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
摘要:当代大学理工科基础课教学目标应该侧重在建立精英课堂。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以是被动式教学与主动式教学相结合,并且尽量避免利用被动式激励来实现主动式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主动教育;被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17-02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关键。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的作用进行正确的定位,即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明确目标之后就是如何达到目标,即提出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当前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千差万别,课堂教学效果也参差不齐[1]。何种教学方法最有效,哪个教学目标最正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2]。通过对比国内外大学的理工科课堂教学状况,并且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对理工科基础课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给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课堂教学目标:精英课堂vs平民课堂
制定课堂教学目标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基本因素就是课程自身的培养目标。对于理工科,这个目标基本就是掌握哪些基本知识。抛开基本因素之外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基础、自身素质、学习兴趣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考虑基本因素,这一因素是不可动摇的。首先,课堂教学必须满足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应该是对一门课学习的最基本要求。这一目标可以在考试成绩上得到体现,以及格作为基本达标,优秀作为完全达标。但是,这仅仅是基本要求。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说过,学习的本质,不在于记住哪些知识,而在于它触发了你的思考。这也正是大学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引发多少思考。这一目的也要分化到大学课堂中来。所以,除了传授知识之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新的领域,启发学生思考新的问题,并且解决其中一部分的问题。
这里我们就要从各个学科自身特点出发来考虑。对于文史哲学科,思考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即使作为非专业性的学习,我们所有人几乎都经意不经意地思考这些问题。所以在这类学科的课堂上,我们完全可以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挥,相得益彰。考试试题可以以观点性的考察体现学生的思考能力。但是与之对比,理工科基础课的课堂上,大部分的思考都不是像文史哲那样以日常生活为基础,所以几乎没有我们不经意会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都要有非常坚实的前期基础知识,而这些基础知识通常上就成为这门课的培养目标。从这一点看,思考已经是超出课程培养目标的更高要求,很难在考试中得到体现。所有可以说,在大学理工科课程中,课堂教学目标要超过课程本身的培养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具体应该怎样建立呢[3]?在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是建立平民课堂,还是精英课堂呢?这里要先定义的所谓平民课堂和精英课堂。此处定义的平民课堂是指所授内容让多数学生在课堂之上就都能够完全听懂。所谓精英课堂是指所授内容只有基础最好、素质最高、主动性最强的少数学生在经过预先和课后学习的情况下才能完全掌握并有所启发。平民课堂与精英课堂的界限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且临界点应该与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具有相关性。具体量化之后,首先需要定义精英课堂临界值,即精英学生数占总学生数的比例。当授课对象的整体素质很高时,精英课堂临界值可以相应升高;如果授课对象的整体素质较低,精英课堂临界值可以相应降低。当然,学生素质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学习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学生的整体学习动机都很强,可以相應升高精英课堂临界值。通常临界值可以在0.1左右。
有了上面的定义,我们到底是选择建立精英课堂还是平民课堂呢?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不过笔者的观点是建立精英课堂模式。首先,在获取知识手段如此丰富的今天,课堂教学早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手段,甚至已经不是必要手段。如果在课堂上老师所传授的仅仅是多数学生通过自学也能获得的知识,那课堂教学就是纯粹的浪费资源。在精英课堂模式中,多数学生能够自学获得的知识就要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在课堂上,老师只解决学生独立学习起来相对困难的问题。这个相对困难的定义要以学生的素质来定。在理工科基础课中,通常的困难包括入门引导、兴趣培养、难点问题分析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几部分。
其次,精英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对一门课程具有足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那么课堂教学的目标也应当向这部分学生倾斜,即满足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对其能力的培养。对于这部分有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学生,通常他们都具有一定的基础。即使起始的基础不够,在足够动机的驱动下,通过自学也可以建立一定基础。这样,他们对课堂内容的要求就要远远高于一般水平。如果课堂讲授仅仅限于一般学生的接受水平,就对这部分精英学生造成限制,可以说就是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如果教师不把出勤率与成绩挂钩,这部分学生就没有必要来上课。如果一门课的课堂不能留住对这门课最有兴趣的同学,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那么,是不是精英课堂只是考虑到少数精英学生的利益呢?实际上并非如此。对于基础薄弱又缺乏学习兴趣的那部分学生,他们不能掌握课堂讲授的全部内容,但是他们也完全可以吸纳他们自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那一部分。如果部分吸收课堂知识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通过课外的自学和请教老师来弥补。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是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无论是对精英学生还是一般学生都十分有益。因为精英课堂并不以考试为导向,而是更注重能力培养,所以它更将大学教育的理念融入了理工科基础课教学的课堂。
二、课堂教学方法:主动式Vs被动式
1.主动教学与被动教学。传统型课堂基本都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基本没有互动。这种方法的确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针对这种弊端,出现了讨论式、互动式教学。对于经管文史哲类学科,讨论式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类课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基本都与人本身具有显性或隐含的相关性,因此都加入了一定的主观性抉择。简而言之,很多问题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存在定论。这就为学生之间的讨论提供了很好的生存土壤。对于理工科基础课,基本以理论为主,自然科学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客观真理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所有课堂上传授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确定的唯一正确答案。这并不是说教科书上的所有公式定理都是真理。可以有错误,但绝对没有模棱两可。对于基本上称为定论的知识,学生之间能够讨论的问题十分有限。这样的课堂上如何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答案是研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是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4]。所谓教学是教已知的知识,研究是探索未知的知识。在把已知知识通过被动式教学传授给学生之后,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可以把学生引入与之相关的未知领域。当然大学本科生的基础有限,期望他们解决未知问题并不现实。但是,未知能够引发的是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很重要。综上,依据理工科的自身特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该是被动式与主动式相结合,而二者的比例要依循学科特点与学生素质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2.主动激励与被动激励。所谓被动式激励,是将学生的所有课堂行为与本门课的成绩挂钩。学生的出勤、听课状况、课堂参与等都记录为学生的平时成绩。的确,对于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这些确实能够提高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整体来看,学生在成绩的隐性强迫下,不得不来上课,不得不听课,不得不回答问题,自然会不得不吸收一些知识。但这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的一般方法,因为未成年人本身的人生观、价值取向没有形成或成熟,不能正确理解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老师在一定程度上行使了监管的权利。
对于大学课堂教育,对象是已经成年,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所以不能再像对未成年人那样进行强制教育。那么,是否就要放任自流?也不尽然,这就需要主动式激励。所谓主动式激励,实际就是调动起学生对这门课本身的兴趣。怎样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实际上完全是对老师的考验。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讲课方式、职业道德、个人修养,甚至衣着外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
心理学家荣格曾经说:“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作为老师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那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永远相信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拯救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课堂就是一片洒满阳光的空地,学生就是不同的植物,需要阳光的,就来晒太阳,吸收阳光多的成长就快些,吸收少的也可以慢慢成长,太阳不会对植物有任何要求,但是又一视同仁地满足所有植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04,(4):4.
[2]马修水,等.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质量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4,(1):91.
[3]岁有生.试论大学课堂教育目标的实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26)145.
[4]彭婷.大学本科课堂研讨式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