生的创新积极性和创新热情,全面推进创新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三)实施分类教育,差异化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
实施分类教育,对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进行差异化管理与培养。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产出成果偏向技术应用。培养单位要加强与企业、地方各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生在校经过一年的理论学习之后,下到基层去实践。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是研究生创新素质能力的载体,通过内外双向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实践基地在专业学院研究生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作用,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突出其学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素养。产出成果偏向理论基础。在差异化的培养与考核体系下,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四)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
在提高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同时,应结合素质教育的宗旨,全面发展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德育教育、身心素质教育等在研究生创新素质培养方面的作用。一是树立目标。研究生入学后就应树立自己的目标,制订研究计划。二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想意识、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综合体现。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克服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的现象。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格观和人生观,同时研究生思想工作者也要不停地摸索研究生群体发展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探索满足研究生的需求和适合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16]。三是规范学术道德建设。学术道德素质是各项素质中的重中之重,研究生在学术过程中必须养成严谨、实事求是的品质,杜绝抄袭、弄虚作假,才能使其在学术征途中有所发展。
(五)注重创新教育宣传,浓厚校园创新素质教育文化
校园文化是引领校风、学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日常学习、生活、科学研究中引导学生思想意识、学习方式等方面方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现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不可忽略的有效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优势,从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影响范围、提高活动频率、创新方式方法等角度入手,坚持校园内创新教育宣传,培养学生的创新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校园文化的覆盖范围,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创新氛围;积极组织和开展前沿科学、交叉学科讲座,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创新技能辅导,切实构建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校园文化机制。endprint
我国研究生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呈现出大众化、国际化的特点,改革势在必行。广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创新素质的培养真正融入到研究生教育体系之中,让研究生的创新素质成为适应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的锋利武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6/201002/xxgk_82745.html 2005-1-21.
[2]章婧,万明,张淑林,等.营造质量文化氛围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3).
[3]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4]陈子辰,许为民,林伟连,等.新世纪研究生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吕红艳.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及提升路径[J].江苏高教,2013,(05).
[6]林畅,许文年,周晓婧.地方高校研究生创新素质现状与教育对策分析——以三峡大学研究生创新素质调查为例[J].三峡论坛,2012,(1).
[7]谷喜岭.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报业,2011,(10).
[8]姚晓咸.高等教育大众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22).
[9]于佳宾,王维.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商业时代,2013,(20).
[10]何德忠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11]张宁.研究生创新素质之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12]邵永斌.研究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J].职业时空,2010,(3).
[13]谢晨岚.浅谈对研究生创新素质教育理念的思考[J].科协论坛,2009,(10).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22_zcwj/201307/154118.html 2013-3-29.
[15]杨卫,来茂德,严建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5).
[16]刘红斌.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审视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