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湘梅
维拉是一名中学生,在班里担任班长,同时还是校团委的组织部部长,学习成绩排在全班的前几名,也比较稳定,和同学关系也都还不错。周围所有的人每每提到维拉,都说她是个好学生、好孩子,甚至不少家长向维拉父母求教如何培养孩子。但是,维拉却觉得自己活得太累了。
很小的时候,做教师的妈妈就给维拉讲各种名人小时候的故事,逐渐地以其中的标准来要求她。比如说亲戚的小孩儿来家里作客,维拉要拿出心爱的玩具与他们分享,如果人家喜欢甚至还要送给他们。这在旁人看来是维拉礼让,其实维拉内心深处很不情愿。上学了,从一年级开始维拉不是学习委员就是班长,所以这要求她比其他同学更优秀,最起码是学习上不能放松,而且其他同学可以犯的小错误维拉是绝对不能犯的,她的考试成绩不能低,她的作业无论多少、写到多晚都不能出现太多失误,和同学之间的关系要好,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盛气凌人。班主任一有什么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维拉。维拉每天除了要管好自己还要管好班级。就拿班费来说,明明每一笔的开销、支出她都有详细记录,可是总有同学在背后议论;维拉还不能和人家当面对质,那显得她太小家子气,而父母得知以后也会第一时间批评她,说维拉的工作不到位,才会引起误会,等等。
现在维拉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带着“好学生”面具为别人活着的人,却偏偏迷失了她自己。她勤奋、努力,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她乖巧、懂事,是家长眼中的乖孩子;她热情、开朗,是同学眼中的知心人。其实维拉也爱玩,也追星,她也喜欢赖床,甚至太累的时候想偷懒不写作业……有时候维拉是多么多么地羡慕那些所谓的“差学生”,他们可以犯错,可以恶作剧,可以使性子,而她永远都要摆出一副善解人意、积极向上的姿态,她觉得自己很累,她也很担心自己终有一天会支撑不下去。今后她该怎么办呢?
心理分析
维拉的情形并不是个案,事实上很多令人羡慕的好学生、乖孩子都生活在这种“被完美”的压力下。
现实生活中,那些让很多同学羡慕、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似乎都生活得很精彩:漂亮的成绩单、出众的社交能力、干练的办事效率,甚至有的还有那么一项或几项让人赞叹的特长。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天之骄子,不用为学习奔忙,不用为老师的表扬努力,不用……就像维拉一样,在同学眼里就是完美的代名词,但别忘了,她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可能在情商或是智商方面稍优于同龄人,自控能力比较好。但是她也会有自己的不足与烦恼,甚至会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如外界“传说”中那样美好而抹杀自己的个性,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牢笼里。
这些在外界看来“完美”“优秀”的好学生,容易把自己的失误看作是失败,更害怕因此带来其他人的失望,甚至希望通过隐藏自己的缺点去努力迎合他人的期望,长此以往他们就如同按照剧本表演的演员,渐渐失去自我,加之年龄偏小,世界观与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事物和自身的认知存在局限性,会迷失自我。
另一方面,随着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完美”学生的经历、故事被报道,同学和家长们对此关注度也是越来越高,无形中也会拿他人的经历与自己对比,加之“完美情结”作祟,让那些原本就已经足够优秀的孩子在潜意识中将对比的参照系数不断提高,渐渐地开始对自己不满意,总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但往往可能达不到预期目标,因而压力增加。
心路指航
作为积极向上的中学生,给自己设定较高的目标并没有什么错,但一定要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出错。如果一味地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不犯错,甚至是在出现失误或者犯错之后不能坦然面对和接受,就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之中。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有远大目标,同时能坦然接受自己失误的学生,能正确面对自己的不足,往往会有比较健康的心态,也会因此获得更大的成就。而那些同样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要求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且不允许有失误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焦虑、消沉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在几次失误的打击之下,开始产生自我怀疑,自信心备受打击。
追求完美、追求完善是人的一种本能,但因此而造成了青春期焦虑则得不偿失。所以当一个“好学生”开始出现不自信、怀疑自己的时候,如不敢在人前讲话、经常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模糊认知,就要及时开始自我诊断以及调整。
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被外界舆论所左右。努力做到淡定,无论外界对自己有怎样的夸奖与评价,都不要将自己定格,要知道完美学生也好,好学生也罢,不应该仅仅指学习、交际等几个方面,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缔造的。不要因为他人的表扬就将自己简单地归类为毫无实际意义的“好学生”范畴中。真正优秀的人,是懂得认识自己的长处,并接纳吸收他人的优点与建议,既自信同时还欣赏他人,时刻保持阳光心态和愉悦心情。
其次,在学习及为人处事上不必过于苛求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要努力了,就问心无愧。不要因为没有做得尽善尽美,就强迫自己甚至为此而焦虑,以致形成恶性循环。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学习,真诚做人,踏实做事,奋发向上,态度积极,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尽力就行了。
再次,还要学会识别和调整自己。在面对学习、生活中频频出现疲惫、无力、沮丧的情绪,且通过短暂的自我调整与休息也无法得到缓解时,就说明问题已经出现了,需要引起重视了。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及心理的变化,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调整,把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中。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压力是正常的,不应该为此产生恐惧心理,而是要坦然面对,寻找压力的来源。同时要经常与自己的父母及老师进行沟通,尤其是当你在面对不愿意做或者不擅长做的事情时,要积极地将自己的态度及观点反馈给老师和家长,不要因为害怕无法完成或出现失误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需知我们不是超人,有缺点、有弱点是很正常的,不要因此而沮丧,但能取长补短是进步的原动力。
如果意识到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或感觉心理冲突激烈,焦虑比较严重时,就需要找心理老师辅导了,决不能“讳疾忌医”。与人倾诉是一种非常好的“心理按摩”,如果能向专业人士求助,会得到更好的心理疏导效果。
更正
本刊2015.6(上)总第517期第13页《让孩子“正视”大千世界》的作者应为许纲,特此更正。
家庭医学刊社
2015年10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